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堅
(金華職業技術學院 浙江 金華 321007)
高職思政課教學由于教學方法單一往往是 “老師講,學生聽”,沒有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所以思政教學實效性差。對此,我們要積極借鑒西方的“價值澄清理論”,為我所用。
價值澄清理論來自美國的價值澄清學派。該學派的觀點認為:現代青年人由于受多元文化和價值觀的沖擊,價值觀選取無所適從,從而陷入混亂狀態。它強調不是向學生傳遞某種所謂正確的價值,而是通過利用一些特別的途徑和方法,幫助學生澄清其內心價值觀,突出了價值觀的實踐性以及學生獲取價值觀的主體地位;它不承認具有普遍意義的道德、價值原則,從而陷入了極端個人相對主義,導致思想教育的目的性不夠明確。對此,我們提出價值澄清引導法。這是一種教師對從學生的學習認識和現實生活中調查總結出來的、具有普遍、典型和混亂的價值觀和認識問題,通過教師的主導性教育和學生的主體性學習,運用一些價值澄清策略,使學生提高自我評價、自我指導的能力,澄清自己價值和認識,并使他們把這種能力和認識內化為行為的教育方法。它的特點是:基于大學生具體學習認識和生活現狀的思考,總結出普遍性的問題,用價值澄清理論中的積極合理內容,師生共同開展澄清分析,達到教師的積極引導,大學生自主、自由選擇,自我評價、自我指導和自我教育的基于效果。
價值澄清引導方法在高職思想政治課中的開展,一是在思政理論課課堂教學中,以課堂實踐的教學形式開展。它是一種糅合了語言表述、音像演示、價值澄清法和教師引導教育等多種方法,通過教師設計一些案例、影視、問題、討論辨析等教學要素,在課堂教學中經歷影視播放、學生辯論、教師引導、學生自我價值澄清等階段,使學生通過體驗和思辯,達到自我澄清、自我認識的課堂實踐活動。這種課堂實踐活動,可以更好地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并使學生對某個理論、問題達到更深的認識,特別適合那些社會主義改革過程中出現的正在探索的尚未最終確定的認識與問題,也避免了教師在這些問題上的主觀片面性。二是在第二課堂和與個別學生的思想交流中,以開設公選課、專題講座、網絡交流、個別輔導等形式開展。針對大學生的某些具有一定普遍性的認識不足、某種現象和問題,以及通過班主任、任課教師、心理輔導員確立的某些在某方面需要澄清引導教育的大學生個體,借助社科部教師開設的公選課、專題講座、師生交流的網絡平臺、心理資訊室,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心理等方面的的澄清引導教育。
根據拉思斯等人設計的價值澄清方法的 “三階段七步驟”的評價過程,我們確定價值澄清引導法的基本步驟和策略如下:
第一,提出澄清引導問題。根據學生的現實生活和學習認識,總結出普遍和典型的問題,在思政理論課堂教學中、公選課和專題講座課上提出來,引導學生收集相關資料;
第二,在課堂教學、公選課、網絡交流中,教師把要澄清的問題,及不同時代的人們對這些問題的不同觀念和認識、產生的原因和解決方案等,展示給學生;
第三,組織學生對這些問題、觀念、認識、方案進行共同分析討論、辯論,價值澄清;
第四,引導學生進行正確選擇,鼓勵大學生對自己所選擇的結果進行思考與踐履;
第五,跟蹤學生選擇與實踐,進行深入交流與反饋。幫助學生鞏固選擇或重新選擇;
3.2.1 澄清引導反應
澄清引導反應法即對話策略,是教師針對需要澄清引導的問題,精心設計出若干個澄清引導的小問題,讓學生思考后,進行師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對話探討、澄清觀念的一種策略。教師可用作“澄清引導反應”的問題有:
第一,在這個問題上有幾種選擇?
第二,你為什么選了這種選擇?依據是什么?按所選的觀點進行行動,發展的后果會有哪些利弊?你樂于接受這個后果嗎?
第三,你思考過其他可獲得的選擇會導致什么樣的后果嗎?
第四,你能否向我舉例有關這一觀點的事例?你認為人們會接受你這種觀點嗎?
第五,你會以此觀點去實踐嗎?你的步驟是什么?
第六,在實踐你的觀點時你需要什么幫助?我能幫助你嗎?
3.2.2 討論策略
討論策略,是教師提出需要澄清引導的問題、觀點和認識,讓學生思考后,開展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共同討論的一種策略。討論策略的實施主要包括四個步驟:
步驟1選擇主題。針對教學中和學生生活中出現具有普遍典型的問題和觀點,選取一段文章、圖片、影視片段等,設計討論主題。
步驟2深思熟慮。在教師提出問題后,給全體學生幾分鐘安靜思考,要求學生把思考問題的最初反應和認識寫下來,以幫助學生進一步思考和討論。
步驟3分組交流。把認識、觀點相同或相似的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商討,豐富和完善自己的觀點后,再開展組與組之間的討論交流。
步驟4幫助學生獲取知識。在各組討論的基礎上,教師總結各組觀點,分析其優缺點、可取之處,以及后果,陳述主流觀點,讓學生對這些觀點有一個全面的分析和判斷,對想深入探究的學生推薦相關著作,幫助他們獲取知識、作出選擇、制定踐履計劃。
3.2.3 正、反面澄清引導策略
正面澄清引導策略是一種突出教師的主體引導作用,通過師生共同分析討論,讓學生對各種觀點有個全面、辯證的認識,最終選擇教師主導的價值取向的澄清引導方法;反面澄清引導策略是一種任由學生自主選擇、并認為是喜愛和正確的、卻與社會主導的價值取向有一定差距乃至不一致的價值取向,通過澄清引導、討論,產生錯誤結論,或者學生實踐產生一定負面影響,而使學生主動放棄原來選擇的觀點,最終選取教師主導的價值取向的一種澄清引導方法。它類似于邏輯中的歸謬法,為了反駁學生的某些認識和行為,先假定它為真,讓學生進行討論和有限度的實踐,然后由學生在討論和實踐過程中得出荒謬的結論或難以接受的后果,最后證明學生原先的觀點和行為是錯誤的。這種方法是“以退為進,引入荒謬”的方法。
在實踐中應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澄清引導教育方法,以達到最佳教育效果。同時注意在澄清引導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把注重培養學生的自身澄清能力和主流觀點的引導結合起來,達到既有學生自我澄清、又有教師主導的教育局面,在發揮教師主導作用時,不能以權勢壓人。無論學生的觀點如何幼稚、荒謬、甚至反動,都要注意坦誠交流、平等交流,對學生的認識和人格、所選擇的觀點表示尊重(但不一定認同),促使各項澄清引導活動的順利進行,使澄清引導教育法達到澄清引導的教育效果。
[1]王凡.東西方道德教育灌輸法與價值澄清法之比較.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3:85-88.
[2][美]路易斯·拉思斯.價值與教學[M].譚賢松,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易莉.西方德育“價值澄清法”之借鑒[J].思想教育研究,2004,3.
[4]水淑燕.價值澄清理論對高校德育改革的啟示[J].揚州職業大學學報,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