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家住北京市大興區的農民張某從種子經營部業主常某處購買其銷售的芹菜種子13罐,支付價款910元。根據該產品說明及常某承諾,芹菜種子發芽周期為15至20天,成熟期為75天。張某于2009年12月20日,將13罐種子中的11罐種到其承包的蔬菜溫室大棚中,直到2010年2月26日芹菜種子才稀稀拉拉地發出嫩芽,周期超過2個月,且發芽率很低,達不到產品標明的標準。張某將剩余的種子送到北京市種子質量監督檢驗站進行檢測,檢測結果為芹菜種子發芽率為52%,遠遠低于產品標明的標準。張某以常某出售芹菜種子不合格,給其造成巨大經濟損失為由,起訴要求常某和種子生產商賠償其15萬元。
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審理認為,張某提供的種子質量監督檢驗站的檢測報告,雖然常某不予認可,但是并沒有提出相應的證據推翻。與此同時,對于張某主張的閑置空地租金等其他損失,因沒有提供證據證明,不予支持。法院終審判決常某賠償張某種子款等損失1萬余元,種子生產商承擔連帶責任。 (文/楊清惠 據《人民法院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