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宗禾策
國家領袖選人用人精言錄
文/宗禾策
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選人用人,事關黨的事業興衰成敗和國家的前途命運。實踐證明,選對用好一個干部,就等于樹立了一面旗幟,確立了一個帶頭人,群眾就有了主心骨。選錯用壞一個干部,就會影響一個地方的發展,損害群眾利益,敗壞黨和政府形象。為此,本刊特精摘國家領袖的部分用人語錄,供決策研習。
“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因素”,“領導者的責任,歸結起來,主要地是出主意、用干部兩件事。”
毛澤東第一次把用人問題作為領導的兩項基本職能之一提出來,并把它上升到組織路線的高度,認為它對政治路線的執行具有決定的意義。這是毛澤東用人觀的一大特征,也是他畢生用人觀實踐的真實寫照。
“我們民族歷史中從來就有兩個對立的路線:一個是‘任人唯賢’的路線,一個是‘任人唯親’的路線。前者是正派的路線,后者是不正派的路線。”
毛澤東在總結中國歷史上的用人經驗基礎上,明確指出,我們中國共產黨的干部路線,就是任人唯賢的路線。他認為堅持任人唯賢,必須搞五湖四海,反對山頭主義,反對宗派主義。
“我們黨需要‘德才兼備,又紅又專’的干部隊伍。”
毛澤東所指的“德才兼備”,德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和思想作風,具有階級性,不同時代、不同階級,賦予德的內容也不相同;才是指干部的能力和才華。不同時期、不同崗位,對才的要求也不盡相同。德才兼備是一個完整的統一體,既不能割裂,也不能偏廢。毛澤東概括的“又紅又專”,紅是指具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專就是學習和掌握現代化建設的專業知識,成為本職工作的內行和能手。毛澤東認為,專不等于紅,但紅必須專。
“選人用人要做到‘知人善任,用得其當’。”
毛澤東十分強調知人善任。他指出:要看干部的全部歷史和全部工作,這是識別干部的主要方法。毛澤東認為,知人善任、用得其當,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全面地、歷史地看待干部,而不要用主觀唯心主義和行而上學的觀點去看待干部。所謂全面、歷史地看待干部,就是要對干部所生活的社會環境、社會關系、社會經歷和工作表現,作全面歷史的分析。二是大膽放手地使用干部。毛澤東一貫主張大膽放手,充分信任,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充分發揮干部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三是關心和愛護干部。毛澤東認為,干部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關心和愛護干部,是共產黨的干部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他把關心和愛護干部看作是領導者知人善任的一項重要原則。
“用人途徑與方法要求‘不拘一格,廣開才路’。”
毛澤東一貫反對論資排輩思想,他從革命斗爭和經濟建設的需要出發,主張廣開才路。他不止一次引用龔自珍的“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來表達自己求賢若渴的心情,教育全黨,要尊重人才、團結人才、使用人才。要堅持“放手地吸收、放手地任用和放手地提拔”的方針,崇尚真才實學,不以文憑和學歷取人,不搞論資排輩,主張要不拘一格地大膽起用優秀青年干部。
“尊重知識,尊重人才”
這八個字是鄧小平人才思想的精髓,是鄧小平用人思想的基本著眼點。他認為,“尊重知識,尊重人才”關系到四個現代化的興衰成敗。“靠空想不能實現現代化,必須有知識,有人才。沒有知識,沒有人才,怎么上得去?”他強調指出,要反對不尊重知識,不尊重人才的錯誤思想,一定要在黨內造成一種風氣:“尊重知識,尊重人才”。
“改革經濟體制,最重要的、我最關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體制,我最關心的,還是人才。”“要創造一種環境,使拔尖人才能夠脫穎而出。”
鄧小平在1979年就說:“現在我們搞四個現代化,急需培養、選拔一大批合格人才。”他認識到當今世界發展日新月異,科技突飛猛進,經濟的競爭,科技的競爭乃至綜合國力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要使我們國家實現“三步走”的戰略目標,必須把人才開發戰略作為各種戰略的制高點,高度重視人才的培養和使用。
“要長治久安,就要靠這一條——大力培養選拔大批德才兼備的優秀年輕干部,是決定中國命運的一招。能否培養出大量的人才,能否按照‘四化’標準選拔素質優秀的人進入領導班子,關系到能否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能否長治久安,是關系到黨和國家前途和命運的大問題。”
鄧小平說,我們的政策是否有連續性,主要看兩條。首先是看政策本身對不對,其次要看執行政策的人。從中央到各個地方,都要有一批勇于探索、精力較好的人。他把人才問題作為百年大計,提高到政治的高度加以認識,指出發揮社會主義的優越性,要努力實現三個方面的要求:“在經濟上趕上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在政治上創造比資本主義國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實的民主,并且造就比這些國家更多更優秀的人才。”
“越是國家處在歷史最關鍵的時刻,人才越是難得,我們需要越來越多的人才。”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確立了改革開放的宏大戰略,我們國家百廢待興,而當時存在的一個主要問題就是人才匱乏。道理很簡單,任何事情都是人干的,沒有大批的人才,我們的事業就不會成功。面對人才短缺和老化的問題,鄧小平語重心長地說,要珍視勞動,要珍視人才,人才難得呀!告誡人們,的確人才難得呀!一個人才可以頂很大的事,沒有人才什么事也搞不好。
“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迫切需要大批年輕的有專業知識和實際經驗的人才;有了成批的專業人才,才能帶動我們整個中華民族科學文化水平的提高;只有人才不斷涌現,我們的事業才有希望。”
鄧小平認為,我們現在不是人才多了,而是真正的人才沒有很好地發現,發現了沒有很好地起用。
“我們的人才隊伍需要‘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
鄧小平把新時期的用人標準概括為“四化”。他說:“要在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前提下,使我們的干部隊伍形成‘四化’,并且要逐步制定完善的干部制度來加以保證。”1980年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他又指出,迫切需要大量培養、發現、提拔、使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比較年輕的、有專業知識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人才。干部“四化”標準,是新時期鄧小平用人思想的根本體現,是他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用人觀的必然結論。
“要選人民公認是堅持改革開放路線并有政績的人。”
鄧小平特別注重干部的政績,指出要選拔有政績的人;培養選拔的干部必須是擁護改革開放,勇接老一輩革命家革命精神班的人。據此,他提出了用人的政治標準:“用人的政治標準是什么?為人民造福,為發展生產力、為社會主義事業作出積極貢獻,這就是主要的政治標準。”他多次誠懇表示希望在選人問題上要注意社會公論,不要感情用事。要用政治家的風度來處理這個問題。現在就是要選人民公認是堅持改革開放路線并有政績的人,大膽地放進新的領導機構,使人民感到我們真心實意搞改革開放。人民,是看實踐。人民一看,還是社會主義好,還是改革開放好,我們的事業就會萬古長青!
“要嚴格考核,賞罰分明”;“要建立干部定期交流輪換的制度”。
鄧小平強調要實行考核制度。考核必須是嚴格的、全面的,而且是經常的。各行各業都要這樣做。要根據領導干部工作成績的大小、好壞,有賞有罰,有升有降。而且,這種賞罰、升降必須同物質利益聯系起來。通過考核和賞罰分明,要在各條戰線上形成你追我趕、爭當先進、奮發向上的風氣。他說,人員不流動,思想就會僵化,我們也要逐步實行人員流動、更新的制度,而且干部交流有利于克服派性和山頭主義,有利于廉政建設。
“我們要開一條路出來,讓有才能的人很快成長,不要老是把人才卡住。人才不斷涌現,我們的事業才有希望。”
鄧小平告誡全黨要選賢任能,不僅要改革用人制度,還要改革舊的思想觀念,在用人思想方面實行根本性變革。在這方面,沒有足夠的革命精神是不能奏效的。
“不要指望上面派來或別處調來干部,要堅決地從群眾中放手提拔。”
鄧小平指出,其實人才就在我們的身邊,我們周圍已經涌現出一批積極分子,要善于從他們中間選拔一批干部。也只有如此,才能進一步地聯系群眾,使工作生根。
“堅持五湖四海,拓寬視野選拔干部,廣辟途徑培養干部,滿腔熱情愛護干部,嚴格要求管理干部,把各方面優秀人才集聚到黨和國家事業中來。”
這是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公報》中代表全黨和中央提出的選人用人制度。“五湖四海”的思想由來已久,毛澤東率先將“五湖四海”作為干部選用的一個重要原則。胡錦濤在中央全會上再次鄭重提起“堅持五湖四海”原則,既是追根溯源讓人們聯想起毛澤東深謀遠慮的干部思想,同時也是對現實的提醒和警示。
“歷史經驗反復證明,得人才者得天下。”
國家出臺的《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胡錦濤指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人才發展的指導方針是:服務發展、人才優先、以用為本、創新機制、高端引領、整體開發。
“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人才問題是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關鍵問題,人才工作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胡錦濤在2010年的全國人才工作會議上反復論說了“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重要性。并強調,推動科學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最根本要靠科技和人才的力量。
“要堅持正確的用人導向,真正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風上過得硬、人民群眾信得過的干部選拔到各級領導崗位上來。要在黨內特別是干部隊伍中大力營造鼓勵探索、支持創新、寬容失誤的環境和氛圍,教育和引導廣大黨員、干部自覺堅持銳意改革、奮勇創新,自覺反對不求進取、得過且過,激勵廣大黨員、干部不斷保持和增強蓬勃向上的朝氣、開拓進取的銳氣、不畏艱險的勇氣,真正推動出現一個廣大干部奮勇爭先、與時俱進、為黨和人民建功立業的生動局面。”
胡錦濤對新時期黨的建設提出了嚴肅的課題,并且把能否堅持改革創新作為干部能否經受住這個根本考驗的關鍵。
“堅持民主、公開、競爭、擇優,提高選人用人公信度,形成充滿活力的選人用人機制,促進優秀人才脫穎而出,是培養造就高素質干部隊伍的關鍵。”
胡錦濤指出,必須堅持黨管干部原則,選拔任用干部既要看才、更要看德,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風上過得硬、人民群眾信得過的干部選拔上來。堅持正確用人導向,使選拔出來的干部組織放心、群眾滿意,讓能干事者有機會、干成事者有舞臺,不讓老實人吃虧,不讓投機鉆營者得利。
“提高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能力。以高舉旗幟、堅定信念、踐行宗旨為根本,加強領導班子思想政治建設,增強班子成員顧全大局、團結協作的自覺性,提高運用科學發展觀干事創業水平。”
胡錦濤強調,加強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領導能力培養,貫徹發展是硬道理、穩定是硬任務的戰略思想。優化領導班子配備,形成班子成員年齡、經歷、專長、性格互補的合理結構,增強班子整體功能和合力。
“培養造就大批優秀年輕干部。源源不斷培養大批優秀年輕干部是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的根本大計。”
胡錦濤指出,加大培養選拔優秀年輕干部力度,重點加強年輕干部黨性修養和實踐鍛煉,使他們切實做到忠誠黨的事業、心系人民群眾、專心做好工作、不斷完善自己。鼓勵年輕干部到基層工作,有計劃安排年輕干部到艱苦地區、復雜環境、關鍵崗位砥礪品質、錘煉作風、增長才干。胡錦濤在干部隊伍建設問題上的思想,特別是他的“人才觀和用人觀”既富有歷史繼承性,又富有現實針對性。
“要樹立注重品行的導向,注重選拔政治堅定、原則性強、清正廉潔、道德高尚、情趣健康的干部;要樹立科學發展的導向,注重選拔自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又好又快發展、工作實績突出的干部;要樹立崇尚實干的導向,注重選拔求真務實、埋頭苦干、默默奉獻、不事張揚的干部;要樹立重視基層的導向,注重選拔在基層和生產一線的優秀干部,選拔長期在條件艱苦、工作困難地方努力工作的優秀干部;要樹立鼓勵創新的導向,注重選拔思想解放、作風扎實、勇于創新、銳意進取的干部;要樹立群眾公認的導向,注重選拔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能為人民造福、得到群眾擁護的干部。”
習近平提出的“六大導向”的干部任用原則意義深遠。在我們黨的干部隊伍建設上是一個重大突破,它是一個十分完整的體系,注重品行是基礎,科學發展是核心,崇尚實干是作風上的要求,重視基層是基本導向,鼓勵創新是時代主旋律在干部任用原則上的體現,群眾公認則是黨的宗旨和性質在干部任用原則上的重要體現。
“通過樹立、落實和堅持正確的用人導向,褒獎那些貢獻突出的干部,支持那些一身正氣的干部,鼓勵那些老實干事的干部,鞭策那些相形見絀的干部,教育那些跟風行事的干部,約束那些投機鉆營的干部,懲處那些貪污腐敗的干部,進一步提高選人用人水平。”
習近平提出的這一充滿辯證法的論述,是對“六大導向”的延伸闡釋,這既是我們黨用人原則的依據,也是堅持正確的用人導向的目的。
“選拔干部要警惕三現象:‘混’、‘巴’、‘熬’官不能選。”“按照‘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選人用人標準選拔干部。”
習近平指出,這種“混”、“巴”、“熬”的現象,被一些干部當作了升官的潛規則,尤需引起警惕。科學發展是干出來的需要干部動真情、出實招。科學發展不是喊出來的,而是干出來的。不干,半點馬克思主義也沒有。做科學發展觀的忠實執行者,要求各級領導干部戒虛、戒假、戒浮,求實、求真、求深,動真情、出實招、求實效。
習近平選用干部的“六大導向”將完善選人用人機制提升到各級政府執政能力的高低上,真正把那些堅持科學發展有韌勁、謀劃科學發展有思路、推動科學發展有激情、實現科學發展有貢獻的優秀干部選出來、用起來,努力造就推動科學發展的骨干隊伍,為樹立新形勢下干部培養選拔指明導向,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