■熊懷芳 楊加明
當今社會主義在一些國家出現嚴重曲折和當前面臨的嚴峻挑戰,科學社會主義作為社會主義實踐運動與建設道路的行動指南,促使社會主義更好地同本國國情相結合,進一步探索各具本國特色社會主義。
科學社會主義論證了無產階級埋葬資本主義、建設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偉大歷史使命。
斯大林選擇了一條高速度建設工業化的道路,在實現工業化的過程中,又優先發展重工業。同時又加速實現農業集體化。從而建立了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這種社會主義模式對于在短時間內能夠迅速集中全國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進行重點建設,建立社會主義制度,鞏固和發展的經濟制度和物質基礎,確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這種模式,忽視了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客觀規律,片面強調發展生產關系,導致在實踐中片面追求公有化;過分強調計劃經濟,忽視發展商品經濟;片面強調發展重工業,忽視發展農業和輕工業,使得經濟結構不合理,消費資料不足,挫傷了人民的勞動積極性。
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國家大多是經濟比較落后的國家,在經濟恢復時期探索過適合本國的發展道路,以后由于特殊的國際國內原因,在社會主義改造中都走向了蘇聯模式社會主義。
半個多世紀以來越來越多的科學社會主義者逐步認識到了蘇聯模式的偏頗和弊端,越來越多的社會主義國家進行了社會主義制度的改革。20世紀中期南斯拉夫率先沖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縛,開始進行社會主義改革,提出“自治社會主義”。1956年波匈事件以后,“經互會”各國也先后開始改革。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修補了蘇聯模式,但由于未能從根本上觸動蘇聯模式計劃經濟的兩個基本特征——高度國有化和以行政手段為主配置資源,改革終于陷入困境。蘇聯社會主義模式政治經濟體制僵化造成發展滯緩和西方的“和平演變”;導致20世紀80年代末蘇東政局的動蕩;使社會主義發展出現嚴重的曲折。
蘇東劇變后,越共為了防止在革新開放的進程中偏離社會主義方向,在提出“五項基本原則”的同時,發明了“社會主義定向”一詞,以此來提醒人們時時刻刻明確革新開放的社會主義方向。越南的經濟革新是社會主義國家改革的又一個比較成功的試驗,已引起世界的矚目。
建國初期,脫離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又違背了客觀經濟規律的“大躍進”與“文化大革命”,使我國經濟瀕臨崩潰邊緣。
面對時代的挑戰,中國共產黨率先成功地突破蘇聯模式。中國共產黨人對各國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成功經驗和重大失誤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總結,從中國的國情出發,將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同本國實際結合起來,創造性地探索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為社會主義擺脫困境、向著健康方向發展提供了一個成功的范例。
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指導下,中國現代化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近30年來,我國經濟保持年均9.7%的增速,人均GDP由1978年的226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2000多美元,人民生活實現了由溫飽到總體小康的跨越。我國的綜合國力也大幅度躍升。與此同時,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也全面推進,實現了社會的全面進步。
20世紀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資本主義較不發達的國家,不顧本國經濟文化較不發達的具體國情,曲解馬恩關于科學社會主義的論斷,照抄照搬其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革命取勝以后的設想;并把它們硬套到本國實際上去。離開生產力發展的現實水平,致使社會主義建設再三遭遇挫折。
進入21世紀,世界社會主義進入了新的探索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持續穩定,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不斷加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正在向著全面建設小康水平的目標加速發展。
以華為樣板,越南、老撾、古巴、朝鮮等社會主義國家也在積極進行改革,擴大對外開放,努力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社會主義事業在二十一世紀的偉大復興大有希望。
[1]陳躍主編.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4).
[2]袁秀珍.論科學社會主義發展的三次歷史性飛躍,鄭州大學,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