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出精彩“問”出實效
“開展專題詢問是我們在監督工作組織方法上的一次重要探索和創新。要把專題詢問工作堅持好、完善好,使之成為人大履行職能、增強監督實效的重要形式。”2011年9月29日上午,浙江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王永明在專題詢問會上的講話,表明專題詢問經過首次演練,將在今后的省人大監督工作中持續接力,成為人大提高履職能力、增強監督實效的一項重要工作方法。
詢問,作為監督法規定的7種人大監督方式之一,自去年開始,在全國人大常委會的垂范帶動下,逐漸在地方人大的權力殿堂中“亮相”,進而成為人大工作的一股“潮流”。尤其是“專題詢問”,更是“四處開花”,似有一番“星星之火”迅速“燎原”之勢。輿論普遍認為,專題詢問“問”出了民眾的心聲,“問”出了人大的權威。
勇于直面問題,敢于刨根究底,是社會對人大角色的期待,但這恰恰成了不少地方人大的“軟肋”。在專項工作審議中,由于缺乏監督的“底氣”和“硬氣”,不發言、少說話、大而化之談問題、不痛不癢提建議等監督工作的“病態”,成了人大審議的一種“常態”。如何“對癥下藥”,提高審議質量,增強監督實效,人大面臨著現實考驗。
結合人大常委會對專項工作報告的審議,開展專題詢問,把兩種監督形式結合起來,形成“組合拳”,一定程度上產生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整體效應。目前,人大常委會審議專項工作報告時,有關部門提供的材料有限,常委會組成人員有許多情況想了解而未能了解,往往有一種事沒搞清、話沒說完的“不爽”。在審議的基礎上開展專題詢問,詢問和應詢者在一問一答中,把關系工作全局、關系百姓利益的事情弄個清楚明白,這不僅拓展了常委會組成人員的知情權,也為有關機關積極有效地解決問題拓寬了思路。這正是專題詢問之所以受到地方人大“熱捧”的原因所在。
當然,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蹣跚學步的專題詢問,欲形成高歌猛進的長效態勢,發揮應有的功能和效力,同樣面臨不少棘手的現實難題。
首先是思想的誤區。從目前各地開展專題詢問的實際情況來看,有的地方人大只是簡單“復制”和“拷貝”全國人大的做法,象征性地詢問一下,擺擺樣子。也有一些地方人大認為,詢問權缺乏剛性,會議上簡單的一問一答,不痛不癢,很難解決實際問題,所以不愿去“問”。因此,要進一步推進專題詢問,需要深化思想認識,勇于實踐,勇于探索,不斷積累經驗,發揮其應有的功效。
其次是制度的缺失。由于缺乏制度性的規范,人大詢問權的價值和活力尚未得到充分挖掘,無論是形式、程序、規則和方法都顯得薄弱,同時還面臨著一系列的制度困境。比如,有關部門在詢問會上的承諾未能兌現怎么辦?再比如,在一問再問仍不知情或仍不滿意的情形下,如何進一步啟動質詢、特定問題調查等更具剛性色彩的監督手段?
再則是成效的考問。事實上,媒體對專題詢問的熱衷,往往局限于詢問現場的火爆,形式的新穎和問題的尖銳。但是,在“過把癮”之后,專題詢問能否真正問出功效,公眾心存疑慮。如果缺乏實效的支撐,今天轟轟烈烈的詢問場面極有可能成為地方人大追趕“民主時髦”的“曇花一現”。因此,專題詢問不能僅是會場上的一問一答,必須要務實作為,跟蹤監督,一抓到底,直至兌現行權后的監督成效。
我們期待“專題詢問”這項剛剛啟動的實踐創舉能給人大監督帶來更多的激情和活力,“問”出精彩,“問”出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