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薇
(江蘇省無錫市園林古典建筑有限公司,江蘇 無錫214035)
高校校園作為一個重要的教育活動場所,人口密度相對較高。近年來,隨著高校的不斷擴招,如何在高校校園面積一定,人口迅速增加的情況下,解決人地關系的矛盾,建設與人和諧的生態校園已成為各高校正在面對的問題。
所謂生態校園就是利用生態學原理,運用生態系統整體優化的觀點,減小能耗,創造良好的校園環境,實現校園的可持續發展。校園生態規劃主要特點體現在規劃思想上的多角度、多層次的綜合性,宏觀性和開放性。
高校新校區建設過程中要尊重場地原生自然環境,了解規劃區域內自然資源與自然環境的特征和環境容量,充分利用現狀水系 、地形和植物的生物學特性和自然生態過程特征與人類活動的聯系,對原始的自然資源和寶貴的歷史文化要實行保護。
校園整體的優化和總體關系的和諧,不僅要求各子系統相互協調,以求內耗量小,還要求系統功能多樣性以提高其穩定性。校園生物的多樣性不能“貴族化”,盡量采用當地鄉土植被樹種,不僅使得植物品種豐富了,有利于吸引野生鳥類,而且從教育學角度來看,生物多樣性對于校園師生的學習生活也特別重要。
(1)隨著景觀生態觀念的發展,在規劃設計居住區綠地景觀生態系統時,要以植物學、景觀生態學、人居學、規劃學、社會學、美學、建筑學等為基礎,遵循生態原則,重新認識身邊熟悉而又陌生的自然生態景觀造景要素,如立地環境、水系、植物、動物、微生物、氣候天象、時空變換等。要始終以人為本、以生態為本,協調好人與自然的關系。使景觀生態系統與自然界的植物、動物、微生物及環境因子組成有機整體,體現環境多樣性、景觀多樣性。
(2)應從非自然造景要素,如人文環境小品、建筑、燈光、道路等景觀以及人類思維行為等諸方面來規劃使居住區綠地空間不僅有綠化的數量,更要考慮綠地的質量和功能,即創造回歸自然、融于自然的詩意景觀天地。使生態建設不僅僅停留在生存、生理需求的生物層次,而是邁向心理和精神上的愉悅的高尚層次,是對美和情的追求。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環境的社會活力,才能和人與自然相協調的規劃設計理念相對應。
校園規劃過程中一方面注重規劃人與環境、文化與環境、生物與環境、生物與生物、社會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景觀利用的人為結構與自然結構及生態系統與生態系統之間的協調,使得校園形成一個高效的生態系統,包括內部的物質代謝、能量流動和信息傳遞等。
校園景觀是城市景觀的一部分,具有以下幾個特征,包括以引進板塊為主,且鑲嵌體較小,形狀規則,數量多;以線狀廊道為主,帶狀廊道少,多為道路廊道。
斑塊是在外觀上不同于周圍環境的非線性地表區域。大學校園作為一個相對隔離的特殊生態系統,景觀元素較為豐富,一般可分為綠地、鏡湖、建筑物、體育場地和道路廊道。
基質是景觀中面積最大、連接性最好的景觀要素類型。某一斑塊大于其它斑塊,在整個景觀中分布最廣,且連接度遠大于其它斑塊,因此,判定其為基質。
廊道是指不同于兩側基質的狹長地帶,還可分為線狀廊道、帶狀廊道、河谷廊道等,在該校園景觀中,道路為主要廊道。
水系應貫穿因勢造景、順其自然的生態理念,河道兩岸以軟質的駁岸方式為主,配置天然石,放緩堤岸坡度,擴大淺水灘地,為魚類等多種水生生物提供棲息地、繁殖環境。利用自然優勢集中展示植物由水生——濕生——陸地漸變的過程,水中有保留下來的原生蘆葦,富于自然情趣,又有各類挺水、浮水、浮葉,觀花的草本水生為主體集中展示,水邊栽種親水宿根花卉,與岸旁茂密的樹林相映成趣。
水系主要水源來自于城市水系和地表徑流。解決水質問題主要采取在進水口處設置物理濾網和多級生物消污凈水池以保證進入校園的水體達到景觀水質要求。水質凈化機能的發揮主要是通過水體設計的各種生態技術手段,達到有效吸收、沉淀,降解污染物和營養鹽分的目的。
結合校園整體道路規劃,依不同級別,不同路段,就地取材,或石,或木,或用卵石鋪面,既節約資金,又體現出自然本性。道路綠地綠廊源源不斷地吸入二氧化碳、呼出氧氣則可理解為廊道的一種源和匯的功能,但不能把道路綠地和周邊的綠地孤立的分開,因為廊道寬度與物種多樣性保護、能量物質和生物方面的交換中有著諸多的好處。所以利用當地植物群落結構上的層次、鑲嵌、周期性的特點,將道路綠地和周邊綠地有機地融合起來,植物以群體集中的方式進行種植,多種搭配。
大學空間是一種文化空間,它應包含原有校園歷史文化的體現和延續、新文化的創造和原生地域文化的包容。園林景點常常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它們一般既擁有了校園的文化特色,又傳承了校區的歷史。校園中開辟的景點、專類園及紀念林可結合學校的文化歷史和植被特點分布在教學區、生活區,為師生提供一個學習交往、娛樂休閑和傾聽靜思的多元化場所,促進人與生物、人與人的交流和信息的傳遞。
植物材料既是生態造景的素材,也是觀賞的要素;位于分解者之上的植物能將太陽光、水轉化為有機物并產生氧氣,所以應正確選擇樹種特別是多用鄉土樹種,因為鄉土樹種是自然生態歷史演變的結果。科學地配植各種植物有利于發揮植物的特性,構成生態美景。理
想的植物配置應該是:
4.4.1 喬灌花草合理結合
將植物配置成高、中、低各層次,既豐富植物品種,又能使三維綠量達到最大化,使放出的氧氣和制造的有機物更多,有益于人類的健康。總體上要體現植物配置的層次性、
多樣性及植物配植的功能性。對于一個植物群落我們不僅要注意它的物種組成,還要注意物種在空間上的排布方式,也就是空間結構!植物群落的垂直結構指的是植物在垂直高度上的分化情況,它取決于植物的高低大小,主要受光照強度的遞減所決定。上層的植物喜光,中層的植物半喜光或稍耐陰,下層的植物就比較耐陰。這些都為我們的植物配置工作提供了依據,應當遵循這些規律,喬灌草的搭配,就是注意群落的垂直結構。植物群落的水平結構指的是植物在水平方向的分布情況,從河流兩岸的自然植物分布情況看,在水中生長的是水生植物,在靠近水邊的地方生長的是比較耐水濕的植物,在離岸邊稍遠的地方生長著稍耐水濕的植物,在遠離水的地方生長著喜旱生植物。因此,人工植物群落的布局和栽植要遵循群落演替規律。
4.4.2 植物配置
配植大喬木時,選擇樹種要有鄉土性、針對性;種植樹種應考慮植物生態群落景觀的穩定性、長遠性、美觀性。樹種選擇在生態原則的基礎上,力求變化,創造優美的林冠線和林緣線;配植大喬木時,要有足夠的株行距,為求得相對穩定的植物生態群落結構打下基礎,這也是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大學校園生態規劃是一個長期的、系統的工程,需要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觀念,齊心協力相互配合,共同營造。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全社會義不容辭的職責,只有營造生態校園,高校才能為現代化的生態城市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并促進自身發展。
[1]潘海澤,李 玲,牟瑞芳.高校校園景觀生態的空間格局分析[J].云南地理環境研究,2006,18(1):14~16.
[2]王 梅.基于生態規劃理念的大學校園規劃[J].山西建筑,2006,32(2):16~17.
[3]陳岳堂,高志強.論高校生態校園規劃[J].高等農業教育,2004,8(8):42~43.
[4]張 際,李建龍,蔣 平,等.校園綠地系統景觀生態異質性分析與質量評價[J].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2005,15(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