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石磊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上海 200092)
對市域綠地及周邊環境的研究,是在當今經濟發展如火如荼的背景下,中國的城市建設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大發展時期凸顯出來,需要進一步重視和解決的問題。在對城市無序蔓延的控制中,受到經濟力量和相關規劃管理不足的困擾,市域綠地系統往往受到嚴重的威脅,市域綠地中的綠地空間不斷受到干擾和破壞,直接影響城市的整體空間結構布局,使得最初對外圍環境的破壞最終破壞的還是城市自身。因此,對市域綠地周邊環境的保護和關注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市域綠地自身環境作為市域綠地的本體,是具有一定綠地效益的重要資源,需要對其高度重視以免遭受破壞。但目前的現狀是,我們將注意力都放在市域綠地自身環境的保護,卻忽略了對市域綠地外圍邊緣地帶的重視和研究。當前市域綠地周邊環境遭受著城市化的同化,綠地效益的破壞,景觀不斷異質化,卻還不能得到應有的重視和關注,使得周邊環境無法發揮對綠地和城市的協調和促進作用。
隨著城市化進程快速發展所帶來一系列問題,保護市域綠地環境和保障城市社會經濟的發展對人類都至關重要。為了城市環境及發展的可持續性,各類城郊綠地已經保護和建立起來,但很多時候,市域綠地邊界的劃分,使得綠地與周邊用地建設產生直接的沖突,傳統的綠地劃分后的孤島式管理,往往忽略了綠地周邊區域的現實發展問題,不利于矛盾的緩和。為了促使市域綠地和城市建設共同發揮更大的效益,對于市域綠地周邊環境的研究也應運而生。
本文中所指的周邊環境所對應的市域綠地類型的認定,要求相關的規劃管理部門應當組織專業人員實地調研分析,通過綠地資源評價體系的評定,來明確各個市域綠地資源的周邊環境可能產生的影響。所需評定的綠地資源包括《城市綠地分類標準》中的其他綠地,以及市域范圍內應當重視其周邊環境的各類綠地。包含了綠地系統當中需要保護和保留的重要綠地,以及對于周邊環境有著特殊要求的綠地,其中包括野生動植物園、風景名勝區、水源保護區、自然保護區、水利風景區、森林公園、濕地、風景林地等。
目前,中國各級城市鎮面向21世紀的新一輪城市鎮總體規劃正逐漸出臺,大中城市與小城鎮協調發展的過程中都涉及區域生態綠地系統的形態和布局,通過市域綠地及周邊環境與城市區域用地的融合,從而引導城市和區域的用地空間布局,朝著符合人居環境及生態平衡的方向發展。
工業化的快速發展,在促進經濟進步的同時,生態環境的問題也在發展中逐步由小范圍的地區性,轉變為大范圍的地域性。人居環境的生態平衡尤其與區域內的生態綠地系統的狀況唇齒相依。隨著建城區內各類城市建設用地競爭的加劇,重視和加強城市周邊市域綠地的規劃建設是非常必要和切實可行的。不僅應當把行政區內的農業綠地發展納入城鄉規劃的重要工作內容,而且應當對水域、林業、游憩綠地和環保綠地的規劃和建設予以充分的重視,并能將市域綠地的外圍周邊環境納入整個規劃建設的考慮范疇內,根據各地的具體情況,來近一步選擇確定有所側重的詳細的工作內容,爭取改善市域生態環境優化城市結構,防止攤大餅的趨勢進一步蔓延。
現代城市的生活方式正在經歷著一場從人工環境轉向自然環境的生態覺醒。隨著時代的發展,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已從崇尚摩天大樓到追求大自然的田園風光。空間需求也從狹小的城市空間到城鄉融合的更大區域。在這些方面,市域綠地無疑都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這也是如今人們已經越來越重視市域綠地發展規劃的原因所在。環境適宜的地段分別設置森林公園、郊野公園、風景名勝區等滿足人們的日常游憩休閑需求,設置水源保護地和垃圾填埋場恢復綠地等來滿足人們的社會生活需求,通過合理的開發和利用市域綠地資源,來促進城市的經濟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隨著工業化程度的提高,現代城市及工業的發展,以及汽車使用的日益頻繁,造成城市大氣的嚴重污染,也影響到人類的身體健康。在城市區域生態環境建設中如何將城市外圍的新鮮空氣輸送到城市中心,如何利用風的現象擴散城市中的污染氣體,如何緩解城市的熱島效應現象。這一城市的現實需求對城市外圍的市域綠地以及綠地周邊環境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從城市綠地建設角度來看,相關研究證明,只有當綠化覆蓋率大于50%,綠地對熱島效應的削減作用增加明顯。而目前中國大多數城市的綠化覆蓋率并不能達到這一要求,因此,合理的綠地布局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市域綠地周邊環境的規劃建設中,應當考慮到不對市域綠地的風道和生物走廊產生不利的影響和干擾,并積極發揮綠地周邊廣闊的外圍區域環境,為城市的風道和區域生物生態廊道的形成奠定良好而堅實的基礎。
在整個區域綠地結構中,生物物種的多樣性保護一直是生態系統中的關鍵性問題。在區域層面上,從市域綠地的外圍周邊環境來考慮整個區域生態環境所應當解決和考慮的問題,通過綠地周邊環境的綠色空間從而保護生物的生息環境,解決例如如何利用河流廊道和防護林帶將生物從郊外自然環境中引入人工干擾嚴重的城市環境。
在城市層面上,更多考慮各城市周邊的市域綠地之間的網絡構成,考慮到市域綠地周邊環境在綠地網絡聯系間的關系,同時還要考慮與區域層面的協同關系,兼顧城市的發展需求,使綠地周邊環境能夠在促進城市和市域綠地之間關系上發揮積極作用。
而對于地區層面,通過擴展對綠地周邊環境的規劃建設的影響,在城郊的綠地建設中更多考慮空間形態的具體形成過程,營造更多接近于市民的城市綠地和綠道。
隨著社會的進步,回歸自然,營造天人合一的人居環境已成為現代都市人追求的時尚,城市居民需要越來越多樣的游憩活動。公園綠地作為城市中的主要開放空間,是居民開展戶外游憩活動的重要載體,是一種重要的城市游憩資源,但隨著城市用地的日益緊張,城市的發展考慮到現代人出行休閑需求以及游憩行為規律,單一的綠地形式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要求,城市居民不僅僅需要日常近距離的活動場所,同時也需要較遠距離的多種選擇和多樣體驗。將市域綠地或綠地周邊開辟成能為居民提供游憩類活動的綠地(如郊野公園、森林公園等),已經成為許多城市在進行綠地規劃建設過程中,對城市游憩綠地資源的最佳補充和完善。
通過在市域綠地及周邊環境中的綠地建設,實現我國未來從社區到城區,再到近郊和市域范圍的游憩綠地布局結構,根據我國和地區的現實狀況,以及現有城市和市域綠地的分布于建設情況,在此基礎上,再考慮節假日型活動圈域的需求,即可形成從社區到城區,再延伸到近郊區的三層游憩綠地布局模式,以滿足城市居民的多層次游憩需求。
4.4.1 實現市域綠地資源保護與發展之間矛盾的解決
與整體協調良好的周邊環境能夠對市域綠地產生積極的緩沖外圍不利影響的作用。通過對市域綠地及城鄉建設用地周邊環境的整治,營造出與市域綠地自身相似的景觀氛圍和自然生態環境,可以促進周邊環境對市域綠地資源的保護。在一定范圍內通過相似的景觀和生態開放空間為背景,可以在綠地周邊環境內建立起市域綠地與鄰近城市建筑或設施之間的一種過渡的關系。可以有效的改善和凈化區域內的社會文化和自然景觀環境,進而產生一種綜合的環境效益,既能保護市域綠地自身的綠地資源,又能最大的滿足周邊城鄉建設發展的需要,達到社會環境和經濟效益的利益最優化發展。
4.4.2 有利于提高區域環境的整體價值
在由不同的市域綠地和城鄉用地構成的區域環境中,能體現區域整體環境價值的不僅在于它們環境本身具有的自然、文化、歷史、經濟等各層面的價值,還在于它們與背景環境之間所能產生的重要聯系。市域綠地與其周邊環境之間建立了一定的聯系,形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其周邊環境又能與城鄉用地內的建筑和格局布置、文化氣息相協調,那整個區域內的景觀自然文化氛圍便會得到拓展并強化,體現了整體效果大于個體效果之和的整體優勢。市域綠地的發展離不開周邊環境的支持,而周邊環境又能通過一定的規劃保護,遏制城鎮化過渡的趨勢,增加了城鎮環境的原生態的內涵,可以營造古樸的田園風光,并更好地突出當地的文化和自然特色。使市域綠地的資源價值,通過周邊環境的促進作用得以保護和增加,避免了市域綠地的周邊環境淹沒于城鄉改造建設和資源旅游開發的市場經濟大潮中;又能使城鎮發展建設通過綠地周邊環境的過渡,依托市域綠地資源的合理利用和開發,使綠地資源的原真性得以保留,并能持續地為城市的環境改善和經濟建設提供支持和動力,從而提升了整個區域環境的整體價值。
4.4.3 為周邊用地的規劃建設提供建議和參照
在與市域綠地及城鎮鄉村建設用地相關的用地規劃和建設過程中,市域綠地周邊環境的現狀和發展狀況能起到很好的現實參考作用。綠地周邊環境位于市域綠地外圍,是市域綠地與外界的接觸前沿,綠地周邊環境的狀況可以很好的為市域綠地的未來提供參照的條件,從而能在市域綠地的相關規劃中做出預估并采取相應的措施。而綠地周邊環境對于城鄉建設用地而言,通常處于城鄉用地擴張的前沿地區,也是人們對綠地資源進行開發利用的地域。因此對于綠地周邊環境的現狀情況,可以在相關的城鄉規劃中進行分析,了解城鄉發展的方向和內容,以及現行發展中所出現的問題等,都能提供很好的建議和參照,易于規劃的準確性和客觀性。
4.4.4 市域綠地資源保護和開發的宣傳性作用
在市域綠地資源的保護和開發過程中,綠地周邊環境作為市域綠地外圍的延續,無論在資源的保護還是開發利用上,都能起到很好的宣傳和示范性的作用。在綠地資源保護完好的區域環境中,該市域綠地的周邊環境無疑也是能很好的與綠地資源本身相融合的,人們在這一市域綠地的周邊環境中就能有很好的環境體驗,而周邊環境的規劃建設和保護措施對于其他的綠地資源的保護和開發來說也有很好的借鑒意義,并從一個側面向人們展現出優質的周邊環境對資源環境的積極促進作用。
4.4.5 通過周邊環境治理促進社會經濟發展
通過市域綠地周邊環境內自然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的改善,可以充分地利用市域綠地資源,把市域綠地的周邊環境看作能影響市域綠地的關鍵部分,使之不但能為市域綠地服務,也能使附近的居民在這一基礎上樹立新形象,促進周圍居民對資源開發和生產方式的合理安排,推動區域的良性發展,進而促使整個區域城鄉大環境的科學可持續發展。在市域綠地周邊環境與綠地自身環境保持協調的過程中,以市域綠地為依托,周邊地區環境相對于其他地區會更能對當地社會產生影響。能帶動周邊區域社會中居民的生產生活方式的提高,居住環境質量以及精神文明的進步。
在談及綠地周邊環境時,并不是只為了保護綠地而進行研究,是為了保證未來一定區域的綠地資源能夠發揮其應有的或更大的效能,來滿足未來人口不斷增加和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綠地資源和環境質量的需求。通過對市域綠地周邊環境的關注,易于掌控綠地周邊環境的總體情況,有助于調控整體區域內的資源價值,特別是能有助于協調綠地周邊環境與市域綠地間的關系,帶動市域綠地系統規劃研究的深入和擴展,從而能針對城市區域的發展發揮出綠地資源的多重效益,發揮市域綠地和城市區域間協同互動的積極作用。
[1]李 敏.現代城市綠地系統規劃[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2]寸瑞紅.關于緩沖區及其管理的探討[J].世界林業研究,2002(6):17~ 18.
[3]許 浩.國外城市綠地系統規劃[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
[4]徐 波.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中市域問題的探討[J].中國園林,2005(3):67~ 68.
[5]李 黎.廣州城市邊緣區規劃管理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6.
[6]胡煒霞.景區周邊環境研究——界定——評價——協調[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