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7月18日,中央98個部門中有30個根據國務院的要求,首次公開了2010年度“三公經費”,輿論在緊盯著剩下68個部門的動作。盡管輿論對一些部門公布的速度和數據質量存有質疑,但在中國輿論監督不斷鞏固的今天,這不太可能成為曇花一現的游戲。它很可能是中國政務公開的一個里程碑,也是中國政治體制改革具有實質意義的舉措。
由人民監督執政者,尤其監督執政者怎么花錢,我們談了很多年,現在到了動真格的時候。誠然,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只是一個啟動,改革改到政府自己的頭上,我們似乎可以看到一些政府機關難受的表情。一些部門精心選擇公布時間,公布的數據也比較粗糙,明顯不如國家審計署的報告細致、規范。但這是公眾看到的第一批“三公經費”報告,這一次不細致,下一次就必須細致,輿論監督的規律就是對每一個疑點和模糊處都緊追不放。這次變化在告訴我們,政府的政務公開是不可阻擋的大趨勢。
政府部門的財務曾經被列入“國家機密”,未來它終將成為最公開的東西,甚至比商品的價格還容易查詢。這條透明的“廉政快速通道”將拉動一系列公開透明的“項目”,并將深刻改變中國人對公權力的認識,使民主從口號變成實實在在的東西。
從古至今,中國社會的監督方向基本是自上而下的,高層官員監督普通官員,普通官員監督黎民百姓。民主的發展正把監督的方向顛倒過來,它假設所有官員都有不廉潔的潛在可能,人民的無數雙眼睛終將把每一個官員都看得緊緊的。
希望公布“三公經費”能迅速從中央各部委向各級地方政府普及。中國地方政府部門浩繁,它們與民眾的直接接觸更多,平時引發的意見也比較大。可以說,地方基層政府,才是中共執政的一個個真正支點,它們既是執政黨形象和影響力的樹冠,也是它的根。
圍繞“三公經費”的改革推進,將是中共能否解決監督問題的試金石。 (據《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