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德昌
(遼寧省沈陽棋盤山文化產業集團有限公司,遼寧 沈陽 110163)
旅游業作為朝陽產業如日出霞光般照亮了世界的每個角落,而綠色、低碳、環保的生態旅游作為旅游業可持續發展最佳模式也由概念走向市場,并逐漸成為旅游消費的主流。改革開放30年來,回歸自然、休閑、娛樂、健身的生活方式逐步成為當今的時尚潮流,并迅速席卷大江南北。據不完全統計,截止2010年國內AAAA級風景區185家,AAA級風景區150家,AA級風景區213家,但景區導視設計卻存在形式雷同、內容相互克隆、自然景觀脫離人文歷史等問題。怎樣設計出具有景區自身特色的高標準的導視作品,提升旅游服務與功能,增加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依附感、親切感是我們應認真思考的。
景區導視系統包括導游交通、典故說明、安全警示、觀光導示、地理環境介紹、動植物情況等內容。風景區入口、道路、山川、湖泊、河流、林地、花草、建筑及服務小品等都是導視系統的行旨范圍。
由于不同地理氣候所反映的客觀形態不盡相同,南國沙灘礁石、海浪椰林;北國的冰峰雪原、松濤霧柳、天地一色;魚米之鄉的清秀文雅;黃土高原的粗獷豪放,身臨其境的人們無不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拜感大自然賞賜給人類的世界奇觀。地域民俗、自然生態、本土鄉情是景區規劃中最根本的基石,因此在景區規劃設計啟動之初就應充分研究、認證考察,重點強調總體規劃特征,并準確定位CI導視系統設計風格。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水不在深有龍則名,人文典故是區域歷史發展過程中固化的基礎,是人們長期繁衍生息的見證,是創造傳奇、續寫文明的神來之筆,景區人文因素主要體現在地理原名由來、有關景觀、景點、動植物、建筑的傳說故事等方面。
在導視系統設計時必然要立足于地域文化,尊重歷史,傳承弘揚民族精神,深入了解本土鄉情,只有這樣才能準確生動地規劃設計出符合鄉土人脈的優秀作品。地處西南邊陲玉龍雪山腳下的麗江古鎮,可謂是景區導視系統方面的典范,設計運用精致之極,從立面導游圖到平面路引,從商鋪到民居,從地面到墻面,導視每線、每點、每塊始終融匯在大的原始生態環境之中,突出體現出區域特有的人文景觀;再如日本巖手縣遠野市民俗景觀標識設計,從景區入口的簡約木坊牌樓到特色石雕景觀說明,沙土路面與周圍自然環境結合,無不透漏出濃郁鄉土特征。
目前國內現有AAAA級以下景區大多以自然風光為主,人文建設為輔。而景區導視設計的最終目標是提高旅游導視服務職能,與自然相輔相成溶匯在生態的環境之中,成為人文與自然的紐帶。一旦脫離了這一觀念,導視系統在景區之中的如無根枯草,如空中浮云,失去其自身應有的價值,只有熟練掌握自然與生態、立體與平面、色彩與造型、服務與功能之間的關系,領悟牧與林、天與云、魚與水、花與葉的關系,形成一種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體,才能創造出古韻清雅、今風幽靜、不張不艷的景區導視作品。
傳統和現代的材料在設計運用上永遠是最親近的母子關系,由于生產力的束縛古代導視僅限于石、木、竹、紙等材質,字體以篆、隸、行、楷為主,彩色有黑墨、石青、牙白、本色等,制作手法上有書寫、凸凹、雙勾線雕刻等,穩重耐用、生態高雅。
而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有力地推動新型裝飾材料在景區導視方面的廣泛應用。白鋼、鐵藝、PC塑板、有機板等種類繁多,噴繪、燈箱膜、相紙內噴技術印拓出成百上千、多姿多彩的圖字樣本。電子屏、電腦雕刻等更加顯示了現代科技的魅力。可見現代科技產品繁華多樣、規范和高效,與傳統工藝古樸、低碳、生態、堅固、持久是今天導視設計中的兩大特色品質,日本、美國在這兩大特色的融合方面處于領先地位,值得研究學習。
風景區的導視系統作為旅游觀光引導、指示的重要載體,是景區自然與人文兩大元素的節點,是古今多種學科凝聚的結晶,設計是否和諧、自然、規范、準確,是否具有國際視覺通用性,是否具有景區的特征,不僅僅反映導視設計的優劣,也不同程度的反映出一個景區的文化素養、服務理念、藝術造詣、經營管理水平。
因此在景區導游、警示、路牌、路引設計形式、制作時要貼近自然,強調民俗風格,突出地域特征,強調低碳、綠色生態,體現和表現出簡潔親切之感,這樣的導視系統無疑是景區人文與自然融合最佳成果,泰山、黃山文人墨寶,與自然的融合以成為世人鼎拜效仿楷模之作。靜觀古今自然與人文相融合的勝景精彩高明之處就在于適合、融合四字之間。
[1]王彬汕.少數民族地區新鄉土設計:塑造一種融合與發展的地域景觀[J].中國園林,2009(12):84~85.
[2]武 濤.從加拿大卡普蘭諾索橋公園看生態旅游規劃[J].中國園林,2009(6):34~38.
[3]吾人韋,付喜娥.“山水城市”的淵源及意義探究[J].中國園林,2009(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