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早報》6月7日刊登劉洪波的文章說,湖北秭歸被授予了“中國詩歌之鄉”的稱號,授牌的是中國詩歌學會。事實上這個牌牌已經授過多次了。網上可見,浙江新昌、安徽宿松、河南滎陽、湖南益陽都已獲得了“中國詩歌之鄉”的牌子。中國詩歌學會還授出過“中國詩人之鄉”、“中國鄉村詩歌之鄉”、“中國詩書之鄉”等牌子。
授牌當然要有理由的。秭歸被授牌,因這里是屈原故里。海寧被授為“詩人之鄉”,因為出過徐志摩。新昌呢,因為光唐代就有450多位詩人在這里寫詩,包括李白寫的《夢游天姥吟留別》。滎陽嘛,《詩經》的《鄭風》、《小雅》等諸多篇幅描述了滎陽的風土人情。益陽,則是因為出版有《散文詩》雜志。綜上,則一個地方出過詩人、被詩人寫過、有詩人住過、有詩人歸葬等等,都可以成為“中國詩歌之鄉”。
授牌與其說是一個文化活動,不如說是中國詩歌學會的生意門道。據資料顯示,2004年4月28日,中國詩歌學會決定主辦“中國詩歌萬里行”大型文化工程。這個宏大的詩歌工程,是要“以市場化、產品化、產業化、集約化的形式”,實施“一十百千萬”工程:打造一個品牌、創建十個基地、走進一百個城市、扶持一千個詩社、聯系一萬名作者。很多牌子,就是在萬里行的過程中發出去的。
授牌活動是中國詩歌學會與受牌地方的“雙贏”。但市場化、產業化的詩牌發放將使詩在公眾心里死得更快。 (文/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