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 之 蘇 北
干部德行考核走向制度化
■進 之 蘇 北
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指出:“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用人標準。選拔任用干部既要看才、更要看德,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風上過得硬、人民群眾信得過的干部選拔上來。”“以德為先”的用人導向越來越鮮明,關于干部德行考核評價的要求越來越具體,我國正在積極探索新時期新的干部考評體制,干部德行考核開始走向制度化。
一批大案要案被查處,一批黨的高級干部落馬,發人深省。正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組織部部長李源潮同志指出的那樣,現在一些干部出問題,主要不是出在“才”上,而是出在“德”上。做人講人品、為官講官德,是社會任何發展時期衡量一個人和一名官員的準則。“才”為“德”之資,“德”為“才”之帥。“德”與“才”,如同干部素質的兩根“支柱”,互為依托,缺一不可。相比而言,“才”不夠,可以學;“德”不行,很難補。縱觀近年來落馬的陳紹基、王華元、黃松有、許宗衡、鄭少東、邱曉華等一批高官,都可謂能力不凡,但他們在“德”上出了問題、栽了跟頭。
識人難、用人難,往往難在識德上。如何考察干部的“德”,一直是干部考察中的一大難題。“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用人標準。”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明確要求,選拔任用干部既要看才、更要看德,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風上過得硬、人民群眾信得過的干部選拔上來。200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建立促進科學發展的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考核評價機制的意見》,中組部也出臺與之配套的地方考核、部門考核、年度考核等3個考核辦法,要求突出重點,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用人標準,完善干部德行評價標準,加強對干部德行的考核。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根據中央要求,全國各地積極行動起來,在加強對干部德行考評方面做了非常有益的探索。為切實考評好干部的“德”,2010年初,重慶出臺《市管領導干部德的考核評價辦法(試行)》,在全市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年度考核中,采取正向測評、反向調查、跟蹤紀實等方式,對全市2354名市管黨政領導干部進行了“德”的專項考評。全市實行正向測評與反向調查相結合,通過從6方面細化“德”的正向測評指標,從群眾意見最集中的10種負面現象設計反向調查內容,來考準考實干部的“德”。“德”的考評在90分以下的干部一律不予提拔或重用。一名市管正職領導干部因不足85分而被“一票否決”。2010年4月,河北保定市委出臺《加強干部隊伍政德建設的意見》,著力解決干部在政治品德、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和傳統美德這“四德”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建立健全加強政德建設的長效機制,逐步將政德建設納入干部隊伍建設規范化、制度化軌道。日前,山東濟南市委組織部就進一步加強對領導干部“德”的考察評價,出臺實施意見,確定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對領導干部的“德”進行考察評價。甘肅隴西縣在干部考察中細化干部“德”的評價指標,完善“德”的考評辦法,為科學評價干部積極探索途徑,創新方法。
全國各地,一場加快領導干部考“德”制度體系構建的“大劇”,已經拉開了帷幕。
自我黨誕生以來,就一直非常重視干部的德行工作,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要求,基本內容和德行建設的走向是一致的。毛澤東同志不但從嚴治軍,而且從嚴治黨。《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其實就是官德(軍德、黨德)的基本內容。從處決紅區首例貪污分子到延安整風時期,再到建國初期由毛澤東親自下令處決多名高官,其中就多次使用了“品行不端,道德敗壞,生活腐化”的表述,說明把官德看得很重。鄧小平在《發揚五種革命精神》一文中指出:“沒有這種精神文明,沒有共產主義思想,沒有共產主義道德,怎么能建設社會主義?”他在《一靠思想二靠紀律才能團結起來》一文中再次指出:“有一點要提醒大家,就是我們在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時,一定要堅持發展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堅持五講四美三熱愛,教育全國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江澤民提出:“把那些德才兼備、實績突出和群眾公認的人及時選拔到領導崗位上來。”胡錦濤要求黨員干部:“堅定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提高政治水平,加強道德品質修養。”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再次強調了“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用人標準。”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是保持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先進性和純潔性的根本要求和重要保障。
老百姓每每議論起時下中國貪官的丑行,官員的道德缺失,最后常常用一句“簡直百無禁忌”來結束。人要是真的“百無禁忌”,那是很可怕的。倘若一個社會里的人,什么事都敢干、什么東西都敢吃、什么錢都敢賺、什么禮都敢收、什么官位都敢賣,甚至于國法黨紀都敢違,沒有原則、沒有底線、沒有敬畏,那將是一個令人恐怖的社會。現在一些為官者的行為舉止,不僅不講官德,而且連做人的道德底線也屢屢突破。一些官員把官德缺失的原因推向了社會;信仰缺失、道德敗壞的官員大言不慚地說:“社會變了,大環境就這樣,自己不變就太另類了”;作風霸道、橫行鄉里的官員巧舌如簧地說:“不是我專橫,是如今的老百姓難管了”;利字當先、私欲膨脹的官員牽強附會地說:“我為地方發展做了這么多事,為企業謀了這么多利,撈這點不算什么”……
由官德缺失之痛,反思制度缺失之痛,我們的當務之急依然是建設一個科學有力的制度環境來制約、監督官員。
長期以來,考評干部往往是德、能、勤、績、廉一并進行,缺乏對干部的德行進行專門考評,且考評內容也較為籠統、抽象、概念化。有時,在考核官德時往往一筆代過,有時甚至對生活小節忽略不計,雖然把“德”放在干部考評的首位,但在真正考評時就本末倒置,甚至于根本就沒有擺上應有的位置,久而久之,形成考評干部時更多地看重“能”和“績”。因此,只有加快推進德行考評制度化進程,讓“官德”系統化、制度化,才能使行政倫理的規范要求,有效轉化為廣大公職人員的內心道德防線。
一是加快黨內干部德行考評的規制建設。制度體現導向,從源頭上規范價值選擇,有利養成“官德”;制度帶來約束,在過程中提供有力保障,有利實現“官德”;制度是一種普遍性的可靠支撐,有利整體改善“官德”。回顧歷屆全國黨代會,幾乎都有重視官德建設的表述,十七大和十七屆四中全會,把官德建設提高到了事關興黨興國的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全國應圍繞中央“四德”要求,統一尺度、標準,盡快出臺相應的配套實施細則,以利于構建官德機制,推動考德工作順利展開。
二是健全干部“四德”考察評價體系。如何完善干部“德”的評價標準?過去,這方面的評價缺乏明確、具體的尺度而存在難以把握、不好操作等問題,對擬提拔使用的考察對象,存在著重才輕德、以才蔽德、以績掩德的現象,致使一些品行不端、作風不實、投機鉆營、有才無德的人得到提拔重用,嚴重影響選人用人公信度。只有把德作為一個標桿、一種導向,選拔出來的干部才能讓組織放心、群眾滿意、干部服氣,促進風清氣正用人環境的形成,也才能極大地調動廣大干部的積極性。因此,應該把官德更具體化,把政治品德、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家庭美德納入其中,使“德”這個“軟項目”變成“硬指標”,做到定性與定量結合,自評與他評結合,點上與面上結合,激勵與懲處結合,讓群眾參與評判,辯證地把握干部的“四德”表現,直觀地反映每名干部的情況。
三是認真總結各地德行考評好的經驗。考“德”的內容不是一成不變的,也應與時俱進,“什么問題突出就考核什么”,這應該作為考評官德的一個指導原則。可以根據不同地區、不同層次、不同行業的領導崗位實際,選擇當前群眾意見最集中、社會反響最強烈、媒體披露最突出的種種負面現象作為評價指標。在這方面,重慶、河北、山西、陜西等省都做了探索,有的已形成了基本制度,值得很好地進行總結。黨建研究部門應該及時總結,有的可以上升到全國層面來統一規范,用點上的經驗指導面上的工作,這樣就可能更具可操作性,可以少走彎路。
四是切實用好德行的考評結果。考評是手段,用好才是目的。考德結果之高下,最終需要反映在用干部上。干部“德”的量化考評結果,不僅是本人年度考核的重要內容,也是監督、評價干部的重要手段,能督促干部不斷提高道德品行和個人修養。干部“德”的量化考評結果,還應該成為本人年度考核的重要內容,也是監督、評價干部的重要手段。干部德才兼備的提拔使用,有德無才的培養使用,有才無德的限制使用,無德無才的堅決不用。在全黨全社會形成以德為先、以德治黨、以德治國的良好風尚。值得關注的是,除了選拔任用方面充分體現考德結果,還應該把“德”的考評結果作為干部監督管理、教育培養的重要方向,對一些傾向性、苗頭性問題,做到早發現、早教育、早提高,消滅在萌芽狀態,這也是官德“糾偏工程”中關心和愛護干部的一項重要工作。比如,重視把“德”的考評結果反饋給考評對象本人,得分較低的由組織、紀檢部門直接與干部個別談話誡勉,逐項指出問題,督促整改提高。真正使用好、發揮好干部德行的考評結果,打造一支政治清明、紀律嚴明、舉止文明的干部隊伍。
五是建立德行考評責任追究制。這是一個老話題,要賦予它新內容。干部德行考評工作同其他工作一樣,也應建立官德考評問責制、失察責任追究制,把這項工作納入用人和干部提拔使用相關制度一并加以規范、一并進行追究。干部德行既是個人人品,也是用人的方向,同時也反映黨風問題;有人說用人上的腐敗是最大的腐敗,一個人品行不端,他至多壞一個人或一家人,如果把他提拔到領導崗位,就有可能帶壞一班人、禍害一方百姓,不僅會影響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貫徹執行的力度,而且損害黨和政府的形象,削弱黨的執政能力,甚至直接對鞏固黨在社會主義建設偉大事業中的領導核心地位產生毀滅性的危害。過去這方面的案例太多了、教訓太深了,即使今后恐怕也很難徹底根治。因此,只有依靠健全的法制和健康的機制,對官德考評不斷地進行校正,從一開始就不得偏離“四德”的核心要求,這樣就能從頭規范,避免或減少對黨和人民的事業造成不必要的損害。
干部德行考評制度化,是國之幸、黨之基、民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