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昌謀
(福建省南安市林業局白僵菌廠,福建 南安 362300)
白僵菌(Beauveria)是近30年來福建省防治馬尾松毛蟲(Dendrolimuspunctatus)、剛竹毒蛾(Pantanaphyllostachysae)、木 毒 蛾 (Lymantria xylina)等森林害蟲的主要微生物殺蟲劑,長期以來對控制福建省主要森林害蟲的嚴重發生、減少環境污染和促進森林保護工作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近3年來,福建省林業有害生物發生面積都在20.7萬hm2左右,其中森林害蟲約18.7萬hm2,約占發生面積的90%,主要采取以白僵菌為主的生物防治,無公害防治率95%以上。隨著人口、資源與環境等問題日趨嚴峻,森林生態工程必將日益為人們所關注與重視。在新形勢下客觀認識福建省白僵菌的生產與運用現狀,探索企業的發展出路,對確保福建省森林資源、生態環境和旅游景觀的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福建省林業行業白僵菌生產廠家,分布于福建南平、三明、龍巖、漳州、泉州、福州、寧德等地。由于市場競爭及其他因素,2010年底繼續保持生產的廠家9家。但年產10萬kg以上的,僅有南安、永安等少數廠。多數菌廠基本上只為當地行政區域、小范圍的森林病蟲害防治服務,全省幾乎沒有一家能滿荷生產,僅靠林業主管部門資金扶持維持小規模的經營活動,資源浪費嚴重,企業缺乏生機與活力。
福建省多數廠家始建于20世紀70、80年代,長期以來,設備維護與更新資金嚴重不足,多數廠家設備落后、陳舊,原材料消耗嚴重已成為不爭的事實。特別是近些年來,生產工藝未跟上新技術的發展步伐,而各種原材料、勞工和管理成本都在上漲,而白僵菌的價格基本上還是按行政定價的模式來操作,使得多數廠家利潤偏低,干部職工的積極性有所下降。另一方面,白僵菌生產季節性強,短期生產的收入要支付相對長得多的停工報酬,客觀上使菌廠管理和維護成本升高。因此,加大資金投入,更新設備,引進技術,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成為許多廠家的心聲。
福建省白僵菌廠生產的產品主要是菌粉,部分加工成粉炮。近些年來,逐步加入了一些添加劑和增效劑,但并沒有改變廠家產品相對單一的現狀。由于白僵菌生物療效的發揮需要較高的濕度,且與林區的地形地貌、害蟲的發育階段等有密切的關聯,因而福建西北、東南部在施放時間,具體的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差異。但林業總體上還處于粗放經營階段,使得白僵菌現今的施放技術仍然以地面常規噴粉和施放粉炮為主,加上許多林業一線菌劑施放人員綜合素質不高,不能完全掌握菌劑施放要領,使得防治效果多年來一直不穩定。同時,各廠家本身產品的含孢量、活孢率、含水量及菌株毒性等關鍵指標不一,同一廠家不同年份菌劑的質量也不盡相同,這也是導致防治效果起伏不定的原因之一。
市場是資源配置最客觀、有效的方式。福建省白僵菌的發展必須遵循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從根本上放寬行政干預企業經營管理,這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核心,也是福建省白僵菌生產發展之根本。借鑒我國其它行業企業改革的成功經驗,引入白僵菌市場競爭可分為二步走。
(1)第1步是“抓重點,放一般”。根據現今菌廠的軟、硬件基礎和地理因素,可考慮在閩西北、閩東南(或閩東北、閩西南)各選定一家現有基礎條件較好,經營管理機制比較完善的菌廠(甚至在全省范圍內只確定1家或新建1家)作為重點扶持對象,集中國家、省、地(市)、縣的資金,通過股份合作等手段,進行企業改制和優化組合,重點加強企業設備更新等基礎設施建設,迅速提高其生存發展的能力。對其它廠家,在確保全省病蟲防治總量需求的基礎上,應完全徹底地交給市場,自主參與行業競爭(或聯手競爭),優勝劣汰,使福建省白僵菌生產資源得到最合理有效的配置。
(2)第2步是實施“斷奶計劃”。逐步把白僵菌生產與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分開。在省內1~2家菌廠具備市場獨立生存與發展能力時,林業主管部門應把自主經營發展權徹底交還給企業,使菌廠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企業實體。達到既減輕林業主管部門的壓力,又增強菌廠活力的目的。
(1)引入科技人才,人才可帶來生產技術與經驗,是生產力最活躍的因素。福建省各菌廠的高、中級專業科技人員極少,科研攻關能力低,要掌握和應用先進科技成果必須引進科技人才。
(2)加強白僵菌新劑型(如可濕性粉劑)、新菌株的研發,從根本上解決防效低且不穩定的問題;探尋白僵菌在林、果、茶等經濟林病蟲害防治中的應用技術,拓寬產品的銷售市場。
(3)在安全試驗的基礎上進一步改進施用技術與方法,探索以人為本、以效益為核心的,切合自身實際的企業經營管理模式,不斷給企業注入新的血液。
(4)建立科技激勵機制,對作出重大貢獻的科技人員,要給予合理的獎勵和報酬,并盡量吸收到管理階層,縮短產品推陳出新的周期,永葆企業青春活力。
白僵菌生產屬于季節性開工。在非白僵菌生產季節,廠家可以因地制宜,發揮現有設備、技術與員工的作用,加強新真菌性、細菌性、病毒性生物制劑和其他相關產品的研制和開發,大力發展多種經營,增加經濟收入,增強企業活力。在這方面,南安市白僵菌廠、永安市國有林場白僵菌廠等走出了一條可借鑒的路子。它們在白僵菌停產期間,生產香菇、黑木耳、茶樹菇等食用菌及“滅火靈”等森林撲滅藥械,既解決了非生產季節企業職工的就業問題,又增加了企業的經濟收入,提高了企業活力。
長期以來,福建省白僵菌多數在本區域內部計劃銷售,基本不存在競爭,也就不存在商標和品牌的問題。迄今為止,福建省沒有一家白僵菌廠擁有自己的商標或品牌。根據我國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商標注冊人擁有注冊商標的專用權,并受國家法律保護。白僵菌既已開發為防治害蟲的“藥品”,廠家應在“藥”字上多做文章。一方面要牢牢樹立商標和品牌意識,盡快進行商標注冊,努力打造產品品牌。另一方面要研究產品包裝、廣告宣傳等營銷策略,在國家法律法規的保護下,以產品質量和信譽逐步擴大白僵菌產品國內外農林害蟲防治市場中的份額,走跨區域發展的道路。
白僵菌在福建省近30年來森林害蟲生物防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福建省部分白僵菌廠生產狀況不容樂觀,如多數廠家生產規模小、效益低,設備陳舊、生產成本高,菌劑單一、防治效果不穩定等。我國林業和社會生態環境建設現在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對森林有害生物可持續治理的認識提升到新的水平。福建省以白僵菌生物制劑應用為主的森林病蟲害防治手段在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內將得到更有效的堅持。突破系統局限,逐步引入市場競爭機制;以科技為依托,在菌株篩選、劑型、應用領域及施用方法上加強研究與創新;以菌廠為基地,發展其他生物制劑、滅火靈、食用菌等多種經營;以及樹立商標和品牌意識,應用現代營銷手段把產品推向國內外市場,是福建省白僵菌生產走出困境的重要途徑。
[1]中國菌物學會.中國蟲生真菌研究與應用(第4卷)[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7.
[2]李育才.面向21世紀的林業發展戰略[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6.
[3]宋玉雙.淺談森林病蟲害的可持續治理與分類治理[J].四川林業科技,1998,19(3):71~74.
[4]魏初獎.福建省主要森林病蟲害發生趨勢及防治對策[J].森林病蟲通訊,1997,16(4):9~13.
[5]黃向東,陳良昌.湖南省應用白僵菌防治松毛蟲回顧和展望[J].森林病蟲通訊,2000,19(3):34~35.
[6]楊世章,關猛耐,陳 杰,等.銀杏大蠶蛾白僵菌的分離、培養及應用試驗[J].中國森林病蟲.2001,20(2):16~18.
[7]陳昌潔.松毛蟲綜合管理[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0.
[8]林毓銀,梁光紅.福建竹類害蟲發生特點、成因及綜合防治探討[J].福建林學院學報,2001,21(1):9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