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星星,陳方明
(湖北大學 資源環境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2)
湖北省有土家族約218萬人,數量居省內少數民族之冠,主要分布于鄂西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宜昌的五峰土家族自治縣和長陽土家族自治縣。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土家族地區與外界交往的增多,經濟活動不斷增多,以國際文化節和博覽會為紐帶,恩施來鳳縣的土家族油茶湯和土家織錦西蘭卡普已經逐漸走向世界,宜昌長陽縣的山歌、南曲、巴山舞等歌舞文化的精髓已搬上舞臺,“巴人故里,清江長陽”,“清江天下秀,長陽歌舞鄉”等旅游品牌在國內外已享有盛譽。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春節期間,湖北省政府在澳大利亞悉尼、堪培拉、墨爾本等市和新西蘭舉辦“歡樂春節——荊楚文化走澳新”活動,土家擺手舞走出了國門,走向了世界。但是土家族的民俗文化開發還有很多的不足,如存在開發不夠或者重復開發;未形成獨有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宣傳力度不夠,知名度不高;缺乏聯動開發和地區競爭力等問題。本文擬在眾多學者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對土家族民俗旅游資源進行綜述和評價,并提出一些開發的初步看法。
受清江流域獨特的氣候、地理等自然條件的影響,鄂西土家族的飲食文化具有濃郁的原生態特色,形成了酸、辣、臘的飲食文化。民間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臘制品以臘豬肉為主,每年臘月,土家族家家戶戶都宰一頭年豬,切成塊的豬肉,裹上食鹽、花椒、五香粉,再在缸內腌十天半月后,掛火坑上熏干,而后埋藏于谷堆內,或去污塵后,泡于茶油內,可貯3~4年之久,色味不變。豆制品也很常見,如豆腐、豆豉、豆葉皮、豆腐乳等。尤其喜食合渣,這是土家族獨特的豆制品做法,即將黃豆磨細,漿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葉煮熟即可食用,民間常把豆飯、包谷飯加合渣湯一起食用,美味可口。土家族的典型食品有糍粑、臘肉、酸菜,團馓、合渣、炒米、苞谷糖等。
土家族服飾雖經歷了一系列變革,但仍保留本民族的特色。土家族人始終著以琵琶襟為特征的滿襟衣,托肩矮領大袖口,滾花邊。男捆腰帶,女套繡花圍裙。頭上均包青布帕或絲帕,男帕左方垂一節過耳,婦女全包頭。未婚閨女留長發扎辮,用紅頭繩扎上下兩端。已婚婦女挽上發髻,別簪,插銀首飾。褲子多為青、藍色,上接白布褲腰,褲腳短且大。穿草鞋是鄂西土家人極為普遍的習俗,清江沿岸的土家族人愛穿“滿耳草鞋”。滿耳草鞋腳掌四周都是耳子,前面的耳子長,向后依次縮短,成布鞋形,前有“鼻子”后有“跟”,鄂西最具代表的土家族服飾有吊把裙、露水衣、蠻頭袱子與沙撮袱子。另外,土家工藝品織錦布藝、刺繡、根雕、寶石花漆筷、油紙傘等也很出名。
吊腳樓是土家族最具民族特色的建筑代表。吊腳樓通常建造在斜坡上,分兩層或三層,最上層很矮,用來堆放糧食,中間一層通風、干燥、防潮,作為居室,下層是豬牛欄圈或用來堆放雜物。一般以竹編糊泥作墻,以草蓋頂。房子四周還有吊樓,樓檐翹角上翻如展翼欲飛。房子四壁用杉木板開槽密鑲,里外都涂上桐油既干凈又亮堂。吊腳樓這種建筑充分解決了山區溝壑交錯、坡度較陡,空氣潮濕的等問題。
土家族結婚的程序十分復雜,包括求婚、送日子、忙嫁、送禮、哭嫁、戴花酒、接拜堂、鬧新房、敬茶、回門等11個程序。其中最具有文化特色的是以悲托喜的“哭嫁”。“哭嫁”是土家族姑娘出嫁前必經的“儀式”之一,前一月或半月,新姑娘按習俗規矩每夜晚要哭嫁,出嫁前夕要連續哭3~7個夜晚。新娘哭嫁時,全村寨相好的姐妹都要來陪哭、對哭。新娘以悲切的哭聲,憶念和感激父母養育之恩,敘表與親人難分難舍之情。哭嫁的內容十分豐富,有“哭父母”、“哭戴花”、“哭吃離娘飯”、“哭離閨門”、“哭上轎”等。
鄂西土家族地區是一個歌舞之鄉,歷史久遠的民歌,在鄂西土家族民間文學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民謠按照傳統習慣大致可以分為山歌、號子、哭嫁歌、哭喪歌等類型。土家族的民謠主要有十勸丈夫、龍船調、撒葉兒嗬、黃四姐,梯瑪神歌、十姊妹祝嫁歌、哭爹娘等,其中《黃四姐》還被中央電視臺錄成民族風情片,在西部頻道的“黃金旅游線”播出,受到好評,以獨特的民族藝術魅力和嶄新的時代風貌廣泛流傳。鄂西南民間舞蹈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流傳著不同種類的民間舞蹈藝術。如利川市的“肉連響”,宣恩縣的“耍耍”,來鳳縣的“擺手舞”,巴東縣的“撒葉兒嗬”等,舞蹈主要有有巴山舞、跳喪舞、擺手舞,土家撒爾嗬,土家擺手舞,土家撒葉爾嗬、土家族儺舞等。
積極開發利用端午節、挑花、木雕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加快構建包括研究創作、收藏、展示、設計、生產、加工、交易等工藝品產業一體化,完善工藝品產業鏈。采取政府補助、建立基金等有效措施,保護好民間優秀傳統工藝、絕技、大師、名作等,培養傳承人。提升現有民俗文化資源的內涵,搞好民俗文化產品的設計和開發,積極引導土家族自身獨特的文化資源優勢,研制開發具有文化特質的,具有高附加值的,工藝精湛的特色文化商品,大力發展農副特產品、紀念品、制作反映土家族民俗風情的音像影像制品,舉辦全國性或地區性的藝術品鑒賞、交流、展銷活動。重點拓展土家織錦西蘭卡普,年華,挑花刺繡,繡花鞋,寶石花漆筷,服飾,飲食等。例如西蘭卡普作為中國三大名錦之一,從“八勾花”到“四十八勾花”,凝聚了土家族婦女無數心血,體現出她們心靈手巧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特質,是民間文化形態和內容的高度統一。吊腳樓、民族服飾、飾物這些凝固的民族文化蘊涵著巨大的市場價值,可認真策劃為旅游項目。
民俗文化旅游的價值在于體驗異域原汁原味的文化情調,它體現在游客的食、宿、游、購4個方面。飲食在旅游活動中是不可缺少的條件,讓游客吃到民間最珍貴的、最有名氣的、最能代表地方風味小吃水平的特色菜。開發鄂西的土家飲食,如制作土家臘魚、臘肉罐頭,大力宣傳酸菜的制作程序,投入生產并打入市場。住宿方面最能體現土家族民族風格的是吊腳樓,挑選基礎設施完善、衛生條件較好的吊腳樓作為接待游客的旅店。
旅游方面首先要建設一批濃縮土家族、苗族文化精華、區域分工明確的文化生態保護區,其次要策劃一臺山水文化實景演出,以清江為依托,選擇一處特色村落為背景,組織一臺展示秀美清江和神奇土苗文化的大型山水實景演出。辦好節慶日,提升土家族文化節事活動的質量和影響力。本地的土特產品、工藝美術品是旅游者購物的主要對象,要開發出設計新穎別致、文化內涵豐富、懂得旅游者心理的產品去凈化市場,防止產品的同化、庸俗化,如根雕、西普蘭卡織錦、刺繡、寶石花漆筷、風味食品等都是可深層次開發,充分利用的民俗旅游資源。
(1)重點支持和打造具有土家族文化特色的文藝精品,積極推廣文藝精品走向市場,走向大眾,與旅游結合,與城市居民的日常休閑相結合,轉化為地方特色旅游演藝項目。大力發展最具有代表性的旅游專場表演節目,例如巴山舞、夷水麗川、楚水巴山、土里巴人等,創新開發一批深度展示土家族文化特色的節目,例如土家撒爾嗬、土家擺手舞、神龍溪纖夫號子、龍船調、土家撒葉爾嗬等。
(2)充分展現土家族的人文優勢,資源優勢和特色資源優勢。認真辦好三峽國際旅游節、土家女兒會,清江國際闖灘節暨清江搏擊大賽,三峽國際龍舟拉力賽等一批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常年性品牌活動。抓住機遇,舉辦更多的國際性旅游活動和以土家族旅游為特色的會展、論壇、演出、體育競賽等旅游文化節慶活動,把節慶活動辦出特色、辦出水平、辦出品牌、辦出效益,增強土家族民俗文化對游客的吸引力。
土家族的擺手舞,哭嫁歌、巴山舞等等所具民族特色的節日和各民風俗習慣以及慶典儀式,都能充分展示出民族的特點和風情,構成本民族的民族、民俗和民間文化的特色,不妨讓游客真正的做一回“少數民族”,親自體會一下,加入到節目中去。土家族的飲食習慣、飲食形式、飲食內容構成的飲食文化,更是豐富多彩,可以讓旅游者和當地的居民圍坐在一起,一起做舂糯米,做糍粑、合渣等等。或者讓游客參與一些些農事活動,例如親自到田間地頭去趕一下水牛,插秧、挑水等等,還可以讓游客于體驗一下土家族吊腳樓的生活,讓游客吊腳樓村寨小居。
另外,土家族的“哭嫁”婚俗是一個開發潛力巨大的旅游資源,土家族婚俗旅游開發可從兩方面來挖掘。一是采取模擬表演的形式,組織國內外游客參加新人的婚禮,體會“哭嫁”的內涵,品嘗當地的茶食糖果、婚宴上的美酒佳肴,身臨其境領略其獨特婚禮儀式。二是采取實踐的方式,即組織青年男女參加婚俗旅游,按照土家族族別具一格的婚俗舉行婚禮。土家青年來表演這一整套由提親至謝媒的成婚過程,或者讓游客扮成新郎或新娘親歷其中的某些場景如“背新郎”、如“哭嫁”,“甩筷”等定會令游客興奮不已。
民俗文化旅游以其獨特的魅力在吸引旅游者方面具有巨大的挖掘潛力,要把這塊“蛋糕”做大,獲得更大的客源市場,民族旅游要以“新奇獨特,因地制宜”取勝。要發展土家族的民俗旅游,首先我們應該正確認識它的文化內涵,合理、科學的開發和規劃旅游地的飲食習俗、建筑文化、民間舞蹈、民族服飾等民俗旅游資源,滿足旅游者的文化需求和精神體驗,從而為旅游業的帶來更多的客源市場,促進旅游業的進一步發展。
[1]白 亮,楊 蕙.略論鄂西民俗資源的旅游開發[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3(6):71~72.
[2]白躍明.渝東南土家族文化及其產業開發[J].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08(3):37~38.
[3]粟 娟,田金霞,許 建.張家界體驗旅游產品設計與開發[J].資源開發與市場,2009(3):55~56.
[3]秦雅敏.湖北省鄂西土家族服飾研究-比茲卡的服飾風情[J].紡織與設計,2007(10):136~138.
[4]姚偉均,劉樸兵.試論鄂西土家族飲食文化特色[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2007(3):17~18.
[5]袁正新.論旅游對民俗的影響及其對策-以張家界土家族文化為例[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6(6):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