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汀陽
民主反對了什么?
□ 趙汀陽
與其提問民主代表了什么,還不如提問民主反對了什么,這才更能看清楚問題。按照民主的邏輯,民主至少反對了這樣一些事物:①公正的規則,因為民主是偏心的;②公共事業(public),民主考慮的不是社會一切成員 (the public)的利益而是大眾集團(demos)的利益,除非公共事業碰巧有利于大眾集團;③個人自由,民主為大眾集團謀利而侵犯個人自由;④卓越事物,比如高貴、高尚、高深的思想和文化,因為卓越事物限制了大眾集團的利益最大化。
一種政治是否公正而具有正當性,取決于這種政治是否惠及所有人,是否能夠促進有利于所有人的普遍價值。這一要求對于民主政治來說顯然過高,因為民主在理論上注定了有利于多數人集團而非所有人。而更糟糕的是,民主在實踐上往往只不過有利于多數人集團的政治代表們而非多數人,或者說,民主這種群眾運動的勝利果實通常歸于群眾領導而不是群眾。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民主都沒有價值優勢。如果民主有什么優點,也與道義無關。如果民主顯得好像有些道義優勢,那么這完全是與專制對比而被襯托出來的。柏拉圖等希臘哲學家早就發現,民主確比壞的專制好一些,但這并不意味著民主是好的。群眾總是按照利益去思考,他們在算計自己的利益上大致不差,但讓群眾為國家做主則是危險的,因為思考國家利益和社會利益需要更大的眼界。
民主的一個致命問題是,民主與專制一樣都傷害某些人的利益,而且同樣沒有正當理由。要證明多數人傷害少數人好過少數人傷害多數人,恐怕太難。而且,值得注意的是,關于專制總是迫害多數人的故事其實也不太真實,這種故事違背政治博弈的道理。在正常情況下,無論民主政府還是專制政府都更可能選擇損害少數人而不是多數人,這才是真實故事。當然,關鍵問題不在于專制和民主何者傷害的人數更多,而在于傷害是否具有正當理由。專制以權力去害人與民主以票數去害人都同樣缺乏道義理由,這才是問題所在。
關于民主優越性有一個似是而非的流行論證,它認為民主國家的人民享有更多的自由。這個論證暗中非法占用了不屬于民主的證據。民主國家比較自由的真實原因與民主幾乎無關,真正在保證自由的是保護個人權利的法治而不是民主。民主的本性是反對個人自由的,正如伯林論證的,民主此類過于“積極的”行為往往假自由之名去反對自由。對于一個成功的制度,法治比起民主重要得多,而法治的原理是公正。自由可以是民主的一個條件,但民主不是自由的條件,兩者關系不能顛倒。專制和民主都是權力游戲,而權力游戲的邏輯直接就把人們劃分為贏家和輸家,這必定有損共同幸福。實際上,現代社會的各種優點基本上都來自法治與自由,而不是民主。
(摘自《每個人的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