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雪萍
(金華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金華 321007)
從全國來看,浙江省的農業信息化建設起步較早。近年來,浙江省在推進農村通信網絡建設、發展農村信息化方面成就斐然,農業信息化已全面進入農業數據庫開發、網絡和多媒體技術應用以及農業生產自動化控制等新階段。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農業信息對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產生了日益重要的影響,對農業信息化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盡快培養大批高素質的農業信息人才,成為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為適應農業信息化的發展趨勢,自2001年以來,浙江省農業系統已建立農業信息網站139個,每年發布各類農業信息90多萬條,1 583個鄉鎮、街道建立了農業信息服務站,在99%的行政村建立了農業信息聯絡點。可上網的農業龍頭企業4 277家,占84%;可上網的農產品批發市場574家,占91%;可上網的農業種養大戶15 240戶,占5.8%;可上網的農產品購銷專業戶7 118戶。占9.1%;農村居民每百戶有家用電腦23.3臺,彩電149臺,電話92部、手機159部,居全國第4位,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互聯網發展均取得長足進步。
2005年省政府全面啟動“百萬農民信箱工程”。農民信箱系統是利用因特網和現代通信技術,為農民量身定制的信息工具,采用“真姓實名注冊、手機郵件捆綁、網上門牌號碼、農民坐等服務、各級共同管理”的運行和管護模式,初步構建起信息真實、誠信可靠、方便實用的網上信息服務系統,使廣大農民能夠快速、便捷、免費地獲取各種農業技術信息、市場信息和政策信息,有效地促進了農產品產銷對接,提升了防災抗災預警能力,加強了各級政府與農民群眾的溝通。到2010年2月底,浙江農民信箱實名用戶已達245萬,發送服務信息8 509條,接到反饋信息38.9萬余次。農民信箱以快捷、方便、真實和信息對接率高的特點,深受廣大用戶的歡迎,取得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現縣級以上已配有農民信箱管理員885名,鄉鎮、村兩級落實專職和兼職信息員47 431名。
浙江省各地的農業信息服務人員不論編制結構、年齡結構,還是文化程度和專業程度,都與實際工作需要有較大差距。據統計,全省有92個市、縣兩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都建立了農業信息機構,其中單獨建立農業信息工作機構有39個單位。市、縣兩級從事農業信息工作的人員核定編制190人,實際在編165人,編外人員172人;在鄉鎮、村兩級的47 431名信息員中,大多是兼職和合同工。工作人員流動性大,對工作的連續性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信息人員的綜合素質也不高,熟悉農業技術的因年齡較大,計算機水平一般,工作經驗相對匱乏,這種人才知識結構不利于信息在農業中的應用。
浙江省作為經濟較發達省份,硬件網絡建設居全國前列。但由于該地區區域差異大,尚還有不少用戶難以通過電腦接收信息,造成農業信息的傳播效率不高。文化程度和素質普遍較低,也是當前用戶獲取信息的主要障礙之一。有的用戶對農業信息化意識較薄弱,對有關農業信息化平臺了解較少。長期以來,傳統的生產經營,已使農民習慣了全憑經驗的作業方式,對信息的重要性缺乏認識。信息不靈,是農業生產大起大落的重要原因。
農業信息化對人才專業素質的要求是既具備現代農業技術知識,又能夠熟練使用各種信息工具,能及時提供準確的農產品信息,分析市場形勢,回復網絡用戶的電子郵件,解答疑問等。具體要求應當包括。扎實的專業知識,尤其是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較強的技術應用能力。尤其應具備解決現場突發性問題的應變能力和較好的操作技能。組織協調能力,由于第一線的工作任務更多的是依靠群體協作來完成,因此,現代職業技術人才還應當具備與人和諧共事,處理好人際關系的能力。
培養適應當前農業發展急需的人才是農業職業教育的重要任務。農業信息化專業課程的類型包括農業概論、計算機應用、農產品營銷、農業信息采集,農業經濟管理等。通過信息技術和農業技術的結合,使學生熟悉計算機農業應用系統的開發過程。培養方法上,采用行為導向模式和工學結合的方式,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培養出集信息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發布和信息系統開發于一體的復合型人才。以金華職業技術學院為例,經過多年建設,學院的信息化建設和信息化人才培養等工作都取得了較好成績。
在高職農業院校設置各種農業短期訓練班和流動訓練班,遵循缺什么補什么原則,特別是要補充電子技術、通訊技術和計算機技術方面的知識。在職培訓可采取函授培訓、脫產進修、自學、辦培訓班、請專家講學、參加學術研討會或經驗交流會等方式。鼓勵在職培訓,如果獲得證書或職稱,要給予相應的待遇,以激勵在職人員提高自身知識結構的積極性。
開展信息化培訓工作,應針對不同文化層次和信息需求,開展分層次的農業信息教育培訓。著重加強對具有高中畢業或具有同等學力的農村青年、農業科技示范戶、鄉鎮企業帶頭人、科技致富能手、農村基層干部和農業技術人員的信息技術培訓,建立農村信息員隊伍,及時收集、傳播信息,發揮好政府與廣大農民之間的信息“二傳手”作用,有效解決信息服務“最后1km”的問題。針對農民信息素養的培訓,不僅要進行普通的電腦操作培訓,更重要的是應該讓農民了解主要的農業信息網站,有哪些與自身密切相關的欄目信息,如何在海量信息中快速查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通過實踐操作,結合實際,讓農民嘗到甜頭。
隨著浙江省農業信息化建設的不斷發展,農業信息資源的不斷研發,應用范圍的不斷拓寬,農業信息化在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中必將發揮更大的推動作用。作為農業高職院校有責任和義務通過多種途徑,培育出大量的、多層次的農業信息人才,推動我國農業信息化的高速發展,滿足現代化農業和信息化社會的需要,實現農業現代化。
[1]張其樺,金國榮,趙文波.浙江農村信息化水平研究[J].浙江統計,2009(3):23~25.
[2]陶忠良,董越勇,朱 瑩.“浙江農民信箱”在推進農業信息化中的作用[J].浙江農業學報,2010,22(6):868~872.
[3]黃海龍,管孝鋒,王煥森,等.浙江農民信箱“每日一助”服務的推廣應用[J].浙江農業科學,2010(5):1 134~1 136.
[4]李乃祥,趙 平,曹麗穎,等.高等農業院校農業信息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高等農業教育,2006,9(9):17~20.
[5]趙英杰.國外信息化發展模式及對中國的啟示[J].世界農業,2007,336(4):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