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解之一:把“軟實力”這一原本在國家制度層面使用的關鍵詞不恰當地用在地方和部門層面。我們常常看到,一些地方在提出本地區未來發展規劃時,“打造地區軟實力”之類的口號見諸報告或媒體。事實上,“軟實力”概念的首倡者、曾經擔任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院長和美國助理國防部長的約瑟夫·奈本人在著作中反復強調,“軟實力”是一國共同的價值觀所產生的吸引力,只有核心價值觀和主導意識形態才能產生“軟實力”的影響。誤解之二:把“軟實力”同“硬實力”混淆,于是不時冒出諸如“經濟軟實力”之類“非驢非馬”的新詞。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奈明確表示:“經濟財富可以產生硬實力,也可以產生軟實力。軟實力不是經濟,而是吸引和說服別人的力量,經濟會對軟實力有所貢獻,但經濟更多的是對提升硬實力有所幫助。”誤解之三:即使在談論“文化軟實力”時,許多人依然有把“文化產業”等同于“文化軟實力”的理解誤區。在自己的著作中,奈曾經寫道:“我高興地看到,(軟實力)這一術語成為公共話語,被美國國務卿、英國外交大臣、亞歐多國的政治領袖和專欄作家等廣泛使用。與此同時,我深感沮喪的是,這一術語常常被誤用,甚至被貶低為僅僅是可口可樂和牛仔褲的影響力。”在接受采訪時,奈進一步解釋說:“文化影響力可能會產生軟實力,但也可能沒有幫助,比如,一個人可能會喝可口可樂、穿牛仔褲,但他仍舊對美國持反對的態度。所以,文化影響力能否產生軟實力,取決于它是否能讓一個國家更有吸引力。吸引力,意味著讓別人對你的國家產生好感,這和提供一些產品讓別人吃好、喝好是完全不同的兩碼事。” (文/季桂保田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