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靜靜 王立國
(哈爾濱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5)
教師專業發展學校情境下的中小學教師科研與教師專業化發展研究
房靜靜 王立國
(哈爾濱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5)
教師專業化是當今世界倍受關注的熱點問題。國內外有關專家從教師專業化的歷史進程、政策體制改革、教師教育、師范教育、師資隊伍培養、在職教師培訓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對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問題進行了積極的研究和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實踐證明,在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進程中,教師科研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能使廣大中小學教師真正成為研究者,中小學教師隊伍專業化更有賴于教師科研。教師科研能夠提高教師素質,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總而言之,教師科研對教師專業化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教師科研;教師專業發展
教師專業發展學校(PDS學校),這一概念最早是在1986年由霍姆斯小組提出的,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美國教育改革中出現的一種新型的中小學學校運行機制。目的在于為職前教師提供真實的實習環境和為在職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提供實踐條件。教師專業發展學校不僅是供大學教育研究的實驗學校,而且是培養新教育專業人員的學校,便于有經驗的教育專業人員繼續發展的學校。
實踐證明,在PDS學校里,教師接受專業培訓可以大大縮短他們的適應期,以便在較短的時間內勝任教學工作,并為其一生的專業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
當今世界,“科教興國”已成為我國的一項戰略國策,教育要真正起到“興國”的作用,首先要做到“教科興教”,即教育必須加強對自身的研究,加強教育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研究,并且不斷提高教育研究水平。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教育研究能為教育決策提供理論依據,為教育實踐提供參照體系。不僅如此,由于人是教育研究的主體,人在研究的過程中會不斷得到自我提高。因此,教師科研也就成了教師成長的重要載體。[1]
教師科研與教師專業化發展緊密聯系、相互作用,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一)教師的專業發展始終與研究密不可分。教師的發展不論是從幼稚到成熟,還是從舊質到新質都是在教育教學中對已有工作的反思,對解決困難的探索,從根本上說,就是對創新的追求和實現,而這些都要靠研究。改革教育,發展教育事業,提高教育質量,為四化建設服務所提出的大量新課題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參與研究的強大動力。因此,教師作為研究者是教師發展的根本途徑。
教師從事教育研究也是一個真正學習的過程,中小學和大學應該為教師的終身學習提供必要的條件,成為對中小學教師來說開放的學習社會,這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必由之路。[2]
(二)中小學教師隊伍的專業化發展離不開教師科學研究。在傳統觀念中,教育科研只是少數專家的事,與廣大教師無關,中小學教師充其量只能學一點教育理論,總結點教育經驗,難以進入科學研究的殿堂,求得自身的進步與發展。隨著新課程實施的逐步深入,中小學教師隊伍專業化問題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因為人們急切地感受到:中小學教師所從事的工作是關乎國家發展的大計。[3]他們肩負著我國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任,肩負著構建2l世紀中國的基礎教育的重任。然而長期以來,中小學教師職業在社會上缺乏應有的學術聲譽和學術地位。教師工作沒能被看作是一門需要專門知識和特別才能并需要通過長期持續努力和研究才能得以維持的專業。教師只是一名知識的傳遞者,而不是一名專家。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小學教師脫離教育科研,從而使教師工作失去了科學研究的創造性。為了改變這種情況,中小學教師必須參與教育科學研究,不斷提高研究和解決教學實際問題的技能,提高課程開發和建設的自覺性,使教師日常的教學工作和教學研究、教師專業成長融為一體,把“教師科研是教師成長的捷徑”的認識變成具體的實踐行為。從而改變教師的職業形象,提高教師的專業化水平。
(三)教師科研是提高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重要手段。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帶來了教育理念、內容等方面的變化,給教師的創新性工作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開展教育科學研究,探索教育規律,解決現實教育問題,促進教育改革和發展,是一項艱巨的工作,要想獲得好的效果,除了要有較豐富的基礎知識,掌握教育科研方法等條件外,還要善于分析主客觀條件,為教師教育科研正確定位,同時也要掌握研究工作的策略。因此,新課程的實施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表現在以下三點:
1.新的教師觀。教師觀體現在教師自己對角色的觀念上,新課程對教師來說,最根本的是角色的轉變,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是組織者、合作者、參與者。與傳統的教師角色觀念相比,教師的角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教師不再是教學的權威,教學的過程變成了教師引導學生,和學生共同學習、共同發展的過程。正確認識教師的角色對教師素質的提高無疑是至關重要的。
2.先進的教育理念。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具有與時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因為它是教師教育教學行為的指導思想。適應21世紀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教育理念包括:科學的教育觀,民主平等的學生觀,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培養創新人才的課堂教學觀。[4]
3.適應新課程的教學方式和技能。新課程要求教師應當學會主動地有創造性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為教學服務。要把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機結合,為學生學習創造最佳的環境,教師與學生平等討論,在師生間交往、對話、探究中鼓勵學生標新立異,培養學生思維的獨立性與批判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要把這些思想真正落實到課堂教學中去,需要教師的教育科研能力。要求教師擁有敏銳的科研意識,善于在教育教學中自愿、主動地發現問題;要有執著的科研精神,具有不怕困難、知難而迸、持之以恒的毅力,要有較高的科研能力,具有選題、搜集信息、設計方案、組織實施、總結寫作的能力。需要教師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有目的、有計劃、有針對性地研究、改進教育教學方法,探索新的教學模式,提煉、總結成功的經驗。這樣,才能使教師的思維更具前瞻性、工作更具高效性。
教師專業發展不是一個輕而易舉的過程,而是一個長期的、充滿著困難和艱辛的過程。根據教師多年工作的經驗,教師個人或聯合的研究,可以采用以下幾種策略來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一)研教結合的策略。把教育科研的課題與自身教育工作結合起來,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點上選擇自己的研究課題。
(二)聚沙成塔的策略。把一個較大的研究課題分解成為一批小課題,從小處著手,以鍥而不舍的精神進行研究,每學期完成一個小課題,積累起來,形成大的研究成果。[5]
(三)揚長補短的研究策略。教師的長處在于有豐富的教育實踐經驗,在實際教育過程中可以對學生進行仔細的系統的觀察,可以深入地、細致地研究教材和教學方法。
(四)成果推廣與研究相結合的策略。教師為了提高教育質量,必須認真學習、應用和推廣研究成果。然而由于教育的復雜性,教師在推廣這些成果的過程中,又必須面對自己特定的學生,特殊的教育環境,必須將原有成果中的原理方法與自己的實際結合加以改造,才能有效地應用。
當然,中小學教師開展教育科研、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策略很多,除了上述幾種外,還有像案例教學、教師專業發展型學校的建立、教師培訓、師范教育等等都是有效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途徑。僅就以上幾種策略而言,它們之間并不是相互孤立的,在實施過程中,要注意它們之間的融合,每種策略即有自己的特點又有其他策略的融合,只有了解其精髓,在各自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把幾種策略有效地結合、運用,才能達到融會貫通的境界。
正如蘇國安教授所指出的“當代教師處于一個教育改革與社會發展同步進行的時期,課程與教學改革以及教師的專業發展等都對教師提出了要求,教師作為研究者是教師教育研究的前提和基礎,也是社會發展對教師提出的要求。教育研究是一種對人進行的探究,并促進人發展的教育活動,只有進行教育研究,教師才能在教育活動中真正發揮其主導作用;只有具有研究意識和能力,教師才能在教育活動中成長與發展。”[6]中小學教師科研具有促進教師自我發展的內在功能,教師要在研究中實現專業的發展,進而達到專業成熟的境地。
總之,在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進程中,教師科研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只有教師專業水平的不斷提高,才能提高教育質量。實踐證明,教師科研對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確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小學教師開展研究必須立足于“以校為本”;必須從教學反思入手,結合自己教育教學實際,積極開展研究;同時,可以通過形式多樣的合作論壇來提高廣大教師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以確保研究工作的科學性和可行性。
[1]顧明遠,孟繁華.國際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2]劉捷.專業化:新世紀的教師[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3]寧紅,劉秀江.教師成為研究者:教師專業化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J].2000(7).
[4]教育部師范教育司.教師專業化的理論與實踐[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張民生,金寶成.現代教師:走進教育科研[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6]蘇國安,李云.教師作為研究者——解讀楊昌濟的教師思想[J].教育與職業,2009(33).
房靜靜(1982-),女,哈爾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論專業09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教學論原理;王立國(1971-),男,哈爾濱師范大學教育與科學學院副教授,教育學博士,主要從事課程與教學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