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峰
(江蘇省睢寧縣環境保護局,江蘇 睢寧 221200)
睢寧縣處于徐州市東南部,徐連經濟帶的中心區域,面積1773km2,總人口132.51萬人,全縣轄16個鎮,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優質棉基地,也是全國意楊、三水梨、白山羊之鄉。睢寧縣總的地勢是從西北向東南徐緩傾斜,境內除西北部、西部、西南部零星分布的低山殘丘外,其余均屬黃泛沖積平原。縣境水系屬淮河流域,區內地表水系較為發達,河流、池塘、溝渠密布。氣候上具有亞熱帶和北溫帶過渡區的特征,溫和濕潤,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境內生物資源豐富,農業生產歷史悠久,動植物種類較多,以人工栽培作物為主,天然資源較少。充沛的水資源形成的密布水網和濕地,使得野生動物資源豐富。
保護自然風貌和生物多樣性,加強全縣重要生態功能區的保護和建設。劃定了11個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全縣受保護面積為344.86km2,受保護面積占國土面積的19.52%,其中禁止開發區域面積2.559km2,限制開發區域面積342.301km2。
“十一五”期間,睢寧縣組織實施了一大批生態農業工程項目,取得顯著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目前已建成高標準農田3.3萬hm2,完成“三橫一豎”為骨干的梯級河網工程,有效灌溉面積6.29萬hm2;農田林網化率達到95%以上。目前全縣已建立16個優質麥標準化示范區、4個面積為0.4萬hm2的蔬菜標準化示范區、1個省級優質梨標準化示范區;30個產品已通過國家、省無公害農產品品牌認證,并成功創建成為“國家級農業科技示范縣”和“江蘇省有機食品生產基地縣”。
水土保護方面,“十一五”期間全縣復墾開發土地后備資源主要有荒地、廢溝渠、村內空閑地、工礦及磚瓦窯廢棄地和部分待整理的中低產田,其中灘涂荒地0.62萬hm2,改造2.67萬hm2中低產田。通過“二次進山”工程,對4.2萬畝全部實施農業項目綜合開發,栽植板栗、杏等經濟林450萬株,完成土地綜合治理。
從解決農村環境臟、亂、差為抓手,全面開展生態村鎮建設。建成省級百佳生態村5家,省級生態村6家,徐州市級生態鎮1家、生態村65家。開展以農村沼氣為紐帶的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全縣建成戶用新型強回流沼氣池4800處,實現了廚房、廁所、豬圈三位一體,解決了當地農村畜禽糞便處理的難題,減少了蚊蠅孳生,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環境質量。嚴厲打擊“十五小”、“新五小”等污染嚴重企業,2008~2010年全縣就關停80家“十五小”、“新五小”企業。
近年來,睢寧縣不斷加大農村面源污染防治,通過實施“沃土工程”,全縣化肥、農藥的使用逐年下降。2010年全縣化肥使用總量(折純)達93977t,較2005年明顯降低,化肥利用率達40%以上,比2005年提高了12%;全縣農藥用量為1648t,施用強度(折純)為 2.85kg/hm2,較 2005 年下降了3.1%;2008年,秸桿禁燒區面積擴大到全縣范圍,禁燒區秸桿產生量為88.6萬t,其中綜合利用量為85萬t,綜合利用率為95%,2010年睢寧縣被評為省級秸稈綜合利用推進縣。
(1)林相單一,生態系統功能失調。由于睢寧縣大力發展木材加工業,由此產生單純的經濟利益追求使得速生楊等樹種迅猛擴張,各種雜樹種迅速在消失。雖然睢寧森林覆蓋率達到38%,林木蓄積量達到450萬m3,但由于楊樹林等種類單一,樹種比例嚴重失調,不能形成天然樹種的多樣性群落結構,造成林業生態系統嚴重退化、脆弱。
(2)水環境污染嚴重。睢寧縣境內水系屬淮河流域,地表水系較為發達,河流、池塘、溝渠密布,但多數河流為過境水,可攔蓄,但利用量不大,且目前均有不同程度污染,環境容量相對較小,豐水期上游工業污水隨洪水下瀉而形成的污染問題已對睢寧縣地表水環境質量產生極大的影響。
(3)生物多樣性受威脅大。由于人類活動的影響,大面積的耕地、園地、居民用地、交通用地、工礦用地和人工林地等取代了原有的自然生態系統,單一的林業和越來越單一化的農業種植系統已全部依賴于農藥的殺蟲除害,加上化學化對非目標生物生長的控制,由此造成生態系統的單調、不平衡和物種縮減,加速野生生物從農業系統中消失。同時環境污染的加劇,導致物種多樣性的衰減,對生物多樣性造成極大破壞。如丹頂鶴、棕尾鵟等一些珍稀野生生物在睢寧縣廢黃河濕地已難覓蹤影。
(4)畜禽養殖污染嚴重。2009年,全縣生豬飼養量110.4萬頭;山羊飼養量171.07萬只;牛飼養量2.86萬頭;家禽飼養量3059萬羽。由于資本、技術等方面的原因,睢寧縣的大型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很少,但中小型的規模化養殖場卻普遍“開花”,年產畜禽糞便約13.7萬t。這些畜禽糞便大部分未經有效處理便直接進入農田或堆放,已成為最大的有機污染源。
(5)農用薄膜回收率低。隨著農業技術的快速發展,地膜覆蓋在睢寧縣農業生產中得到普遍應用,一方面農膜的使用提高了目標生物的產量,增加了農民的收益,另一方面由于農膜易破碎、難回收,大量農膜殘存于土壤中,對土壤質量產生很大的污染。2010年睢寧縣年農膜回收率約為60%,可降解性農膜的覆蓋面積占覆蓋總面積的25%。農用薄膜殘留物不僅污染土壤,而且影響作物生長
(6)農村地區生活污染逐年增加。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量逐年增加,由于鎮村居民的環境意識較低,且除縣城駐地鎮外全縣各鎮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處理等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致使大部分鎮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未經處理隨意或直接排入河流水體。
缺乏資源相對有限和環境承載力的概念,不計環境和資源成本,單純追求短期和局部利益,還在走“先污染后治理,先開發后保護”的老路。受眼前經濟利益的驅動,廣大農民為省工省時將大量化學用品用于農業系統,這種“懶農業”雖使農民增加了收益卻大大傷害了生態環境;在林板一體化的驅動下,受木材產業帶動的種楊熱影響,廣大農民在無意識中已完成了“去雜留楊”的樹種更替,一些傳統樹種在睢寧縣境內數量銳減。
受生態環境遭破壞后短期不可顯現性的影響,包括部分領導干部在內的全縣上下整體生態環境保護意識不強,重污染防治,輕生態保護,重項目治理,輕面源管理,缺乏全面可持續發展觀念,不重視生態保護規劃的執行和監督管理。
雖然設置了區域環境監察機構,但由于目前監察機構偏重于對企業的環境監管,實際上整體生態環境質量的監測和管理幾乎沒有進行,基本上處于空白狀態。
生態建設和保護需要大量的資金,近年來睢寧縣通過建設國家級生態示范區,整體上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但資金主要投向偏重于生態建設工程,對用于生態保護的資金投入欠缺,形成了重建設輕管理、重開發輕保護、邊建設邊破壞的局面,有些生態建設成果并沒有得到有效鞏固。
相對于城市環境保護和工業污染防治,生態保護工作起步較晚,基礎較為薄弱,現行的環境影響評價、“三同時”和限期治理制度在生態保護實際工作中還存在問題,難以有效推行。
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的發展中國家,而處于蘇北地區的睢寧縣也呈現著同樣的特點:人口眾多,資源短缺,經濟不發達。同時睢寧縣所處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又決定了生態環境的脆弱性。嚴峻的生態環境保護形勢給新時期的環境保護工作提出了一個全新的課題,也給自然保護和生態建設工作帶來了挑戰。
加強宣傳教育,逐步在農村普及環境科學知識,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環境意識和對生態保護重要性的認識,這是改善生態環境的必然要求。不僅要提高公眾的環境意識,而且要提高各級領導班干部的生態保護意識,還要加強基層環保隊伍對生態保護工作重要性的認識。
要搞好生態保護工作,首先要正確定位,明確生態保護是環保部門的職責和任務,肩負起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的雙重使命。其次要下大力氣抓好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的搶救性保護、資源開發區的強制性保護和生態良好區的積極性保護。第三要建立生態保護聯動機制。生態保護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因此要通過建立聯動機制,強化監督,理順生態保護管理體制,調動各部門的行業管理積極性,形成多部門多角度參與生態保護的聯席制度。
在自然資源開發利用中,要切實加強對土地、礦產資源開發的生態環境保護管理,努力避免和減少資源開發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規范資源開發的生態管理,把開發對環境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限度。
(1)認真開展生態調查,摸清農村面源污染和點源污染的突出問題,分階段制定農村面源污染的防治對策和措施。
(2)狠抓畜禽養殖場污染防治,對新建、擴建、改建的養殖場,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對養殖污染大戶限期治理,同時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統一規劃建設養殖小區,集中管理。
(3)大力發展生態安全農業,結合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以發展無公害、綠色農產品、有機食品和開展農業標準化建設為載體,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發展循環農業,以增強農業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功能。
(4)加強化肥、農藥、農膜等流通渠道的監管,建立防治其污染的監督管理體系和農田環境監測體系,促進農業化學化用品使用結構的改善,改善農田生態環境。
當前生態保護工作有法不依、違法難究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執法隊伍薄弱,能力有限。因而要將生態保護執法列入環境監察執法的統一部署,建立起一支高素質的生態環境監察隊伍,增大生態保護執法力度。
依靠科技進步,不斷加強生態保護的科學研究,開展生態破壞機理的探索,研究生態破壞重建與恢復的對策,為生態保護提供科學支撐。與此同時,亟需形成完整的生態環境監控監測系統,建立科學的生態建設決策體系,要對區域生物生態狀況進行全面、系統、有效地監測,對全市生態環境破壞情況及變化趨勢進行全面的、定量的評價,從而為生態環境的治理和改善,恢復和建設,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