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昂
能吏鐵良:被自己所忠誠的體制吞噬
□周昂
北洋軍建立后,袁世凱特意保奏鐵良為京旗常備軍翼長,參與訓練新軍,以示討好滿人之意。就連練兵處“襄辦”,也是袁世凱保奏鐵良當上的,時人一度視鐵良為“袁之爪牙”。
但是,袁世凱不知道,鐵良心中另有一套想法。“比朝眷日隆,乃思奪世凱之權,謂海外黨人排滿之說甚熾,以漢人久握軍事大權,甚非慎固根本之計也。”尤其當鐵良南下歸來,發現籌來的軍餉,多被練兵處會辦袁世凱用來充實北洋軍后,遏制其進一步擴張,便成了鐵良的要務。
還是從糧餉發放開始。
1905年,鐵良就任戶部尚書,隨即著手從財務上對北洋軍“鉤稽精核”,使得北洋糧餉捉襟見肘。同時,鐵良開始在軍中培養自己的勢力,他依靠留日歸來的多爾袞后代良弼聯絡士官學生,與袁世凱嫡系傾軋,對此,袁世凱大為不滿。
1906年春夏之交,出洋考察憲政的五大臣紛紛回國。8月26日,清廷召開御前會議,討論立憲事項,在這次會上,關于立憲緩急,鐵良和袁世凱又發生了一場爭論。鐵良無法反對已成共識的立憲潮流,但堅決反對袁世凱期待的“急進”,在他看來,主張設立大權獨攬的“責任內閣”,還想擔任副總理大臣的袁世凱,野心已昭然若揭。用鐵良一句直白的話說:“如乃公所謂立憲,實與立憲本旨不合”,“立憲非中央集權不可,實行中央集權非剝奪督撫兵權財權、收攬于中央政府則又不可。”
最重要的還是維護滿人政權,這是鐵良貫徹終身的信條,而這顯然也最對朝廷的胃口。
袁世凱此時簡直恨透了鐵良。隨后覲見慈禧,袁世凱聯合奕劻參了鐵良一本:“若不去鐵,新政必有阻撓。”結果弄巧成拙,西太后本來已經擬旨,不讓鐵良等“反對派”再參加御前會議,但袁世凱的表現,讓她馬上改變了主意,將此旨留中不發。鐵良轉危為安,貼上“野心家”標簽的袁世凱卻成了眾臣攻擊的對象。
1906年11月,清廷頒布上諭,設陸軍部,一切軍務均歸其管轄,任命鐵良為該部尚書。袁世凱大勢已去,只得主動交歸北洋六鎮中的四鎮。次年,袁世凱被任命為軍機大臣兼外務部尚書,明升暗降,失去了最后的軍權。
袁鐵之爭,鐵良已占了上風。但最大的受益者,無疑是清廷。曾擔任鐵良幕僚的惲寶惠曾一語道破天機,“鐵良敢于這樣做,仍由于宮廷之主持。慈禧太后之為人,陰鷙而多智謀,對滿漢大臣能恩威并用,權不旁落,絕非一般婦女所能及。”
無論是袁世凱還是鐵良,都是慈禧的棋子。
1908年11月,光緒和慈禧太后相繼離世,三歲的溥儀登基,執掌大清的變成了其父載灃。
載灃有足夠的理由恨袁世凱。一些民間演義中,光緒臨終之前向這位手足兄弟托付的唯一心愿,就是殺掉當年“戊戌變法”的告密者袁世凱,載灃滿含熱淚,答應為光緒“報仇”。實際上,一些史家認為,即便沒有這層私人恩怨,載灃除掉袁世凱也勢在必行,當時“內外軍政,皆是袁之黨羽。”袁氏不去,對大權始終是個威脅。老大帝國風雨飄搖,載灃能信任的人,實在不多。
1909年1月,載灃以“足疾”為由,令軍機大臣、外務部尚書袁世凱開缺回籍。
對袁世凱去職,鐵良自然歡喜。惲寶惠回憶道,“及太后既死,袁又被逐,鐵始心安。”
鐵良不會想到,這個消息同樣意味著,他也走到了盡頭。
惲寶惠回憶道:“當時載濤、毓朗想握軍權,以鐵為軍事熟手,一切仗其指導協助。亦惟其是軍事熟手,所以不能不加以忌嫉。”根紅苗正的良弼此時也不滿屈居鐵良之下,每每離間皇叔載濤與鐵良的關系。袁世凱走了,鐵良成了皇室宗親們下一個瞄準的目標。
而對于末世大清的一套潛規則,素來“不阿權要”的鐵良又顯然沒有袁世凱在行。一個透著悲涼的故事是,鐵良曾一度想拉攏慶親王奕劻,便像模像樣地在其生日時送以萬金,不料收了袁世凱無數賄賂的奕劻頗有些嘲諷地問道:“此不是來開玩笑乎?”毫不買賬。
由此,相對于罷免“禍患”袁世凱時遇到的阻力,朝廷除掉忠臣鐵良反倒順暢得多。1909年夏,朝廷突然先將鐵良的禁衛軍訓練大臣免去。1910年2月,又將其陸軍部尚書罷免。鐵良閑居在家一年后,朝廷又擔心他暗通北洋軍,將他外放南京,擔任了江寧將軍這個閑差。
至于鐵良的繼任者,新任陸軍部尚書蔭昌,之前竟然從未帶過軍隊。但正是這樣,皇室對其十分放心,認為“遇事不致掣肘”。
鐵良,這位清廷能吏,終究被一個積重難返的專制政權,不分遠近親疏一并吞噬。
1911年5月,清廷“皇族內閣”出臺,形勢急轉直下。1911年10月10日,武昌一聲槍響,革命終成洪流。不到兩個月,全國十余個省份宣布獨立。鐵良聞訊“驚駭跳號,淚盡血出”,悲嘆“夫何濟哉!夫何濟哉!”隨即指揮清軍鎮守南京,后被革命軍擊敗潰逃。此前,朝廷命蔭昌率北洋軍開赴湖北,然而與袁世凱藕斷絲連的北洋軍卻不聽號令,蔭昌束手無策。無奈之下,載灃只得重新起用袁世凱,但帝國已然進入了倒計時。
1912年1月,鐵良加入了旨在反對南北議和、反對清帝退位、反對起用袁世凱的滿族親貴組織“宗社黨”。他們一方面致信袁世凱,聲稱要與他“同歸于盡”,一方面準備由鐵良帶軍南下與革命黨決一死戰。然而,隨著1月26日“宗社黨”領袖良弼遇刺,時局已不可逆轉。
1912年2月12日,清廷頒布退位詔書,宗社黨黨徒紛紛出京。鐵良寓居天津租界內,開始了漫長的復辟活動,只是一切唯有徒勞。1938年,76歲的鐵良病逝于天津,他的墓碑上刻著“皇清誥授光祿大夫建威將軍前江寧將軍予謚莊靖滿洲穆爾察公墓志銘”,依舊是昔日的頭銜。此時,大清已經終結了26年,他的老對手袁世凱也已經死了22年,時局的熱點,早已換成了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
——最終,鐵良留給民國世界的,不過是前朝夢憶。
(摘自《中國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