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世豪
德造花香 神韻無窮
——張德寬《倡廉楹帖選》賞析
■呂世豪
我與德寬先生相識較晚。此前我并不知道在京華要地鄉親中還有這樣一位碩果累累的書法名家。2001年,汾陽市文化廣場落成,德寬先生曾將我的一首《酒鄉清明圖》小詩,寫作六尺橫幅寄回故里,并勒石成碑鑲嵌于文化長廊,受到眾多方家稱賞。自此之后,德寬這一書家大名也才走進我的視野。
早些時德寬兄回汾探親,將厚厚一摞《倡廉楹帖選》大樣遞于我手,囑我點評。看到朋友的又一輯書法佳作將要面世,當然深為驚喜,但要舉筆妄評卻感汗顏。我喜歡欣賞書法藝術,卻對書法名家心存敬畏,對書法也缺少研究,不敢妄加指點。盛情之下,權當一部廉政讀物翻閱。
書帖以廉政為主題,全書分為十輯。從書寫內容看,有廉詩、廉對、廉文,從書法形式看,有行書、草書、篆書、隸書。既有古代名聯,也有近現代作品,這在中國書壇較為罕見。它既體現了德寬先生的軍人氣質,同時也反映出一名紀檢干部強烈的廉政意識。職業的緣故,近些年來,他特別鐘情于一些古代廉吏史略與文章的學習研究,林林總總做了許多筆記,寫了不少文章,僅古人的廉詩廉對就積攢了不下千條。他曾出版的《廉政粹語》及《史林正氣集》,就是這些年嘔心瀝血的結晶。書帖中所選的108條精品楹聯,有不少屬于珠璣之作。
綜觀書帖全集,古代官府楹聯居多。如“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飯,莫說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陽奉陰違,天有難遮之眼;民窮財盡,地無可剝之皮”;“吏不畏吾嚴而畏我廉,民不服吾能而服我公;公則民不敢慢,廉則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不畏官司千狀紙,只怕鄉民三寸刀”;“詩堪入畫方為妙,官到能貧乃是清”。而“看階前草綠苔青,無非生意;聽墻外鴉啼鵲噪,恐有冤魂”一聯,則與清人鄭板橋“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一詩,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讓人拍案叫絕!
書帖也精選了一些古代名人名詞名對聯,讀來倍覺親切,引發幽幽懷古之情。像林則徐在江蘇時所作“求通民情,愿聞己過”門聯;左宗棠為甘肅節署所作“萬山不隔中秋月,千年復見黃河清”澄清閣聯。還有包公祠聯“峭直傳今古,清廉著史乘”;柳州侯祠聯“潔廉為心,忠信為仗;文章在冊,功德在民”。
由此不難看出,張德寬先生是很善于自覺聯系本職業務,苦心研讀古今書卷的。他通過學習,將古今廉政詩文與書法藝術有機地糅合在一起,做到以古喻今、古為今用。正如中紀委副書記黃樹賢在序言中所說:這本書帖的出版,“對于宣傳廉政思想,提高社會廉政意識,促進公職人員廉潔從政,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這些對從政者來說,廉政書法具有啟示作用,使他們干凈為官,謹慎用權,抵御腐蝕,嚴格自律”。但愿這些倡廉楹聯,能成為一些官員的座右銘置于案頭,讓其警鐘般時時轟鳴于耳。
《倡廉楹帖選》,其精選內容健康向上,其書藝水準也屬上乘。像“愧受公門千石粟,常懷廣廈萬間心”,“廉吏無宦樂,達人不折腰”,“俸薄儉常足,官卑廉自尊”,“常留惠政于青史,永樹豐碑在民間”等行草楹語;像“愛民若子,執法如山”,“三絕詩書畫,一官歸去來”,“回民漢民,多是子民,我最愛民無異視;禮法刑法,無非國法,爾須畏法莫重來”,“唯為蒼生謀福祉,更須青史證甘棠”等隸篆聯對,都是我之所愛,吟誦再三不忍釋卷。品其隸篆,魂追先賢,拙樸典雅,格調高古,冷峻和暢;讀其行草,造勢險峻,大氣磅礴,沉郁厚重,遒逸豪茫。總之,瀏覽德寬大作,行云流水般地賞心悅目,秀暢雋永中頓覺心胸豁達。
德寬兄之所以能在書法殿堂達到如此高的藝術造詣,除了他從柳、米入階,繼而探涉王鐸、傅山等明清諸家,其后更多浸淫漢簡魏碑,在學習實踐中刻苦磨礪筆鋒之外,與他的博學眾長、融會貫通也是分不開的。除卻書法,他能詩善畫兼習攝影,也喜歡研習古代書論,最忌諱花拳繡腿和不求甚解。他早年進修于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如今還是國風書畫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和中華詩詞學會會員。偶然的機會,我曾瀏覽過他的幾幅畫作,印象頗深。一幅《春日》,一幅《艷陽秋》,那構圖的精妙及色彩的和諧,皆非凡人所及。德寬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諸多藝術門類是相通的,他在書法領域中的不少奇思妙得,都來源于這些藝術中的靈感。就繪畫而言,他曾說過,“‘書畫同源’是同源于精神,同源于情感,同源于品格,同源于筆法、墨法、節律……是形而上與形而下的同源”。
自古文人崇尚“甘守寂寞”,德寬先生把生命中最光彩的青春歲月,幾乎毫無保留地交付給中華民族最具傳統的書法藝術,實在令人敬佩!張兄盛情難卻,寫上數語聊表心意。雖是外行人說外行話,卻都是一些肺腑中的實情話。最后賦短詩一首,與之共勉:
翰墨寥廓自有情,
長卷抒懷君獨行;
鐵肩道義男兒志,
峰外攀峰能幾人。
(作者系中國作協會會員、山西作協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