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占武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思政部 遼寧 阜新 123000)
物質生產是全部社會生活的基礎。出于人們物質生存需要和發展實際要求,人類必須進行物質生產,而科學技術是人類唯一的物質生產工具和手段。人類利用“工具”將天然自然轉化為人工自然。科學—技術—工程—產業不僅代表了人類從科學認識的“知”到技術實踐的“行”的轉化過程,而且科技向生產力轉化實現了人類及人類社會需求。
人類社會發展史首先是生產發展的歷史,科學技術作為連接人與自然界的中介置身于人類與自然界的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流與變換中。如果以人類生產活動建立在薪柴—化石能源—新能源的基礎上來作為劃分標準,人類社會的經濟發展模式可以相應地分為“原生態”低碳經濟、高碳經濟與現代意義上可持續發展的低碳經濟。從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來看,“原生態”低碳經濟—高碳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低碳經濟”這一過程,其實質是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從“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經由量變到質變之辯證過程。現代意義上的低碳經濟是綠色可持續經濟;是生態文明的體現;是人類社會繼工業革命、信息革命之后的新能源革命。
隨著科技不斷發展進步,人的本質力量不斷外化和物化,科學技術化、技術科學化成為科學技術研究建制化和社會化的產物。在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過程中,體現了人的體外進化過程。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最基本的產業實踐,是人們對經濟高速度增長的物質欲望的實現。隨著科技進化過程加快,科技轉化得作用會越來越突出。在科技作用下實現各種物質“轉化”中,同樣遵循著物質能量守恒這一自然基本規律,即物質間的轉換必須伴隨著能量的消耗和轉化。在利用能源和能源轉化上人類依然無法實現能源完全利用或高效利用。也就是說,轉化“工具”不論怎樣先進,并不會提供能量。它所起的只能是轉化作用。科技的實際功能是把不適用于人類狀態的物質能量轉化為可適用于人類物質能量。并且技術系統本身的運轉或多或少還需要消耗一些能量。只是新的、先進的技術比舊的、落后的技術轉化能量的效率比較高一些而已。技術的更新不能改變熱力學第一定律。任何能源的利用,也不可能違背熱力學第二定律。一切能源的利用過程都必須服從兩條自然規律——熱力學第一定律和熱力學第二定律。從物質不滅的角度看,自然界能源總量并沒有短缺,而是現有可利用的能量形式被使用、轉化為其它能量形式(如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存在。
人類工業化進程中,全球化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石能源占整個能源消費比例達到85%左右,大量化石能源的利用,導致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增加(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造成了 “溫室效應”。能源與可持續發展問題已上升到全球問題。高碳經濟發展模式已經嚴重危害到人類的生存環境和健康安全。轉變發展模式,發展低碳經濟成為全球共識和各國政府關注的焦點。
我國正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發展的重要階段,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任務十分繁重。中國目前的經濟發展方式仍是高碳經濟方式。將資源性經濟模式轉為低碳經濟,無疑在轉化過程中增加了成本。此外,中國又向國際承諾,到2020年中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面對雙重壓力,使得中國必須靠科技加速轉化的作用走低碳經濟道路,必須走出低端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高碳經濟產業,發揮科技進步和創新因素發展中端、高端低碳經濟產業。同時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作為一個負責任的發展中國家,中國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并充分認識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中國只有把應對氣候變化與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結合起來,以發展經濟為核心,以節約能源、優化能源結構、加強生態保護和建設為重點,以科技進步為支撐,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調整經濟結構,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走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經濟發展方式才能實現發展低碳經濟目標。
能源是眾多科學技術成果自身和轉化的原動力,是新技術革命的前期和條件,而且能源技術本身就是高技術。不同時期的技術進步和方向是由能源的戰略層面確定的。從基礎上研究占領低碳產業的技術制高點,是我國向低碳經濟轉型的現實需要。
3.1 調整能源結構,促進清潔能源研發。發展自主創新技術,重點突破兆瓦級風力發電的控制技術和風能入網技術,制氫、儲氫與燃料電池,相變貯能、先進核能發電與供暖,生物質資源燃料化,生物質、波浪能發電和太陽能綜合利用等一批關鍵技術,發展風能、生物質能、地熱能、太陽能和核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盡快實現其規模化利用。重點建設大容量風力發電產業化基地和生物質能源產業化基地。
3.2 淘汰落后產能企業,發展循環經濟。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分地區、分年度計劃淘汰落后產能。關停小火電機組,淘汰落后煉鐵、水泥、煉鋼產能、關閉不符合產業政策、污染嚴重的造紙企業和一批污染嚴重的化工、印染企業,關閉各類小煤礦。力爭“十二五”期間實現CO2年平均減排0.3-0.5億噸。強化冶金、建材、化工等產業政策,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利用率。開發水資源循環再生利用技術、工業廢物綜合利用技術、清潔生產技術,大力發展環保產業,加快環保裝備國產化進程,形成現代化、標準化、國產化的環保產業體系。力爭“十二五”期間實現CO2年平均減排0.8-1.0億噸。
3.3 建立“雙高”標準。一是對能源密集型產業的新增投資提高準入門檻,設立較高的能效要求準入條件;二是對能源密集型產品制定和實施更高的強制性能效標準。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業過快增長。出臺新開工項目管理的相關政策規定,相繼制定發布了高耗能行業市場準入標準,提高節能環保準入門檻,采取調整出口退稅、關稅等措施,抑制“兩高一資”(高耗能、高排放、資源型)產品出口。控制高耗能行業增速趨勢。
3.4 調結構、重點發展科技型產業。既要調整一、二、三次產業結構,也要調整工業內部結構,抑制能源密集型產業的無約束發展,還要調整產品結構,提高產品的附加價值。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同時,大力發展高技術產業。
3.5 加大節能知識宣傳,提高社會節能認識。全員提高節能認識,在生活的全過程培養節能習慣;從“點滴”節能做起,在水、電、煤、氣、油和節能性消費品等多方面自覺節約生活用能源;積極使用節能產品,使節能成為每個人的自覺行動。
3.6 健全節能法律法規,提高節能監管力度。完善地方性節能政策法規體系和標準體系,為全省節能依法行政提供法律依據和制度保障。完善地區工業能源消耗跟蹤監測的運行機制,并將能耗降低完成情況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強化節能監管體系。建立節能監察隊伍,依法對重點用能單位實行用能定額管理和監測;采取適度的激勵機制。
3.7 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發揮農業碳匯作用。積極開展生物質能開發利用。
[1]劉細良.低碳經濟與人類社會發展[N].光明日報,2009-4-21.
[2]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2009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R].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