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豐,邢念城
1.克山農場第四管理區,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600
2.克山農場第二十四作業區, 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600
幾千年的中華傳統農業,創造了燦爛輝煌的農業文明,她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農業技術的產生與發展,顯示出了中國的傳統農業文明的燦爛和輝煌。
談到中國傳統農業,就要追溯到先秦-明清傳統的農業的歷史階段。中華民國以后為現代農業的時期,但真正的現代農業發展是新中國成立后開始。中國現代農業廢除了封建統治的形式,它以科學技術為核心,在科學理論和科學實驗基礎上,通過不斷地促進技術創新,使生產要素的供給者和需求者也長期處于均衡狀態。中國的傳統農業技術的最大特點就是適應各個地區氣候和地理條件,因地適宜,極大地提高了土地的生產能力和糧食生產,為國家的糧食安全和民族繁榮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中國傳統農業技術在過去幾千年一直領先于世界,經過如此漫長的時間依然可以作為現代農業的借鑒和依據。
然而,傳統農業技術也有種種弊端。傳統農業使中國形成自給自足的經濟社會,在明后期出現資本主義萌芽的時候,由于農業技術的滯后,抵抗不住工業浪潮的強烈沖擊,制約了社會的發展,導致近300年來落后于西方世界。因此,傳統的農業技術如何向現代的農業技術轉變,是中國農業的一個迫切問題。
傳統農業技術具有以下主要特征:1)集約型的土地利用方式;2)人工精作的技術特點;3)因地制宜,適應當地氣候條件;4)以谷物種植為主;畜牧與種植相結合。
2.1.1 微觀涵義
農業技術創新是指農業技術和農業經濟發展相互促進、相互轉化的過程。以新農業技術作為一種手段來促進農業生產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為目標,它包含農業新技術的研究,獲得和掌握,并包含新技術傳播轉讓和滲透,還含有農業市場開發、售后服務和改進創新。
2.2.2 宏觀涵義
從宏觀的角度上講,農業技術創新是指由一系列的公共機構和農業企業組成的系統或網絡。這些機構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影響,協調與整合決定全國農業技術創新與擴散的能力。
相比之下,工業技術由于受到大多數農業技術與不同層次的公共產品特性、農業技術秘密、農業技術與資源利用、環境保護和農業技術密切相關的農業技術推廣的影響,使得農業技術創新顯示出前所未有的參與技術多和技術創新過程復雜、技術創新不確定性,技術創新子系統相互作用性強等特點。
1)農業企業:企業在市場機制的鼓勵下去從事農業技術創新;在企業家通過領導和指揮技術人員實現創新;
2)農業科研機構和農業高等院校:農業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能夠提供大量的專業科學知識,為農業技術創新提供技術支持;通過教育培訓,為社會提供了大量農業創新人才;教育和培訓能農業人才,使知識和技術向社會的傳播范圍變大,速度提高。因此,農業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是農業技術創新的主要行為主體之一。
長期以來,在人們的傳統觀念中,農業技術是人與自然之間相互作用的產物,而忽視了也是人類社會的產物。人們在選擇的農業技術時候,通常社會應用考慮不夠。
在我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幾乎所有當地的農業新技術的推廣,尤其是水果生產技術,從決定到看結果需要較長的周期。這個決定時間延遲的延遲,使得農民在政府行政命令下,反復遭受政策“錯誤”的傷害,更重要的是導致領導的政府權威衰減,農民們甚至會出現反對政府政策的現象。農民行為和政府行為之間的沖突出現日益增長的趨勢。因此,傳統的農業技術與社會經濟反戰不相適應。
3.2.1 傳承傳統農業技術是基本
農業科技技術是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人們根據不同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文化在世世代代繼承中創造了出來的,它包含了當地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具有明顯的地方特點和民族特點。因此,傳承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技術轉變的基本方法。根據實際走自己的農業技術現代化道路,而不是盲目模仿某一地區的模式。根據我國的國情,我國農業現代化不能照搬西方國家的模式。中國未來的農業技術發展的方向應該繼續可持續發展之路。我們要強調集約式的傳統技術與現代技術相融合。
3.2.2 改造傳統農業技術是關鍵
由于長期的積累投入,傳統農業生產要素并沒有發生改變的。生產率很低,但只要技術狀態不變,傳統農業專項平衡態性質和恢復,就只是時間問題了。
3.2.3 提升傳統農業技術是根本
現代農業是中國傳統農業改造的方向和目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技術提升是最根本的。從世界農業發展的經驗來看,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農業生產必須滿足目標消費的追求數量轉化為商業生產的利潤最大化。
在現代化建設的大背景下,農業技術進步必然伴隨著一系列與農業技術應用的政策環境、社會環境和市場環境相關的制度和機制上的創新,而核心是確定技術人員在推動農業技術轉變中的主體地位,實現農業技術由傳統型向現代化轉變。運用科技技術力量整合政府資源、市場資源和社會資源,使農業技術在促進農業產量增加的同時,以市場及消費者需求為導向,極大地提高農業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1]陳文華.中國原始農業的起源和發展[J].農業考古,2005(8).
[2]鄭林.試論中國傳統農業的基本特征[J].古今農業,2002(4).
[3]張西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