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醒民
為什么中國孩子想象力世界倒數第一?
文/李醒民
“強求一律就是死亡,因為它對一切進步都是一扇緊閉的大門;而且所有的強制都是毫無成果的和令人憎惡的。”“我們必須聽任思想的多樣性,或者最好我們必須為之高興。”
——【法】彭加勒
“世上再沒有東西比人的想象更為自由;它雖然不能超出內外感官提供的那些原始觀念,可是它有無限的能力可以按照虛構和幻想的各種方式來混雜、組合、分割這些觀念。”
——【英】休謨
據《重慶晚報》載,2009年教育進展國際評估組織對全球21個國家進行調查,其中“中國孩子的計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排名倒數第一,創造力排名倒數第五”。而且,在中國的中小學生中,認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養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只占14.9%。大學生和研究生也無多大起色:他們雖然成績突出,想象力也非常缺乏。由于想象力是科學和文化創造的關鍵性要素,它的缺乏直接導致國人創造力疲軟和競爭力不足。中國本土科學家至今無緣諾貝爾自然科學獎,在影響人類20世紀生活的20項重大發明中沒有一項中國人的發明,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可以歸咎于想象力的匱乏。
要知道,不僅文化藝術創造需要想象力,而且科學發明或發現也須臾不可或缺想象力。想象力就是創造力,科學本身像其他文化藝術一樣,都是想象力的產物。因為科學發現或發明是思維的自由馳騁或理智的大膽飛躍的產物,對包括科學在內的人類文化遺產的要素進行新的組合,或在這些遺產的啟示下構造新的要素。在這個過程中,沒有豐富的想象力是無法擔當創造者或開拓者的角色的。難怪一切偉大的科學家都是偉大的藝術家,都具有藝術家那樣別出心裁的想象力。尤其是在科學的處女地開拓的科學家必須具有生氣勃勃的直覺和想象力。英國天文學家布朗一錘定音:“科學中的許多東西像藝術一樣,也是由想象涌現出來的。”
英國哲學家休謨一語道出想象力的創造性本質:“世上再沒有東西比人的想象更為自由;它雖然不能超出內外感官提供的那些原始觀念,可是它有無限的能力可以按照虛構和幻想的各種方式來混雜、組合、分割這些觀念。”
遺憾的是,對于煥發創造力如此舉足輕重的想象力,在今日中國學生乃至整個國人身上卻相當貧乏。其原因究竟何在呢?原因當然五花八門,不勝枚舉。在這里,我只想從大、小兩個視角略微一瞥。
從全局的社會氛圍講,我們的社會是一個過分強調思想統一、推崇集體至上、灌輸盲信從眾、力促行動服從的社會。任何時候只要你打開電視,你看到的大多千人一面,萬口一腔,老生常談,沒有自己鮮明的個性和獨特的思想。這種病癥甚至傳染給學校的小學生和幼兒園的小朋友,他們面對記者的話筒和鏡頭,往往操的也是標準的“小老頭”腔、“小老太”調,兒童的幼稚、純真、頑皮和可愛消失殆盡。法國哲人科學家彭加勒一語中的:“強求一律就是死亡,因為它對一切進步都是一扇緊閉的大門;而且所有的強制都是毫無成果和令人憎惡的。”“我們必須聽任思想的多樣性,或者最好我們必須為之高興。”我在《思想是個人的!》(《科學時報》2010年10月29日)一文也這樣寫道:“只有具有獨立人格和自由頭腦的人才有可能創造新思想,而意志一律和一致的群眾的思想往往陷于教條和僵化。”我們的社會也很少提倡懷疑和批判,而動輒一味地宣揚相信和服從。問題在于,懷疑和批判是科學的生命,是新思想的助產士。只有培養和塑造國人獨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批判之精神,才能煥發源源不斷的想象力和創造靈感。
從局部的教育領域講,存在諸多不利于培養和激勵想象力與創造性的做法。這種教育的最大缺陷表現在三個層面上。第一,正如愛因斯坦揭露僵化的教育體制時所言:它的目標不是培養獨立思考、自由行動、自我負責的、和諧發展的個人,而是訓練隨意使用的工具、機器,按本能或條件反射行動的蜜蜂、螞蟻,乃至學舌的鸚鵡。第二,它不重視素質教育,而專注于灌輸專門知識。這樣的學生被各種各樣的學科知識充塞,既沒有科學方法、科學精神的熏陶,也沒有人文情懷、終極關懷的默化。須知真正的素質教育是:“如果一個人忘掉了他在學校學到的每一樣東西,那么留下來的就是教育。”第三,即使在學習知識方面,它教的也不是舉一反三的活知識,而是死記硬背的死知識。這樣的死知識即便有點用處,也是雜亂無章的信息,不是有機的整體。更不必說那些強行灌輸、聽過即忘、考過便扔、學而無用的偽知識了。賣力背誦八股教條,反復演練同一題目,除了能考個高分外,實在看不出有什么好處。我總是納悶:為什么不讓學生利用這些時間,在書籍的海洋里深鉆一點、博覽一點呢?
一言以蔽之,想象力可以開拓社會和人生的未來。看來,欲培養和豐富學子與國人想象力,很有必要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整飭教育體制——國之興旺發達,人之全面發展,蓋賴于此。
(作者單位:中國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