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昕(陜西省寶雞文理學院 陜西 寶雞 721013)
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社會的不斷更新,大學生就業成為社會越來越關注的問題,大學生的職業道德越來越受到重視。
職業道德是指人們在一定范圍內所必須遵守的與其行業相適應的行為規范。職業道德觀不僅是從業人員在職業活動中的行為標準和要求,而且是本行業對社會所承擔的道德責任和義務。職業道德觀是社會道德在職業生活中的具體化。
1.1 職業認同與自我認同
職業認同是一個心理學概念,是指個體對所從事職業的目標、社會價值及其他因素的看法,與社會對該職業的評價及期望的一致。對于大學生來說,職業認同是潛在的,具有前瞻性和預測性。自我認同就是有明確的人生目標,在追求和逐漸接近目標的過程中會體驗到自我價值以及社會的承認與贊許。面對日益競爭盒完善的就業市場,大多數高校畢業生努力在現有條件下謀求個人發展。
1.2 社會價值與自我價值的統一
個人價值指的是個人對社會的貢獻,社會價值指的是社會對個人的認可與回報。大學生是深入思考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群體,不能回避走向社會、走向職場的過程,因而其自我價值必須要走出校園,讓其社會價值成為一種可能。大學生職業道德觀構建,就是要將這兩種價值自覺地統一于大學生的精神世界,并融合為一種穩定而富有創造力的思維方式,即大學生能夠具有一種自給自足的、獨立自主的價值系統來處理個人前途與社會責任的關系。
2.1 社會發展的要求
首先,改革開以來中國社會已呈現經濟體制和利益階層多樣化、社會生活方式多樣化、就業崗位和就業形式多樣化等特征,這些現象從多個角度和層次對大學生的價值觀尤其是職業道德觀產生影響。其次,一些領域的道德失范現象成為影響大學生職業價值取向的重要因素。因此,大學生踏入職場前的職業道德觀培養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隨著社會的發展,用人單位一再提升用人標準,尤其看重學生的職業道德素養。隨著高校的擴招,社會上出現了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許多用人單位往往把職業道德素質作為錄用人才的首要條件。因此,大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是個刻不容緩的問題。
2.2 大學生的擇業觀
目前我國高校對大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是一個相當薄弱的環節,其形勢不容樂觀。一些大學生對加強自我職業道德教育也不以為然。在大學生的擇業觀上,他們往往對所提供崗位的工資待遇、工作地點極為關注,大城市、薪金豐厚的工作幾乎是大多數大學生的共同愿望。這導致在就業市場中一些崗位趨之若鶩,一些崗位卻無人問津。在敬業精神方面,當代大學生奉獻意識已弱化,十分強調奉獻與索取成正比。
3.1 加強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是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21世紀的中國,不僅要求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物質文明,還要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高校對大學生進行職業道德教育,為社會培養大批具有良好職業道德水準的合格人才,不僅有利于他們更好地走上工作崗位,而且可以為企、事業單位的精神文明建設起到很好的輻射作用,從而可以推動整個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
3.2 加強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是提高行業整體水平和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行業、企業的發展有賴于良好的經濟效益,而良好的經濟效益源于員工高素質。今天的大學生是明天的建設者,高等院校作為大學生邁向社會、走向工作崗位的最后準備階段,有履行其教書育人、為社會輸送合格人才的職能和義務。對他們進行社會主義職業道德教育,不僅有利于他們道德素質的提高和職業生涯的發展,而且可以防止上述不良現象的發生,提高行業的整體水平和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
3.3 加強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是高校培養德才兼備、高素質人才的必然要求。高校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才,所以高校不但要開展專業技能的教育,而且還要開展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其中,職業道德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加強大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有利于從現在開始培養學生的敬業精神。所以,對大學生進行愛崗敬業、誠實守信為主的職業道德教育,可以增強學生的敬業精神和誠實守信的品質。
4.1 重智育輕德育
一些高校對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不夠重視。在目前高等學校教育中,普遍存在重智育輕德育的現象。學校注重對大學生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的培養,而對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卻沒有給予極大的關注;而在這已被忽視的道德品質教育的過程中,又存在著重日常行為規范教育而忽視職業道德教育、傳統文化教育等其他思想道德教育的現象,使得高校職業道德教育不斷弱化。
4.2 高校在課程設置方面存在著缺陷
近幾年,不少高校已開始陸續對大學生進行職業道德教育,但還處于起步階段。有的只是在思想品德課中增加相應職業道德方面的內容,開幾次講座;有的盡管將其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來開設,但有關就業的課程設置多屬選修課,且教學內容與實際相脫離,也沒有合適的教材,往往將崗前培訓教材拿來應付。
4.3 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觀念落后
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深化,社會職業的分化越來越明顯,早期的職業道德教育觀念所培養出來的人才不能將所學的職業道德轉化為工作中的表現,對籠統的道德規范也不能置于具體的行業要求中,適應不了社會發展需要。部分高校這種陳舊的觀念還沒轉變過來。
5.1 發揮德育課的主渠道作用,在專業教學中滲透職業道德教育的內容
職業道德規范是人們從事職業活動、處理職業關系的行為準則,是評價、判斷某種職業現象和職業行為是否符合職業道德的客觀標準。教育者應發揮德育課的主渠道作用,把社會主義職業道德規范納入德育課的內容,按照《公民道德實施綱要》基本道德規范要求,對學生進行職業道德教育,讓學生了解自己作為社會主義公民所必須具有的職業道德素質。在具體教學中可以結合案例教學,采取民主、討論的方式同學生溝通,使學生對社會主義職業道德基本規范真正內化為學生自身的道德意識。
5.2 重視發揮榜樣的激勵作用和先進模范的導向示范作用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高校一方面可以邀請社會人士,特別是大學生將來從事的相關行業中的先進模范人物、優秀企業家,請他們暢談工作中的心得體會,用他們愛崗敬業、開拓創新、勇于奉獻的先進事跡感染大學生;另一方面可通過表彰一批愛崗敬業、奉獻社會的優秀畢業生,形成巨大的示范效應,使大學生能學有榜樣、趕有目標,使先進典型成為激勵大學生將來做好本職工作的動力。
5.3 組織學生參加職業活動實踐,強化以誠信為重點的職業道德實踐教育
職業道德修養的根本途徑和方法是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它要求我們堅持理論聯系實際,把所學的職業道德基本知識緊密地同所從事職業聯系起來,以提高我們的職業道德品質。在實踐中,既要不斷把職業道德理論付諸實踐,又要反對和防止各種錯誤的職業思想的侵蝕。
總之,良好的職業道德觀的培養既需要學校的教育,更需要自我的素養,讓我們積極的建立正確的、有社會價值的職業觀,成為一名合格的大學生,一名優秀的社會建設者。
[1]韓麗萍.淺議大學生職業道德觀的培養[J].教育探索,2010(12).
[2]李紅.當代大學生職業價值觀與高校價值觀教育[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
[3]陳洪月.從就業市場化探析當代大學生功利主義傾向[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09(4).
[4]胡文靜.提高大學生職業素養的三條途徑[J].江西教育科研,2007(9).
[5]陳薇娜.新形勢下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重構與反思[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