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林
(淮海工學院國際學院 江蘇 連云港 222005)
教學,顧名思義,包括了教與學兩個方面的行為。教學過程即指教學活動的展開過程,是教師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和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借助一定的教學條件,指導學生主要通過認識教學內容從而認識客觀世界,并在此基礎之上發展自身的過程,也是教學活動的啟動、發展、變化和結束在時間上連續展開的程序結構。
人們對教學過程的認識,經歷了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研究的深入,人們逐漸認識到教學過程的復雜性和多元性,教學過程不僅是認識過程,也是心理活動過程、社會化過程。因此,教學過程是認識過程、心理過程、社會化過程的復合整體。教學過程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也是一個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的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學生能動地進行認識活動,自學調節自己的志趣和情感,循序漸進地掌握文化科學知識和基本技能,以促進學生智力、體力和社會主義品德、審美情趣的發展,并為學生奠定科學世界觀的基礎。 教學活動必須有教師和學生共同的參與,才是完整的一個過程。那在這一過程中,究竟誰是主體,誰是客體呢?
《“學生主體論”質疑》(《上海教育科研》1995年第10期)一文指出:“學生是教學過程中的現實客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居于主體地位”。而《教育獨立論發微》(《上海教育科研》1995年第11期)一文中卻說,“學生是教學過程中的唯一主體,他們始終都處于主體的地位,而其他的一切影響教育的因素都是客體”,“乃至教師素質、教師榜樣、教師作用等等,都屬于客體的范疇”。這兩個截然相反的觀點,我們既不能說他們是錯誤的,可是卻也不能就認為他們是正確的,其中的關鍵就在于他們忽視了事物是發展變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發展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發展是更為深刻的范疇,它是指事物的上升、前進的運動或變化過程。發展反映了事物新陳代謝的規律。發展是客觀的普遍的永恒的。”由此可見,不能脫離現實,孤立的考慮教學過程中究竟誰是主體,誰是客體。
21世紀初,我國的教育教學迎面吹來了一陣清新的改革之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為我國的教育教學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傳統的教育教學觀受到了極大的質疑與挑戰。而在此之前,教學方式單一、學生被動學習、個性創造性受到壓抑等一系列問題長期以來一直困擾著我們。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進行的教育教學改革就是針對傳統教學中出現的這些弊端而展開的,以期通過改革樹立新的教學觀,推進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轉變,重建新的教學管理制度。英語分級教學改革就是其中最讓筆者欣喜的變化。
英語分級教學是大學英語教學課程改革的一項新舉措,旨在改變以往英語教學按班進行、英語水平不同的學生接受同一教學內容的狀況,讓每一位學生立足于適合自己的起點學習英語。每位大學新生甫一入校,就參加一次英語摸底考試,然后以此次考試成績和高考英語成績為依據,將新生分為預備級、一級、二級三個級別,實行英語分級教學。目前筆者所在的學校根據實際情況作出適當改變,只將入學新生分為一般和較高兩個等級來安排英語教學。
分級教學改變了以往英語教學按班進行、英語水平不同的學生接受同一教學內容的狀況,讓每一位學生立足于適合自己的起點學習英語。第一學期結束后,學生將分級進行測試,通過測試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英語水平的變化調整學習級別。這些措施改變了以往國內不少高校實施的英語分級教學模式中“級別終身制”的做法。
過去的時光里,對于英語教育教學的討論,曾經很費唇舌地討論過誰是主體的問題。其中比較集中的意見是: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應是主體。于是很引起一些教學實踐家在教學中的實踐,加強了英語教學活動中的學生活動。有的甚至于由教師幫助學生備課,然后讓學生去講課,以為這就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英語教學。
理論—實踐—理論,這樣做之后,本應回去再理論一番,以求改進,但結果是下文渺茫。理論家們只是提出了個主體概念,甚至對于這一概念的內涵也沒來得及闡明,就收兵掀過去了這一頁,以致問題研究得十分夾生。英語分級教學的方法和面貌一仍其舊。因為讓學生代替老師講課終非其當,就還是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并未退出其主體地位。教學仍然是學生接受老師的培育,老師用自己的努力去塑造著學生。因此,有人認為,英語分級教學還是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活動。筆者以為不然。
什么是主體?《現代漢語詞典》上說:①事物的主要部分;②有意識的人?!掇o?!飞险f:①事物的主要部分;②為屬性所依附的實體。兩組解釋中,我以為分別兩組的后者②是妥當的。“教學”是一種行為,有意識進行教學的人,就是教學行為的屬性所依附的人,就是教學的主體。這樣說,教學的主體自然就是教師,而教師教學的對象才是學生,學生是教師教學的客體——教師教學行為的對象。把學生教育成怎樣的人,是教師的教學努力結果。但學生又是有意識的人,他對于自己的有意識行為又是主體。比如,他在教師教學過程中,就是教師向教學對象要求的行動(學習行為)的主體。教師對于學生的這一主體地位,是必須尊重的。而且,教師的重要職責之一,就是喚醒并且奠定學生對于學習的主體意識。如果沒把學生培養成自己就積極向學的就學人,而只是象個嗷嗷待哺的學習容器——老師教啥我學啥、老師教啥我會啥,老師沒教的我不會就怪不得我了。這樣的學生只是老師教學的附屬品,其實是沒有用處的。
教師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將英語課本的內容同樣的傳授給教室中的每一位學生,即使教師有心因材施教,基于課時有限等原因,也無法給一個班級的學生按照不同水平分別安排教學活動。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必須得成為教學過程的主體。“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边@是中國古代儒家對學習過程的概括。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教學過程本質上是一種認識過程,是學生認識客觀世界的一種特殊形式。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自己積極主動的活動,從不知到知,不斷獲得對英語這門語言的認識,并通過實踐,掌握聽、說、讀、寫等技能,掌握英語能力,從而求得自身的全面發展。分級英語教學將重點培養不同層次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以及綜合利用英語教學資源進行自主學習的能力。針對不同級別的學生,教師將在課堂上選用不同的教材、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進行授課。
加強素質教育的宣傳中提出的 “改變 ‘老師要我學’為‘我要學’”,就是對于學生主體意識的喚醒。但這也決不是向學生告訴一聲“你要學”就可以收到效果的。學生必須真正的憑自己的熱情向學,充分體現自己主體的地位,才是體現了“我要學”的意義。在分級英語教學中,教師必須善于鼓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比如,調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導要學習的學生進入學習境界并取得成功——學習值得學習的東西并且學得成功,才會激勵學生不斷地向學習深入。單純憑興趣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力量還是纖弱的。
分級英語教學,班級按照學生的英語水平來分配,同一個班級里面的學生英語水平相似。這樣子對于教師的要求相對來說又降低了不少。教師在為普通教學班級備課的時候,必須針對不同英語水平的學生,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要照顧到所有層次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而在分級英語教學班級中,老師的主體地位弱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強化。教師不必再為不同英語水平學生的接受能力傷腦筋。這種情況下,學生的主體地位進一步突出。學生必須在課堂上積極主動的思考,跟上教師的教學安排。在課后,學生也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自覺自發的進行一些自學活動。課堂上教師教授的內容,課后必須要復習鞏固;教師即將講解的內容,也必須事先預習。因為一個班級里面都是水平相當的學生,學生必須時刻不放松,才能保證自己跟上班級的進步,不讓自己掉隊。
功利一點來講,學生學習英語的目的就是為了通過國家四六級英語考試。我們有的人向學生灌輸“未來社會競爭激烈,不學好英語,考不過四級就要被淘汰”的恐怖觀念,認為這樣做可以激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果這樣也激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那是嚇出來的積極性,不是真正的積極性。其實應試教育的效果,就是這樣恐嚇出來的,因而呈現出高分低能的偽劣成果。其根源在于教師只把學生當成了自己教學的產品,學生沒有主體觀念和主體意識,其學習成績只是熟練的動作,不一定是真正的知識。學生應該經常有一種主體觀念在頭腦里:我是為了自己學習英語的,我熱愛英語這門語言,我想要了解世界,我必須要學好英語。這樣的主體意識,其實比一般所說的主體意識就又高一籌了。這種認識甚至應該使之溶入學生的潛意識中去,成為自己行為的支配意識。
簡而言之,英語分級教學中學生才是主體,他們必須培養自己的主體意識。唯此,英語分級教學才能爆發出更強的生命力,體現最大的價值和意義。
[1]張天寶.“學生主體論”質疑.上海教育科研,1995(10).
[2]燕國材.教育獨立論發微.上海教育科研,1995(11).
[3]楊耕,譚培文,范燕寧,等.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