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爾諾貝利核事故:蘇聯僵化體制難辭其咎
1986年4月26日凌晨1點23分,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第四號反應堆發生了爆炸。近些年,很多人研究認為,導致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的深層次原因應該是僵化的蘇聯官僚體制。
事故發生當天,清晨5點,戈爾巴喬夫接到了關于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的報警電話。戈爾巴喬夫立即咨詢當時最權威的科技官員——蘇聯科學院院長兼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所長亞歷山德羅夫。后者讓戈爾巴喬夫放心。當年,亞歷山德羅夫已經83歲,在學術上早已過了黃金年齡,卻身兼十幾個要職。他的錯誤判斷,直接導致蘇聯政府在人類歷史上最可怕的核事故面前保持了無知的冷靜。從亞歷山德羅夫身上,我們可以窺見在蘇聯體制下科學界的某些弊端:第一,把“讓領導安心、放心”放在第一位而無視人民根本利益的歪風;第二,科技權威自己“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的積習;第三,官學兼任才能發達;第四,知識與人員老化,難以適應日新月異的新科技的發展。
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發生后如何應對災害,減少其危害,是對蘇聯體制的一個巨大考驗。然而,考驗的結果暴露了蘇聯體制的嚴重缺損。
首先是教育的缺損。無論是普通民眾還是各級官員,一開始都沒有充分意識到事故的嚴重性,核電站周邊的居民仍然若無其事地生活。
其次,考驗還暴露了蘇聯體制下言論自由的缺損。所有的社會信息都由蘇聯官方發布,而蘇聯官方媒體習慣于報喜不報憂。事故發生后60小時內,蘇聯官方并未發布安全警告。
再次,考驗暴露了蘇聯領導人對人民生命財產安全負責態度的缺損。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發生后第七天,蘇聯高層官員才趕到切爾諾貝利。
最后,考驗暴露了蘇聯體制直面事實勇氣的缺損。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發生后,官方媒體仍在大力營造“五一”節前的“祥和氣氛”。后來,烏克蘭的首都還照例舉行了“五一”節的群眾集會和游行,數以百萬計的蘇聯公民暴露在受輻射污染的環境之中。事后,蘇聯當局又有意縮小核事故受害者和死亡者人數。試想,如果沒有僵化的蘇聯體制,切爾諾貝利核事故會發生嗎?即使發生了,還會演變成如此巨大的災難嗎?僵化的體制是沒有生命力的,最終,蘇聯走向了解體。
(文/余一中 據《南方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