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濱久
劉延東在第四次全國地方志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總結多年來地方志工作的經驗,其第一點是確立了“黨委領導,政府主持,各級地方志編委會組織實施,專家參與的工作體制”。地方志書是由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組織實施”的,所以,在志書的封面和版權頁上都印有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或“編纂”的字樣。有的在志書封面徑直書寫“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顯然也是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纂的意思。
地方綜合年鑒的情況有所不同。年鑒,是連續出版的“年刊”,屬《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里所稱“匯編作品”(《著作權法》修改前稱“編輯作品”)。什么是匯編作品?《著作權法》第十四條規定:“匯編若干作品、作品的片段或者不構成作品的數據或者其他材料,對其內容的選擇或者編排體現獨創性的作品,為匯編作品,其著作權由匯編人享有,但行使著作權時,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權。”姚紅主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釋解》(群眾出版社2001年出版)一書對該條作了詳細的解釋,指出:“匯編作品是將兩個以上的作品、作品的片段或者不構成作品的數據或者其他材料進行選擇、匯集、編排而產生的新作品。包括百科全書、詞典、選集、全集、期刊、報紙以及列車時刻表等。匯編人在內容的選擇、安排上付出了創造性勞動,因此享有匯編作品的著作權。但是,在內容的選擇與安排上沒有體現獨創性、只是簡單地將作品或者材料拼湊在一起,則不認為產生了新作品,因此也不構成匯編作品。……匯編作品作為一個整體,由匯編人享有著作權。匯編人匯編有著作權的作品,應當經過原作品著作權人的許可,并支付報酬,并應當尊重原作品著作權人的人身權。在行使著作權時,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權。匯編作品中可以單獨使用的部分,其作者對該部分作品享有著作權。例如,《中國大百科全書》的法學部分作者就有許多人,他們每個人對自己創作的那部分作品單獨享有著作權,都有權單獨使用自己創作的那部分作品。”
《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釋解》一書提到匯編作品包括的種類,并以《中國大百科全書》作為例證,闡述其著作權的歸屬。《中國大百科全書》是由該書的編輯委員會組織實施編寫的,所以,該書的編輯委員會作為匯編人享有整體著作權,而各個詞條的撰稿人享有自己創作的那部分詞條的著作權。由于《中國大百科全書》做出了樣子,所以各種百科全書的編委會,都稱為“編輯委員會”。去年,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開始組織編寫《方志百科全書》,我作為編委會的編委參加了兩次會議。我注意到該書也組成了“編輯委員會”,而不是編纂委員會。這就是認定該書屬于匯編作品,其雙重著作權歸屬和《中國大百科全書》以及各種百科全書是一致的。
我們再看同是匯編作品的期刊,它是按照編刊宗旨定期匯編固定字數的若干文章,期刊社或編委會是匯編人,享有期刊的整體著作權。編輯部則是文章的編輯加工者,具體由責任編輯對文章進行修改加工,主要是進行文字性修改,不涉及實質性內容的改變,如須做實質性內容的修改,必須征得原文章作者的同意。文章作者也享有所撰文章的著作權。
年鑒和百科全書、期刊的性質是一樣的,其特載、專文、報告、綜述、概況、條目都署有撰稿者姓名,表明撰稿者是作者,享有所撰部分作品的著作權。而年鑒社或編委會系匯編作品的匯編人,享有年鑒的整體著作權。其對撰稿人的作品進行編輯加工是文字性修改,不涉及實質性內容的改變,如須做實質性內容的修改,必須征得撰稿人的同意。
由于百科全書、期刊、年鑒都是匯編作品,所以,其編委會應稱“編輯委員會”。我們看地方志的刊物,有三種情況:一是無編委會,編輯部負責編輯出版,如上海、天津、江西、山東、廣西、四川的期刊;二是編委會只稱“編委會”,如《中國地方志》和北京、江蘇、福建、安徽、廣東、新疆的期刊;三是編委會稱為“編輯委員會”,如吉林、黑龍江、云南、陜西的期刊。沒有編委會的我們不去管它。有編委會的,只要承認期刊是匯編作品(編輯作品),那就只能是“編輯委員會”,而不能是“編纂委員會”。同理,作為“年刊”的年鑒,其編委會也應稱“編輯委員會”。
志書則和年鑒、期刊不同,編輯部也有編輯任務,也進行大量的文字性修改,局部上也要匯編部分作品,如附載詩文等。但從總體上說,它是科學的資料性著作,是附加許多學術性勞動的學術著作,而不是匯編別人的作品和數據、材料而成的匯編作品。編輯對于各部門、各單位初稿的編輯加工,主編對于編輯的志稿總纂,編委會對編輯部送審稿的修改,都不是匯編關系,而是貫徹統一意志、為完成完整連貫著作的分階段努力,是使之完善升華的再加工。各層次的修改加工者也不能稱之為“匯編人”。再者說,地方志是按“官方意志”進行創作的,具體由地方志編委會組織編纂的,初稿編寫人員、編輯人員、主編(總編)都是按照地方志編委會的部署和安排進行工作的,不是按照自己的意志進行創作,所編寫部分均不能視為個人作品,因而志書的著作權歸組織編纂的負責地方志工作的機構享有,參與編纂的人員雖在志書上署名但不享有著作權。顯然,這和匯編作品的雙重著作權歸屬是不同的。
由于志書和年鑒在作品性質、組織實施、和著作權歸屬等方面的區別,所以,一個稱“編纂委員會”,一個稱“編輯委員會”,可以體現區別,是正確的。寧夏就分別組成了寧夏通志編纂委員會和寧夏年鑒編輯委員會。
現在的情況是,許多地方對“編輯”和“編纂”不加辨析,把年鑒編委會稱為“編纂委員會”,這可能與把地方綜合年鑒認定為地方志有關,但志書畢竟和年鑒屬于兩種不同性質的著作。有些文章、著作也對兩詞不加辨析,如肖東發、邵榮霞著《實用年鑒學》(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年版),年鑒“編輯”和年鑒“編纂”二詞并用。許家康先生《談年鑒編纂的創新》(載《廣西地方志》2009年第5期)一文則用“年鑒編纂”一詞。如果不影響對志鑒區別的認識與年鑒編寫工作,稱年鑒編纂委員會也無妨。但嚴格講來,還是應將“編纂”與`“編輯”加以區分為好,應稱“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年鑒編輯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