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津
關于東歐國家變革的時間,有觀察家形象地說:波蘭用了10年,匈牙利用了10個月,民主德國用了10個星期,捷克斯洛伐克用了10天,而羅馬尼亞只用了10個小時。
波蘭的社會劇變可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70年代末期,波蘭經濟狀況迅速惡化,民眾生活水平長期得不到提高,這些大大降低了執政黨——波蘭統一工人黨的威望。1980年初,執政當局采取了一系列變相漲價的辦法,提高商品價格,特別是肉類等食品的價格。7月,盧布林等地發生了罷工并波及首都華沙等主要城市。8月,波蘭當時最大的國有企業之一的格但斯克列寧造船廠工人舉行罷工,成立罷工委員會,選舉電工、地下“自由工會”的組織者瓦文薩為主席。9月17日,擁有300多萬人的團結工會宣告成立。統一工人黨解散了自己所領導的工會。
團結工會的誕生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波蘭工人階級對國內經濟形勢和政治狀況長期不滿的一個產物。團結工會合法化后不僅提出了經濟要求,更提出了政治要求。1981年團結工會的綱領指出:“歷史告誡我們,沒有自由就沒有面包?!薄拔覀兯剂康牟粌H有面包、黃油和香腸,而且有正義、民主、真理、合法性、人的尊嚴、信仰自由和對共和國的修正。”團結工會逐步演變成了強大的政治反對派組織。
社會對團結工會的聲援高漲,與當局的沖突不斷發生。1981年12月13日,擔任黨的第一書記職務的雅魯澤爾斯基宣布成立“救國軍事委員會”,全國進入戰時狀態。實行宵禁,切斷全國通訊聯絡,禁止集會、游行示威、罷工,禁止工會和其他組織活動,對部分單位和企業實行軍管,對瓦文薩等3000余人實行隔離。
波蘭的戰時狀態持續了19個月,暫時穩定了國內形勢。1982年11月,為了爭取人心,波蘭當局釋放了瓦文薩,1982年12月中止了戰時狀態,1983年7月正式結束戰時狀態。然而,無休止的罷工使波蘭惡化的經濟形勢雪上加霜,國家與社會關系持續緊張。試圖把波蘭從危機中解救出來的領導人雅魯澤爾斯基殫精竭慮,面對國內經濟危機的加深和社會緊張局勢的加劇,不得不承認其政策已陷于失敗。1988年5月,團結工會再次發動全國性的罷工,到8月罷工達到了最高峰。面對8月罷工潮,雅魯澤爾斯基命令內務部長與團結工會領導人瓦文薩舉行會晤,提出了圓桌會議的設想。此時,瓦文薩已得到了西方國家實質性的支持,獲諾貝爾和平獎、教皇訪問波蘭時同他會晤,此外,美國提供100萬美元津貼。所有這些對團結工會等反對派而言都是有力的鼓舞。
1989年2月6日~4月5日,波蘭當局與反對派的圓桌會議召開。經過艱苦談判,各方達成了協議,宣布:實行“經濟市場化”,實現“自由形成的所有制結構”;實行政治多元化,允許在憲法范圍內自由結社;一切代表機構(如議會、地方人民代表會議)通過民主選舉方法產生,修改憲法,建立總統制,實行議會兩院制,實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修改工會法,使團結工會合法化。此外,圓桌會議還決定提前舉行議會選舉。
波蘭統一工人黨領導人本以為通過召開圓桌會議可以分化反對派,吸收“其中部分”進入政權,從而達到穩定政局發展經濟的目的。結果,他們錯估了形勢。在1989年6月的議會選舉中,執政黨慘敗。以團結工會為代表的反對派不僅獲得了眾議院自由競選161席中的160席,而且囊括了參議院100席中的99席。波蘭統一工人黨知名領導人全部落選。在之后的總統選舉中,根據圓桌會議達成的協議,總統仍要由雅魯澤爾斯基擔任,但只比所需最低票數多一票的結果當選總統。8月19日,雅魯澤爾斯基總統委托瓦文薩提出的總理候選人、團結工會活動分子馬佐維耶茨基組閣。8月24日,馬佐維耶茨基在眾議院發表施政報告,眾議院通過投票授權他組建蘇東第一個非共產黨政府。12月29日,議會通過憲法修正案,決定改國名為波蘭共和國,也稱波蘭第三共和國,國徽恢復使用紅底戴王冠的白鷹。這樣,波蘭正式走上了政治上奉行西方式的議會民主,經濟上實行以私有化為基礎的市場經濟的發展道路。
不久,雅魯澤爾斯基辭去波蘭統一工人黨總書記職務,瓦文薩及支持者宣稱圓桌會議協議已經過時,要求總統辭職,舉行新總統和議會大選。1990年1月27日,統一工人黨召開代表大會,宣布黨停止活動,一個執政45年、曾擁有近300萬黨員的大黨就這樣解散了。1990年11月舉行總統大選,瓦文薩在第二輪投票中當選總統。
波蘭的變革牽動了整個東歐。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德國、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相繼發生劇變,離開了原有的社會主義,走上了多黨制、議會民主、經濟市場化、所有制私有化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