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家寶回南開憶苦難童年
10月25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重回南開中學看望師生。1954年至1960年,溫家寶在南開中學度過了他終生難忘的6年時光。總理深情地說:“南開培養了我,南開是我心里的一塊圣地,我是愛南開的。過去如此,現在依舊,而且愈發強烈。南開精神像一盞明燈,始終照亮每一個南開人前進的道路。我愿同師生們一起奮斗,做一個無愧于南開的南開人!”現將溫總理的講話稿摘編如下:
屈指算來,我闊別南開中學已51年了,正式回母校看望師生,這還是第一次。我愿借此機會同大家談談心。
我于1942年農歷八月出生在天津北郊宜興埠一個書香門第。我爺爺在村子里辦學校,曾祖父是農民。爺爺辦的鄉村小學是沖破地主豪紳的阻力,第一個招收女生的學校。我記得,他常年為兩件事奔波:一件是招聘教師,一件是為學校籌款。外婆家也在本村,外公去世很早,外婆靠開一個小藥店謀生,家里種著幾畝地。每年秋天收玉米時,我坐在板車上玉米堆里從地里回家的情景至今歷歷在目。
我出生的年月正是日本侵略者在華北大掃蕩和實行“三光”政策的時期。媽媽對我講的一件事,至今記憶猶新:日本侵略者將全村人集合在村西南的空地上,四周架起機關槍,用刺刀殺死無辜的平民。當時,媽媽把我緊緊摟在懷里。這件事深深刻在我的腦海里。
天津解放前夕,我的家連同爺爺辦的學校、外婆家和她的小藥店,全部化為灰燼。我們家逃難到天津城里,住在救濟院。外婆在逃難中生了病,沒過多久就去世了。她是最疼愛我的人。孩提時代,她抱著我,我常常揪她的頭發,她一點兒也不生氣。天津解放的那一晚,是一個不眠之夜。解放軍包圍了駐扎在救濟院里的國民黨軍隊,當晚進行了激戰,手榴彈扔進了院子里,家里人都害怕地躲在床鋪下,我卻一點兒也沒有害怕。第二天,天津解放了。
在我上小學、中學期間,家境十分貧寒。父母和我們三兄妹一直租住在一間不到9平方米的小屋子里,那時父親月工資最低時只有37元。我患過一次白喉,父親把僅有的一塊手表賣掉,買藥給我打針。因為經常目睹普通百姓生活的艱辛,我從小就富有同情心,這尤其表現為對普通百姓特別是窮人的同情,對不公道事情的憎惡。一種樸素的平等觀念在我的心中萌生:人人生而平等,社會的每一個成員都應平等相處。
我的中學是在南開上的,南開六年的學習生活,對我人生觀的形成有著重要影響,也給我留下了終生難忘的印象。我在這所學校里學習,首先懂得的就是一個人必須有遠大的理想,有崇高的志向。南開的校訓是“允公允能,日新月異”。這八個字就是南開的靈魂,它提倡的是為公、進步、創新和改革。我上中學時就愿意獨立思考,渴望發現問題,探索真知,追求真理。那時,除了學習課本知識以外,我還廣泛閱讀國內外政治、經濟、文化書籍。在求學期間,我和同學們總是朝氣蓬勃,不怕困難,勇往直前。除了學習以外,我還喜歡參加各種課外活動。我不僅愛讀書,還是體育愛好者。南開永遠年輕,她的學生也都充滿活力。我們要堅持走南開的道路,崇尚南開的風格,發揚南開的精神。
上高中和大學以后,我家里人在接連不斷的政治運動中受到沖擊。爺爺在1960年因腦溢血去世,是我把他背進醫院的。現在他教過書的學校還留著他的檔案,里面裝了一篇篇的“檢查”,字里行間流露出對人民教育事業的忠誠。父親也在1960年因被審查所謂的“歷史問題”不能教書,被送到郊外一個農場養豬,后來到圖書館工作。他是個老實人,一輩子勤勤懇懇。今年他過世了,可謂“生得安分,走得安詳”。盡管家里出現這樣一些情況,我仍然追求進步。
因為父親喜歡自然地理,我從小就對地球科學產生了興趣。回憶在地質學院近8年的學習和生活,我曾概括為三句話:母校給了我地質學知識,母校給了我克服困難的勇氣,母校給了我接觸群眾的機會。那段時期同樣是難忘的。
參加工作以后,我有14年時間是在海拔4000到5000米的極其艱苦的祁連山區和北山沙漠戈壁地區工作。這期間,我一邊工作一邊接觸基層群眾,更使我深深懂得了民生的疾苦和稼穡的艱難。我來自人民,我也有苦難的童年,我同情每一個窮人,愿為他們的幸福獻出自己的一切。到中央工作后,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我用整整10年時間,深入農村、廠礦、科研院所調研。在農村,我白天坐在農民家的炕頭上了解情況,晚上開座談會。我住過鄉里、住過糧庫,經常在一個縣一呆就是一個星期。我幾乎走遍了中國科學院的研究所,同科學家交朋友、談心。我認為,一個領導者最重要的是要懂得民情、民心、民意,而民心向背決定政權的存亡。衡量政策好壞的標準只有一條,就是群眾高興不高興、滿意不滿意、答應不答應。一個政府、一個社會應該更多地關愛窮人,窮人應該擁有平等的權利。在中國,不懂得窮人,不懂得農民和城市貧困階層,也就不會懂得窮人的經濟學,更不可能樹立窮人的教育觀。公平的核心是在生存、競爭和發展的機會上人人平等,而不是基于財富或其他特權的平等。一個政府如果忽視民眾和民生,就是忽視了根本。而公平和正義是社會的頂梁柱,失去了它,社會這個大廈就會倒塌。“國之命,在人心”,說的就是人心向背決定社會的發展和政權的存亡。政府是窮人最后的希望,民眾的貧窮是政府最痛心的事。只有把這些道理真正弄懂,才算真正理解“以人為本”的含義。
(據《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