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雅安
(青海師范大學 青海 西寧 810000)
淺談我國教育文化
周雅安
(青海師范大學 青海 西寧 810000)
20世紀是人類文化、科學和教育突飛猛進的100年。僅從教育學領域觀察,可謂分支學科林立,思想流派紛呈。借助文化哲學的力量,人類對教育與文化關系的思考和研究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那么,存不存在一門教育文化學呢?如果我們假定它應該存在,它是怎樣的一種景觀呢?它研究了哪些問題?又是怎樣進行研究的?社會效果和學術影響又如何?在20世紀即將過去的時候,我們要總結已有的認識成果,要反思存在的問題,更要預測其未來發展方向,以增強學科的自我意識。
文化;教育文化;多元文化
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合,它包含一個民族長期積累形成的沈岑的心理積淀。由于文化的不同,會產生思維模式的不同,由于思維模式的不同,又會產生行為方式和社會關系的不同,從而看來,文化決定著一種文明中的教育觀念、教育模式和方法。
我國教育文化早期起源可以追溯到孔門儒學的建立,后來發展到唐朝的晚期書院,這些書院所孕育傳承的是有著中華文明傳統特色的教育價值、教育教學、教育管理和教育學術。書院在中國書院存貨了大約1200年,是非功過都已經成為歷史,但是不可忽視的是現在中國的教育組織形式和教育文化與傳統之間仍舊存續著某些千絲萬縷的聯系。
20世紀整整一個世紀,中國的傳統文化經歷了各種革命及運動的“全面否定”,而今天人們又意識到了他的價值。我國教育文化學的研究,本世紀有兩個比較集中的階段。一為建國前的30年代;二為建國后的80年代。研究的重點及影響雖不相同,但研究的背景卻存在驚人的相似。
鴉片戰爭以后,由于列強堅船利炮的威脅,加上喪權失地的屈辱,無數仁人志士前赴后繼,探索富國強民的道路。在技術引進和政治改良相繼失敗的情況下,遂注意到道德文化和學校教育的變革問題。這就導致思想界、學術界對文化問題的關注。受此推動和影響,教育文化學的研究得以產生;只是與文化研究相比,出版的著作和發表的文章寥寥無幾。朱謙之30年代談到這個問題時指出,只有幾篇文章可供參考。主要代表作是蔣經三的《文化哲學與文化教育學》,林礪儒的《文化教育學》,錢穆的《文化與教育》。這些著作主要是譯介德國文化教育學派狄爾泰、斯普朗格等人的文化教育學思想,甚少研究教育文化問題。
建國以后,教育理論界的注意力隨時勢而動。60、70年代,聚焦于教育與政治;80年代至今,熱點是教育與經濟。“以致30多年內出版《教育學》著作和其它教育理論專著中,卻見不到教育與文化關系的論述,就更談不上專著了”。
80年代后半期爆發了“文化”熱潮。受其感染,教育文化學的研究相繼出現。全國最高級別的教育理論刊物《教育研究》于1987年第9期刊登了顧冠華《克服傳統文化與教育的負面因素》一文,拉開了“教育與文化”這一課題研究的序幕。有關論文、論著隨之出版。1992年,刁培萼主編的《教育文化學》由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這是我國第一本教育文化學專著。一些教育學著作開始列述教育與文化問題。對德國文化教育學派,也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和評論。教育文化學的研究已成為博士論文選題的重要方面。
不過,至今為止,與教育學的其它分支學科如教育經濟學、教育社會學比較起來,教育文化學的研究顯得單薄得多。比如,《教育研究》直到1991年才在總目錄中設“教育與文化”專欄。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文化越來越成為中和鍋里競爭的重要因素”,在教育文化學這面旗幟下,中國的教育文化研究領域逐漸的擴大,大致分為幾個方面,分述如下:
一方面,文化本身即是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因為人是文化的動物。另一方面,文化作為學校教育的背景因素,對教育發展起控制作用。文化發展有它內在的動因。教育于其中的作用是:第一,在各個文化子系統的矛盾運動中,教育與科學一起成為整個文化鏈條中關鍵性的一環,制動著整個文化的變遷與發展。第二,在文化三個層面(物質層面、制度層面、心理意識層面)的矛盾運動中,教育對文化諸層面的變化均具有重要的影響,而尤以對深層結構即心理意識的變化產生著不可忽視的影響。第三,在文化的主客體矛盾運動中,教育既具有形成一定文化材,對主體具有使之“定形”和固定的功能,也具有使文化主體得以產生超越現實客體——文化材的意向和能力;而后者恰恰是表現了當代教育的主要功能。總之文化是社會發展的根本目標和動力,文化力是社會發展必須依賴的力量,教育通過使文化力不斷主體化與實踐化,從而推動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上述的研究,其視角是把文化作為教育的上位概念或背景因素,或者把文化與教育作為兩個平行發展的子系統,所以這里來說說本意上的教育文化學,所謂教育文化,是一個民族或一個群體的教育活動的類化物,是一個民族文化大系統的子系統之一。教育文化不等于教育活動,而人們對教育活動的過程、方式、內容、結果等的反映,是人們對教育活動的情感與態度。教育文化的構成要素是教育社會心理、教育行為規范、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價值觀念、教育思維方式和教育精神。教育文化本質上是心理的、觀念的、精神的,我們無法直接予以把握;它一定要通過各種載體表現出來,人們則可以通過這些載體去認識、理解和思考。其載體有4類:實物載體、言行載體、文字載體和文藝載體。
教育文化學,必須面對一個國家、一個地區更不用說全人類存在的多元文化這一事實。隨著現代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這種文化多元作為一種趨勢已在越來越深的程度上得到認同。現代化與文化多元并行不悖,漸成公認之理。
在我國,面對多元文化這一事實,教育有兩種反應,一是認同,其結果是教育的多元。另一種則是不認同,其結果是教育中的文化沖突類型增多,范圍擴大。而中國教育只有直面文化多元的事實,以尋常、務實的心態夯實多元文化教育的地基,才是可信、可行的選擇。
從這三個方面來看,現今我國的研究重點在于怎樣搞好教育文化,怎樣能形成適合于中國社會的教育文化學體系,在教育上應該保持什么樣的態度,面對經濟快速發展全球性文化的交融我們的立足點又在那里。我認為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首先,人文方面的教育,“大學之道在于與人,而非制器”,泱泱五千年沉積著中華民族多少的智慧的結晶,傳統文化帶來的是人性,品行、氣質、性格、習慣的塑造,這些人文教育遠遠超過于一味的追求與功利主義,實用主義的價值。
其次,通識教育,新近中國教育注重縱向的深度,注意培養學生嚴格和嚴謹的治學態度,我們并不否認這些這些理念和價值,可是對于個人和社會的發展,創新和基礎都是必不可少的東西,加強通識教育的同時既能保證基礎的牢固,又能開拓在橫向上的創新點,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最后,教育要在傳統文化的傳承上與現代文化的發展相契合。隨著科技的進步,文化也有著自己的現代化進程,或許現代文化自身的結構和特性不足,但是在某些方面上也能作為現代文化的補充和幫助。
綜上所述,隨著科技締造的新的現實世界,不論我們是否接受日新月異的文化變化,但是這些文化變化代表著未來。在整個人類文明史中,人類的文化觀念常常滯后于科技的發展,怎樣讓傳統教育文化與現代文化相結合,是一個緊迫的問題。
教育文化學的未來發展,應該著力探討如下問題:第一、是研究目的。不是因為有教育某某學才需要教育文化學,而是實實在在地存在問題。一方面,是實踐需要產生的,即教育對社會文化背景的依賴與促進關系;另一方面是理論需要產生的,即需要從文化學視角中求得關于教育的新認識;在此意義上,教育文化學的研究,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一定社會發展,尤其是教育發展的產物。第二、是研究范式。與第一個問題相適應,對于理論和實踐問題,應該采取不同的研究策略。第三、是研究對象。教育文化學研究什么問題?目前雖主要是教育與文化的關系問題,但它不是教育文化學的研究對象。教育文化學的特殊研究對象應是各種教育文化,研究它們是如何制約人們的教育行為,研究它們的存在形式與發展規律,諸如,不同民族的教育價值觀對各民族教育發展的影響,不同時期的教育文化模式等等,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