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可平
政改須抓住機遇
□俞可平
按照通常的邏輯,人民群眾對黨和政府的滿意度應當隨著其生活水平的上升而提高,黨和政府的公信力也應當隨著綜合國力的增強而上升。但大量的調查表明,事實并非這樣,在一些地方和部門,黨和政府的公信力不僅沒有上升反而下降了。政府維護穩定的壓力急劇增大,行政成本日益高漲。在一些地方和部門,這方面的壓力已經接近臨界點。
這種現象必須引起高度的警醒和深刻的反思,它至少說明這樣一個道理:人民的滿意度和政府的公信力并不是單純的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我們需要科學的發展,需要社會政治改革的深化。
對于中國的政治發展而言,這個機遇期的重要意義在于:
第一,中國的經濟發展和現代化建設已經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原有的一些體制機制已經不適應科學發展的需要,上層建筑必須做相應的改革。
第二,中國正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小康社會是一個包含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等要素的綜合性概念,除了人民群眾物質生活水平的明顯提高,民主法治的進步也同樣不可缺少。促進社會的公平正義,僅靠經濟的增長是遠遠不夠的,主要應當通過深化社會政治改革來實現。
其三,中國已經處在現代化過程中一個利益急速分化,從而利益矛盾迸發的特殊時期。一方面,我們要努力擴大公民的參與,另一方面,我們又必須維護社會的政治穩定。這兩者之間存在一種巨大的張力,它們對政府形成了嚴重的壓力。只有通過深化政治改革,提高黨和政府的執政能力,變“以堵為主”的靜態穩定為“以疏為主”的動態穩定,才能徹底緩解這種張力和壓力。
未來中國政府管理體制改革的重點是加快建設法治政府、服務政府、透明政府、責任政府和效能政府,提高政府公信力。
具體地說,建設法治政府,就是要完善法律體系,提高立法質量,嚴格依法行政;建設服務政府,就是完善公共服務體制,強化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提供優質的公共品;建設透明政府,就是推動政務公開,努力實現公民的合法知情權;建設責任政府,就是要加強政府責任,積極回應公民訴求,嚴格實施行政問責制;建設效能政府,就是要優化政府結構,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一直在努力進行政府管理體制的改革,并且已經取得無可否認的重大成就。
需要指出的是,政府管理體制是政治體制的重要內容,它一般不涉及政治框架結構,是政治體制中更多帶有工具性的內容。但它也僅僅是政治體制的內容之一,而遠不是全部。它本身的改革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宏觀政治體制的完善。
(摘自《中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