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冬云,姚中華,周 媛,陳法志,徐洪亮
(武漢市林業果樹科學研究所,湖北 武漢 430075)
2007年12月,國務院正式批準武漢城市圈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節約型園林是當前園林綠化行業貫徹科學發展觀和創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關鍵載體。植物是唯一具有生命力特征的園林構成要素。通過植物景觀設計將不同植物合理配置,達到生態與藝術的高度統一,不僅能為人們創造出自然宜居的生存環境,更在城市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創建節約型園林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故節約型植物景觀設計是一種可持續的景觀設計方法,是實現節約型園林綠化的重要途徑之一[1]。
前幾年,國內各大城市在建設中出現了一些不顧自身條件,脫離現實,盲目建設大廣場、大草坪的情況,簡單地模仿西方國家“疏林草地”,與城市的規模和發展定位不協調,既沒有起到應有的良好效果,又浪費了珍貴的土地資源[2]。武漢也不可避免地出現這種現象,在廣場景觀、公園景觀、小區景觀等處大量出現。有研究表明草坪的養護投入與植物群落的養護投入之比是3∶1;由喬、灌、地被、草坪組成的植物群落的生態效益是草坪的4~5倍[3],此外草坪灌溉用水量也比植物群落多得多,還要防病、治蟲、割草。大面積種植草坪不僅浪費財力,更耗費了寶貴的水資源,而且也不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方針。
近年來,在園林建設過程中,為了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很多公園綠地和居住區綠地,大量移植大樹甚至古樹。大樹、古樹從購買、運輸、栽植到后期管護的費用都遠遠高于規格較小的同類樹木,而且其成活率也較低,死亡后需要進行二次栽植,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同時對原生地的生態環境也造成了極大破壞。這種現象在房地產園林中很常見。一些賦予“風水”學說的景觀尤其嚴重,在私家園林中現象突出。
2000~2006年,在全國刮起了一陣“彩葉植物”的旋風,國外各種奇花異木漂洋過海,齊聚中國,這是近些年國內引種最突出的年份。很多樹種沒有進行區域試驗,就被大量應用于各種景觀中,伴隨彩葉植物一起引進的還有其他植物。于是,我國很多地區就出現了物種入侵現象,從南到北,從東到西,都或多或少地出現過。洋花洋樹因“水土不服”大量死亡,造成了建設和養護成本的極大浪費。
部分工程沒注重植物的生理特點和生長規律,不切實際地追求一日成景,只著眼于目前的景觀效果,過分地追求大規格苗木,增加成本和種植費用,甚至不惜犧牲工程質量來換取建設進度,導致一些工程建設時間不足而“早產”,工程質量不達標,造成很大的浪費。國內景觀中還有一個現象是“重建輕養”,有專項建設資金,卻沒有設立后期日常養護管理經費,最終導致管護維持工作嚴重滯后。綠地荒蕪、雜亂無章或遭到人畜損毀和破壞嚴重,導致園林綠化景觀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
園林綠化建設之前,設計人員要先仔細踏勘現場情況,只有最大限度地保護原有綠化,認真修復和再造,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保護好場地中的原有植物是對場地必須要做的保護性工作,利用原有植被是最大的節約,這也反映出了設計者對場地的尊重。相反,對大樹、古樹的砍伐或移植是最大的浪費和失敗的做法。大規模的城市建設和改造中,涉及到占用綠地和伐移樹木,必須最大限度地處理好城市建設、改造與保護的關系,設計時結合場地中的植物情況,因地制宜,保留場地原有精神。在進行城市綠地建設時,對場地中的所有大樹、灌木盡量保留,合理規劃應用。
3.2.1 因地制宜,優先選擇利用鄉土植物
鄉土植物指的是原產于本地區或通過長期引種、繁殖和栽培,已經完全適應本地區的氣候和環境,并生長良好的植物品種。對于節約型園林綠地規劃設計來說,由于鄉土植物不僅具有成本低、適應性強、當地特色明顯等先天性的獨特自然優勢,同時鄉土植物對環境土壤的適應能力很強,具有可靠的生態安全性,而且節約水資源,有些僅依靠降雨就能生存良好,從而減少灌溉、施肥等養護成本。各種生物學特性優良的鄉土植物,是節約型園林首選的植物材料[4]。
3.2.2 構建地方優勢植物群落結構
一般地方植被群落經過長期演替競爭,逐漸形成地方的優勢植物品種以及由優勢植物品種組合形成的地方優勢種群群落結構,這些優勢植物種群和群落結構在與環境作用的過程中形成了穩定的結構,具有較強的適應性,并以最優化的形式利用自然資源,不需要過多的人工維護,這種穩定和諧的植物群落正是構建穩定園林綠地系統和節約型園林所應大力借鑒的。
同時用鄉土植物模擬自然狀態下的群落結構,能夠體現地方景觀特色。目前,園林綠化樹種單一且雷同,造成城市地域特色的缺失。每個城市的地理環境獨特,相異的氣候造就了獨具地方特色的植物景觀,這才是城市尋求景觀特色的出路。與其花費有限的建設資金引進千篇一律的園林植物,不如致力于地域性植物群落的構建。
在規劃設計中,以植物造景為主,提高單位面積的綠量,增加植物多樣性是提高綠地生態效益的好途徑。喬木層、灌木層、草本地被層以及層間植物所構成的復層式混交群落綠化模式是實現園林綠地景觀與生態功能的重要形式。傳統的綠化模式更注重觀賞效果,而對植物生物學特性、生態位以及群落結構與配置缺乏足夠的重視,導致城市綠地人工群落多數種間配置單一化和群落層次結構簡單化的現象很嚴重,同時為了強調觀賞效果,大量使用草坪、人工修剪的模紋植壇以及大量擺放一年生草花等。這種過多運用規則式的配置手法,造成單位面積內的植物種類減少,群落結構層次趨于簡單,導致部分群落結構單一抗逆性差,最終植物生長不良直至死亡。實驗表明,喬、灌木的耗水量遠低于草坪,而生態效益卻比草坪高得多,10m2樹木產生的生態效益與50m2生長良好的草坪相當[5]。另外,在園林綠地中投入大量資金進行一年生草花的集中擺放,雖然可以短時間獲得強烈的“展示”效應,但短暫的花期過后,則出現景觀上的斷層與空白,這些做法都是非節約型的,均應在今后綠化建設中加以改正,應該強調多年生宿根花卉的利用,構建“喬+灌+地被植物”復層式植物生態群落。
在合理的原則下,考慮實際情況,盡量縮小純草坪性的開敞空間,特別是人不能進入的“觀賞草坪”,加大林下活動空間的比例。其次,最大可能地增加綠地的綠量,提高單位綠地面積植物的多樣性,模仿自然植物群落的人工群落種植方式,從而在城市土地面積日趨緊張的情況下,抑制城市綠化“純草坪熱”,“綠籬熱”,達到城市合理綠化,實現單位綠地面積生態效益最大化。
我國的大多數城市都存在不同程度淡水資源供需矛盾,節水耐旱觀賞植物的推廣是政府和社會的共同需求。節水耐旱園林觀賞植物具有低成本、較高觀賞價值及豐富的品種資源等特點,能夠從根本上減少植物自身需水量,從源頭上節約綠化用水。節水耐旱園林觀賞植物分為喬木、灌木和草本地被植物三大系列,從景觀效果劃分可分為觀葉類、觀花類、觀果類、常綠品種,四季均有可以充分滿足景觀設計對不同植物材料的選擇[6]。
枝葉的修剪和整形是園林養護的一個重要方面,大多數的草坪、低矮的灌木綠籬和一些整形花壇等都需要定期的修剪以保持外觀的整齊或圖案輪廓的清晰,無形中增加了園林綠化的養護成本。粗養護植物是指那些很少需要整形修剪,對肥料、殺蟲劑和濕度的要求低,主要是一些地被植物和低矮灌木。進而構建粗養護型的植物群落,是對自然植物群落演替規律的直接應用[7]。減少了人工維護,降低了成本,是節約型園林的重要途徑。粗養護型植物主要包括兩類:自播繁殖能力強的植物和株型形態變化小的植物。被植物作為城市園林綠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增加了城市綠地的綠量,提高了綠化覆蓋率,提高了城市綠地的生態效益和景觀價值,其重要性已逐漸被人們認識,開始在城市生態建設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野生植被生命力強,是符合生態要求的自然植物群落,在園林綠化建設中合理利用野生植被可以大大降低養護管理成本,節約水資源,并有利于營造城市的地域特色。可以在城市的各種園林形式中適當應用野生植被以形成特別的景觀,如城市中的濱水綠地、道路綠地、林下等綠化。采取人工植物群落與野生植被合理配置等方式,可以克服純野生植被綠色期短、荒蕪感強等缺點,又可營造郊野的氛圍,在城市中別具韻味。例如野草的應用相比人工草有很多優勢,野草生命力頑強,不需過多養護;耐踩踏,野草每年除2~3次的修剪,幾乎沒有其他成本付出;同時野草依靠降雨就能生存,節約水資源。
武漢構建“生態節約型園林”,應從客觀實際出發,選擇合適的植物、優化植物群落配置,營造出自然、生態、美觀、經濟的園林景觀,將綠色空間帶到城市中,將大自然的淳樸氣息帶到城市居民的身邊,營造崇尚自然、因地制宜、特色鮮明、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的園林景觀城市。
[1]孫志鵬,李 瑩.淺析節約型園林綠化[J].商品與質量,2010(12):99~100.
[2]林 煒,羅瑞新.城市公共綠地建設中植樹與種草對城市生態的效益比較[J].廣東園林,2002,(1):22.
[3]王 芳.談植物造景方法與節約型園林綠化[J].北京農學院學報,2008,23(2):51~53.
[4]朱慶華.關于發展節水型園林綠地的思考[J].中國園林,2004(2):38~39.
[5]沈 萌,倪樊榮.關于節約型園林建設中節水措施的探討[J].科技信息,2010(17):194~195.
[6]楊慶仙.城市園林綠地節水技術的應用現狀及發展對策[J].河北林業科技,2008(6):52~55.
[7]董 麗,胡 潔,吳宜夏.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植物規劃設計的生態思想[J].中國園林,2006(8):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