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哲士 郭玉奇
破繭化蝶 隰縣巨變
■王哲士 郭玉奇
小縣大志,窮縣富志,豈能不感天動地!
近年來,凡是到過隰縣的人,無不豎起大拇指說:“隰縣變化真大!”而在外工作的和上學的隰縣人,每次回家都會有一個驚喜。
原山西省委書記、50年前曾任隰縣縣委書記的李立功同志,去年專程回縣視察??吹节艨h山青水秀人精神、縣城面貌大改觀,他高興地握著現任縣委書記王天郎的手說:“你們干得好!”
走進隰縣縣城,映入眼簾的是一條長達20華里的濱河大道。站在縣城東西兩山俯瞰,這條以綠樹花草鑲邊的通衢大道有如自天而降的一柄碩長的碧玉簪,從城川劃出一道別樣耀眼的五彩之路。
然而有誰知道,年財政收入曾經只有5000萬元的國家級貧困小縣,是如何創造出這投資兩億元的人間神話的呢?
隰縣古稱隰州,作為晉西南首埠,獨領風騷千余年。近年來,隨著人口的增加,商貿的流通,城建的擴張,隰州老城已不堪重負。加之209國道穿城而過,以街代路,塵土飛揚,堵塞嚴重,事故頻發,嚴重制約著縣城的發展,影響著居民的生活。三年前,縣委書記王天郎一到任,這件事就如同一塊攔路石擺在面前。這塊攔路石該如何搬?城市的發展空間在哪里?他不時與有關人員在城內大街小巷轉悠,察看縣城的格局,傾聽群眾的呼聲。一個隰縣亙古沒有過的宏偉設想在眾議中形成雛形。隨后,城建、交通、公路等相關部門領導和工程技術人員經過實地勘察和論證,最終勾畫出一幅“貫通濱河路,開發堆金山,城北建設新區,舊城改造提升”,還市民一個通暢便捷安全舒適的生活環境的城市建設藍圖。隰縣的四大班子坐不住,等不得,立即行動起來。書記和縣長親自帶領職能部門人員跑項目、要政策、爭資金。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這項惠民之舉得到省市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一場貫通濱河路的攻堅戰如期打響。
該工程從2010年3月開工,當年11月竣工通車,短短八個月完成了原定兩年的任務,創造了臨汾公路建設史上的“隰縣速度”。它的建成,使縣城面積由原來的6平方公里拓展到12平方公里。過去,縣城沒有一處休閑場所;現在,東西南北中有了六個廣場或公園,特別是占地45畝、建筑面積2.6萬平方米的隰州廣場,堪稱隰縣歷史上的經典之作。伴隨著20里濱河路的開通,紫川河上建成20里水景生態文化走廊,一幅“玉帶環州城,碧水映藍天”,隰州水韻賽江南的畫圖呈現在縣人面前。過去,“街不平,燈不明,過境車輛亂轟轟”;現在,四條大街經過改造,街寬路平,并開通了三條東西走向的街道,“四大縱、六大橫”的城市框架初步形成,城市通達能力明顯增強,“宜居隰縣”正成為人們新的追求和時尚。隰縣的領航者們,從“大縣城”戰略思維出發,正在努力把這座晉西名城打造成“臨汾西山文化教育強縣”、“晉西腹地的商貿之城”、“山西省山水園林名城”,再顯“河東重鎮”氣派,重振“三晉雄邦”雄風。
上世紀90年代初,我們曾到寨子鄉上干村采訪。時光荏苒,不覺快20個年頭了,那里發生了什么變化?
順著油路進村,村整潔、樹成行,新房鱗次櫛比。在村里的活動中心,老人們邊健身邊拉呱,放假在家的孩子們在這里嬉戲。此景此情,與當年破窯舊房灰塵飛的村貌,恍如隔世,一切都變得陌生了,唯一沒有變的是這個村的當家人依然照舊。二十年風雨,二十年歷練,當年風華正茂的黨支部書記劉元生已然霜染兩鬢,但看上去更加沉穩和干練。提起這個果樹專業村,他如數家珍,滔滔不絕。全村58戶,289人,2200畝耕地,1800畝果樹,300畝核桃,人均6畝果樹,外帶1畝核桃。去年,果品總產310萬斤,人均收入1萬余元。全村人均收入1.5萬元的戶有40戶,占總戶數的69%,人均收入2萬元的有4戶,該村成為全縣果業首富村。
社會在變,觀念在變,面貌在變,而這個村的黨支部書記近20年一直沒變。為什么?從劉元生樸實堅毅的面孔上,從“一村一品”的嬗變上,我們找到了答案:你為大家謀利興業,大家就不會讓你“下課”。變是與時俱進的結果,不變的是富民佑民的信念。
正是這種信念的感召,使隰縣歷屆縣委、政府咬定青山不放松,現任縣委、政府一班人大給力,全面推進“梨果富民”工程。目前,全縣梨果面積已發展到27.5萬畝,占到全縣總耕地面積的58.5%。梨果多了就要謀銷路,縣上請來省內外果商召開果品營銷會,在北京和廣州舉辦隰縣梨果推介會和展銷會,果品銷售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
行走在隰州大地,看到的是山披綠裝水蕩漾,藍天白云兩悠悠。隰縣倡導的“一任書記綠化一座山”正在逐步實現。書記帶頭,全民植樹,綠化隰州,生態立縣,已經成為全縣人民的共識和自覺行動。
截至2010年底,隰縣建設精品小流域15條,筑大小淤地壩近900座,新增和改善溝壩地3萬余畝,百分之32%的森林覆蓋率,90%的農田治理,帶來巨大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爸袊鹄嬷l”、“全國造林百佳縣”、“全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示范縣”、“全國‘十、百、千’小流域建設示點縣”等多項榮譽,正是這種質的變化的真實寫照,是全縣十萬人民心血和汗水凝聚的結果。
縣委、縣政府在廣泛征求專家學者和各方面意見基礎上,提出了“項目崛起,綠色轉型,特色跨越”三大舉措,強力推進“梨果富民、工業強縣、城市擴張、旅游活縣、生態立縣、民生改善”六大工程,切實抓好60個重點項目,簡稱強縣富民“366”工程。這幾年,隰縣上下說得最多的就是“實施‘366’,建設新隰州”,做得最多的也是“實施‘366,建設新隰州”,效果最明顯的還是“實施‘366’,建設新隰州”。
這是一條艱難之路,隰縣能否“破繭化蝶”,在此一舉;這是一條希望之路,隰縣經濟騰飛將從這里起步。
轉型重在轉心,轉心重在行動。隰縣的四大班子,五指成拳;隰縣的各級組織,雷厲風行;隰縣的人民群眾,一呼百應。
“我們有一把尺子,看誰的臉曬得最黑,誰掉的肉多,從一定程度上能說明誰在一線付出了心血、干出了成績。這是以項目論英雄、論政績的好辦法?!敝泄糙艨h縣委書記王天郎說。
其實,臉曬得最黑的恰恰是這些帶頭者和各級領導者。
哪里有工程,哪里就有他們的身影;哪里有問題,哪里就有他們的聲音。連早晚散步也不空行,他們總是在工地看進度,挑毛病。人們形容縣委書記王天郎、縣長李強,一個是“鐵書記”,一個是“干縣長”,一個追求完美,一個拒絕平庸。在“隰縣在線”網站上,有一條“隰縣有位好書記”的帖子,點擊量竟達到4萬多次,可見人們對帶頭人的特別關注。
為了這塊紅色土地的興旺,隰縣歷屆班子一任接一任艱苦探索,奮斗不止。2008年,新一屆領導班子上任后,更是高揚“跨越發展、科學發展”的旗幟,在隰州大地迎來又一輪發展新高潮。2009年和2010年,隰縣連續兩年開展“項目年”活動,每年實施60個重點項目,總投資20個億,抓項目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投資建設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是隰縣歷史上發展變化最快的時期。今年實施的60個項目正在順利進行,可望再續跨越發展新篇章。
隨著煤炭和煤層氣等礦產的開發,隰縣的后發優勢逐步顯現;隨著中南鐵路、正在規劃中的陜北至隰縣接軌鐵路、霍永高速和西縱高速“兩鐵兩高”的開工和建成,隰縣的區位優勢更加凸顯,在臨汾西山的中心地位和區域中心城市作用漸露端倪。隰縣人不會坐失良機,而是要及早在謀“開”中謀“發”,謀“通”中謀“變”,積極籌劃更縱深、更寬廣、更主動的戰略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