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峰
四川綿陽市長虹公司多媒體產業公司電視機三廠,四川 綿陽 621000
2011年,國內家電市場將迎來新一輪消費結構的快速升級和產品的大批量更新,這將有力地促進國內市場消費的增長。但中國家電業現也將面臨制造成本逐漸上升、國際競爭環境變化、技術升級壓力和對外依存度過高的嚴峻挑戰。現依據這些年在平板電視工廠生產合理化的經驗,簡捷談談就如何持續深入開展產品質量、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等工作方法。
任何企業,面臨生產旺季的時候,總會存在質與量的選擇。要么求一時之利而毀企業之發展前程;要么顧及質量、精心耕耘。如果產品質量一旦出現問題,不但會增加返工而產生的額外成本的增加,更會遭致客戶投訴,直接影響了公司的經濟效益,損害公司的名譽。因此,制造部門加強產品質量管理勢在必嚴。
教育和培訓是質量管理重要的基礎工作,沒有經過適當培訓的人,質量管理的一切工作都很難落實。要在產品制造過程中善于學習和思考,勇于接受新事物,具有較好的質量理論和實踐經驗。全過程的質量管理必須做到如下要求:
1)預防為主、不斷改進的思想。優良的產品質量是設計和制造出來的,而不是靠事后的檢驗決定的。事后的檢驗面對的是已經既成事實的產品質量;
2)為顧客服務的思想。顧客有內部和外部之分:外部的顧客可以是最終的顧客,產品的再加工者;內部的顧客是企業的部門和人員。
全過程的質量管理就意味著全面質量管理要“始于識別顧客的需要,終于滿足顧客的需要”。
生產一臺平板電視整機從原材料投入,到出產一臺合格的成品,要經過近百人的手,上千道工序,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會直接影響到產品的質量。為此,每年制造部門應組織勞動技能競賽,開展“質量活動月”活動,在制造部門掀起技能、質量大比武的高潮。要實現全員的質量管理,也應當做好以下3個方面的工作:
1)必須抓好全員的質量教育和培訓;
2)要制訂各部門、各級各類人員的質量責任制,明確任務和職權,各司其職,密切配合,以形成一個高效、協調、嚴密的質量管理工作的系統;
3)要開展多種形式的群眾性質量管理活動。(如:與質量相關的勞動競賽、QC、合理化建議活動等)。
始終把質量管理小組活動的開展看作員工參與管理、參與質量改進的重要方式和具體落實手段。始終堅持指導各質量管理小組正確應用老七種工具(因果圖、排列圖、直方圖、控制圖、散布圖、分層圖、調查表)、新七種工具(關聯圖法、KJ法 、系統圖法、矩陣圖法、矩陣數據分析法、PDPC法、矢線圖法 )以及更新七種工具(質量功能展開(QFD質量屋)、田口方法、故障模式和影響分析法(FMEA)、頭腦風暴法、六西格瑪法、水平對比法、業務流程再造(BPR))等來改進產品質量。堅持不懈,逐步提升產品的質量工作。
多方法的質量管理應做到“程序科學、方法靈活、實事求是、講求實效”。
沒有標準就不能做好工作,在制造部門內應推行數據化的工作,在各班組實施管理制度化,考核數據化,操作規范化,標準可視化管理模式,員工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通過執行全員實施目標管理制度,倡導數據化,可視化的管理模式,使班組形成自我管理,自我超越的新景象。
在多年的電視機生產實踐中,制造型部門經常問到的問題無非是效率、品質、成本之類的話題,而這三者本來就是唇齒相依的關系,哪如何高效的促進生產效率大提升呢。
如研究或引進平板機芯制造在線測試設備的應用、小型單片機通用檢測平臺的研制和應用、液晶模組32 寸燈管組件通電檢查工裝研究、平板整機生產線快速自動化線體的引用、自動絕緣耐壓檢測系統、整機條碼自動掃碼系統、真空碼垛裝置的配備等等。在生產制造自動化方面要具備自主研發與先進設備引入相結合,加大生產線的自動化程度,改進產品可制造性,提升平板產品的制造能力。
制造部門應建立的IE 體系,大力開展基礎IE 的應用,使全員掌握IE技術。開展車間物流與布局改善、八大浪費改善、線平衡的改善等工作。有效地將IE 技術應用到生產活動中,優化物流路線、改善現場管理、提升生產效率,形成良好的IE 運作體系。在夯實基礎IE 的同時,應建立系統化、信息化的高層次IE 應用領域。
建立可良性發展的工藝體系,促進工藝隊伍的能力提升。系統深入對基礎工藝進行管理和研究,建立可持續、標準化的良性基礎工藝運作體系;如每年應及時清理和完善各類規范和管理文件等。
研究和應用塑料屏蔽材料全面在LCD、PDP 產品上推廣、應用;在沒有高投入的雙色注塑設備基礎上,實現了仿雙色注塑產品外觀效果;平板產品應實現超薄LED 背光源模組與整機一體化產品的生產制造。使得新工藝、新材料、新技術在平板電視產品上推廣使用,保證產品的質量、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等工作。
伴隨人類社會的進步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顧客對產品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因此,企業要想長期穩定發展,必須圍繞質量這個核心開展生產,加強產品質量和效率的提升,借以生產出高品質,低成本的產品。
[1]張根保,劉英.質量管理與可靠性[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2]陳禹六.IDEF建模分析和設計方法[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3]李雷.生產線平衡技術在自動化裝配線改善中的應用研究[J].襄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