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逸,雷宇斌,唐 根
(1.湖南農業大學,湖南 長沙 410119;2.湖南省第二測繪院,湖南 長沙 410119)
鳳凰縣位于湖南省西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西南角,是湘西地區開發的重要區域。其北部與花垣縣和吉首市相連,東部與瀘溪縣相鄰,東南部與麻陽苗族自治縣相接,西部與貴州省銅仁市和松桃縣接壤,距離吉首市50km,距離銅仁市60km,距離懷化市93km,處于張家界-湘西-黔東南黃金旅游線的重要節點上,與風景名勝地張家界、猛洞河、國家民俗旅游景區吉首得夯、道教圣地梵凈山毗鄰。按照湖南省的空間結構分析,鳳凰縣是湖南省“三縱一橫”經濟發展軸上張家界-吉首-懷化發展軸上一個必不可少的節點。同時,鳳凰縣還是承接我國東西部、聯結長江和華南經濟區的樞紐區,具有突出的區位特征和重要的戰略地位。
鳳凰縣旅游資源豐富,縣境內著名的景點有沱江古城、南方長城、黃絲橋古城、鳳凰國家地質公園、沈從文故居。此外,服飾銀飾、風物特產、美食餐飲等為旅游業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空間。
自2001年鳳凰縣被列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以來,其旅游資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開發,特別是鳳凰古城和南方長城兩處景點。鳳凰古城作為核心區現已得到初步的開發和利用,主要是一些保存完好的文物古跡的開放,如青石鋪就的古街等,還有一些知名文物古跡的修復利用,如對沈從文故居、萬壽宮等的修繕,重建“萬名塔”及虹橋等,使古城風貌得到部分恢復。縣城北部的溶洞才剛剛開發,南部的南華山森林公園則是作為縣城居民的游憩公園,也可作為游客登高俯瞰整個鳳凰城的景區部分。其它景點特別是民族風情方面的如臘爾山高原臺地景區也正在進一步規劃中。
國內的主要旅游目的地之一,以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和獨具民族與地域特色的歷史文化組成的世界級文化旅游區。舉全州和全自治縣之力,將鳳凰古城打造成為世界級旅游精品,以此為核心和龍頭,形成“城”(鳳凰古城、南方長城)、“邊”(古代苗疆)、“河”(沱江河)、“文”(民族文化、軍事文化、名人文化)、“林”(南華山國家森林公園)5大精品旅游系列。
通過發展依賴資源環境的旅游業,促進鳳凰生態環境的改善。具體地說,進一步擴大旅游區和旅游城鎮的綠化面積比例,進一步提高人們改善生態環境的認識,進一步美化旅游區以及重要交通線路兩旁的環境。
旅游業的發展還有利于弘揚和強化鳳凰的地方特色文化。一方面,鳳凰具有深厚的地方特色文化,挖掘這些特色文化并形成文化旅游產品是鳳凰旅游發展的持久生命力所在。另一方面,優秀的地方特色文化是鳳凰良好環境的一部分和當地居民凝聚力與歸屬感的依托。
4.1.1 土地功能增多
鳳凰縣的旅游資源大多以自然資源為主,景區內土地利用類型單一,旅游開發使得作為旅游資源載體的土地的功能由原先單一功能變為復合功能,不但具有其本身的功能,同時又成為景區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4.1.2 建設用地面積大量增加
主要是為了改善交通條件,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完善旅游接待設施而使大量的土地利用類型發生變化。
4.1.3 經濟作物、特色作物種植面積增加
開發前后,旅游區的耕地面積變化不大,但是用于種植本地特產的土地面積可能增多。
4.2.1 經濟發展因素
鳳凰縣自2000年開始發展旅游經濟以來,某些地類用地性質發生了一些變化,比如農村居民點,由原來單一的居住功能改為現在復合型的半居半商結合的土地利用類型,而由于旅游經濟的發展導致城鎮面積的擴大,原來的居民點也隨著城鎮范圍的擴張而在地類結構上轉變成了城鎮用地,因此,不僅改變了土地原有的功能,而且還改變了土地的地類結構。
4.2.2 基礎設施建設
一般旅游地進行開發以后,隨著旅游經濟的發展,人們對原有的基礎設施狀況、居住條件以及旅游地產品開發的要求都會逐漸提升,因此需要新建大量為為旅游者提供飲食、購物、住宿和娛樂等服務的場所。這就需要大量占用農用地,特別是耕地,還有未利用地。城鎮建設用地數量也會大量增加。從而使土地利用結構發生劇烈的變化。
4.2.3 產業結構的優化
在進行旅游開發以前,鳳凰縣由于地處偏僻,農民主要以種植糧食作物為主,經濟作物所占比重較小。進行旅游開發以后,農民們不再單純以種植糧食作物為生,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開始逐步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經濟作物所占比重逐年上升。建立了大面積的反季節蔬菜、優質無公害大米和禽畜養殖、煙葉生產基地,土地利用結構進一步優化。再加上旅游開發后,游客對當地旅游特色產品的需求增多,特色產品種植面積逐步擴大,因此土地利用結構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
4.3.1 旅游開發合理性判斷
(1)旅游資源是否得到有效的保護,是否有利于生態環境的恢復和保護,作為旅游資源載體,土地的利用應該以保護利用為主。開發初期,應以低強度開發為主,旅游設施建設應盡量利用已有的基礎設施,隨著旅游業的進一步發展,在旅游區總體規劃、城鎮體系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基礎上,對土地進行有序和高效的開發。
(2)是否有利于當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脫貧致富是湘西地區旅游開發的主要目的之一,土地利用效益是主要的衡量標準。只有單位土地收益有較大的提高,才能進一步調動當地居民參與旅游活動的積極性,確保旅游開發的社會環境,使旅游活動步入良性循環,使當地的經濟可持續發展。
(3)用于旅游活動的土地結構和規模是否與旅游發展的方向一致,是否適用本地旅游資源的開發。對于鳳凰縣目前的發展狀況來說,旅游資源的開發基本上都是在保護現有生態環境的情況下進行的緩慢而有序的開發。
4.3.2 旅游開發引發的土地利用發展趨勢
新的旅游地開發成功后,建設用地的規模將進入高峰,隨著旅游人數的增加,旅游者對于道路的等級、基礎設施的建設和住宿檔次、規模必然進一步提高,這些建設項目將占用一部分耕地和其他用地,使本地的土地結構發生明顯變化。旅游業在本地的經濟活動中逐漸居于主導地位,本地景區內的土地利用將圍繞旅游業來展開。同時旅游者會對本地的環境造成污染,使得治污用地增加。
4.4.1 經營權(使用權)與所有權
土地的開發、利用應該以當地政府為主導。在旅游開發中,為了切實尊重權屬主的權益,可以把旅游資源的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開,把使用權出讓給旅游企業,讓當地居民直接受益。對于其他以自然資源為主的景點,其載體土地除了我國法律規定為國有的以外,大多屬于集體所有,因此,在開發的過程中,應當盡量與權屬人進行溝通,讓他們享受到旅游資源開發帶來的好處,使之更好地為促進鳳凰縣的旅游經濟服務。
4.4.2 開發的規范性
鳳凰縣旅游用地的開發必須遵循“合理開發、珍惜每寸土地的原則”,特別是在核心景區-鳳凰古城,應盡量維持原貌,對于當地居民的建房要以不影響景區的景觀為原則。對于土地的利用應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要求下,按照旅游發展的規律,結合本地旅游發展的實際進行。土地利用應以積極保護生態環境為宗旨,按旅游區的景觀質量要求兼顧居民的生活需要、以及旅游活動的需求進行合理開發,持續利用。對于沱江水域要嚴格保護,確保水質不被污染。對于城區內的居住用地,應該區別對待。對于古城區內為旅游服務的特色性居民點、生產用地維持現狀,居住用地可以有一定的發展,但主要依靠提高居住用地的土地利用強度來解決居住用房問題;古城旅游區外圍與旅游區有關的交通條件、用地條件都較好同時不影響旅游區生態與景觀的地方,應該重點發展,爭取建設成為旅游區的服務基地。
4.4.3 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鳳凰縣旅游帶來的土地利用效益不高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景區面積較小;二是游客游覽時間較短而且游覽較集中。因此可以考慮在擴大景區參觀范圍的基礎上,分流游客,使之到臨近的南方長城、黃絲橋古城、南華山森林公園以及奇梁洞等溶洞景點參觀,這樣不僅可以延長游人的滯留時間,提高旅游經濟,而且還可以帶動其他產業比如餐飲、酒店業的發展。因此,鳳凰縣應致力于開發多日游系列,使旅游者能生活在鳳凰,加深對苗族文化的了解,從而達到提高旅游用地效益的目的。
[1]鳳凰縣建設志編篡委員會.鳳凰縣建設志[R].鳳凰:鳳凰縣建設志編纂委員會,1993.
[2]阮儀三,王景慧,王 林.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理論與規劃[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3.
[3]譚 威.彭湘鳳凰古城自助旅游服務體系的空間形態研究[J].科技信息,2008(18):21~22.
[4]謝國來.湘西鳳凰縣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與保護[J].中南林業調查規劃,2003,22(1):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