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根
(江西省井岡山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小溪洞林場,江西 井岡山343605)
種植藥材是投資少、見效快的致富項目,自2004年以來,尤其是2005年,90%的藥材品種如:麥冬、川芎、澤瀉、白術、生地、遠志、紅花、知母、當歸、菊花、連翹、云木香、節菖蒲、北五味子、八角茴香、豬苓、桑螵蛸、蟬蛻等的價格都陸續開始上漲。藥材的漲價對農民產生了極大的誘惑力,激發了農民種藥材的積極性,但應注意發展藥材種植首先要弄清楚幾個問題。
近幾年來,黨和政府為了發展農業、加速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出臺了一系列扶植“三農”政策,如免除農業稅,糧、棉直補等,在某種程度上提高了種糧、種棉的經濟效益,如玉米2006年漲到了1.4元/kg;小麥漲到了1.6元/kg;籽棉漲到了6元/kg;蔬菜價也漲了不少等等。藥材同樣是一種農業產品,在糧、棉、蔬菜以及化肥、農藥、柴油等農業生產資料漲價的前提下,藥材價格有些偏低,顯得有些不合理。藥材漲價是一種向合理價位靠攏現象,但這種漲價現象與藥材需求無關,也就是說藥材漲價并不意味著藥材市場供求矛盾發生了變化,也不意味著藥材需求增加了,這種漲價一旦漲到合理價位,就會停下來,在需求不增反降的大趨勢之下,農民被藥材向合理價位靠攏的合理現象所迷惑,盲目地發展藥材種植,就會重蹈藥材產大于銷的覆轍,甚至陷入藥材爛市的泥潭。
近幾年藥材漲價與藥市、藥商人為炒作和囤積有很大關系,如麥冬、生地、川芎等品種在藥材產新期間,藥商深入產區搶購囤積,然后拉升價格,以求謀取暴利。但這些藥材在需求不旺的情況下,并沒有進入藥廠被消化,仍滯留在市場藥商的倉庫里。所謂的走動,只不過是甲商倒給乙商的一種藥材換倉現象,最終這些藥材仍滯留在市場,如果農民在這種形勢下繼續擴種這些人為炒作品種,勢必造成市場更大的積壓,形成新的更大的銷售壓力,最終的結局就是藥材降價或爛在農民手里,如麥冬、生地、川芎等品種的結局就是這樣。
以市場信息為導向,因為藥材是防病治病的特殊商品,只能作藥用,這就預示著中藥材需求有一定的量,所以藥材市場供求很不穩定,產銷變化頻繁且劇烈。農民種藥材之前,首先應作好市場調查或向專業的中藥材信息部門反復認真咨詢。掌握每一種藥材(起碼想發展種植的藥材品種)的功能主治及新開發情況、年需求量及出口情況、上年生產情況及庫存量、生長周期及自然環境要求、農民的種植情況,以及種植效益分析等內容。然后進行綜合分析比較,篩選出幾個可以發展的品種,進行再調查,再分析,最后結合當地的自然條件、水肥、土壤狀況,確定適合本地區發展種植的品種。
藥材和其他作物在生物學特性方面有共同與不同之處,發展藥材種植更要注重研究藥材每一個品種不同的生物學特性。因為藥材和其他作物不同,其他農作物需要是營養成分而藥材需要的是藥效成分,藥效成分是在特定的自然環境中形成的。
如人參需要東北地區包括長白山、大小興安嶺冷涼、濕潤的自然環境以及疏松、肥沃、土層深厚的森林腐植質土壤,才能形成人參的人參總皂苷成分。草果、砂仁、益智仁、黑白胡椒、草蔻等亞熱帶品種是在廣東、廣西、海南、云南等亞熱帶地區才能生長并形成其藥效成分。山藥需要1m多深的疏松的土壤環境,才能保證其根莖的澎大發育等。因此發展藥材種植對種植的品種要掌握它對自然環境的要求。同時要對本地的自然環境,包括海拔、氣溫年降水量、土壤、土質、土層及水肥條件作好調查。與藥材的生物學特性對照,是否符合藥材的生長習性,千萬不要盲目種植,否則很難生產出標準化的藥材。
為了化解風險,提高效益,發展藥材種植盡量選擇能與糧、與果、與林間作套作或接茬連作的藥材品種,如:小麥間作栝樓、林下間作旱半夏、天南星、五味子、栝樓、小麥接茬連作荊芥;紅花接茬連作荊芥、玉米等,這樣可以保證糧、果、林、藥多豐收。提高經濟效益,化解藥材種植風險。
根據中藥食同源理論,在中藥材中有許多既可藥用又可食用的品種,如山楂(紅果)、山藥、薏苡仁、枸杞子、五味子、栝樓等品種,這些品種既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又是保健功能食品,如山藥,除作毛條、光條供藥用和出口外,近年已成為城市居民中首選的保健食品,而且食用量遠遠超過藥用量,每年都有大量的鮮山藥以保健品進入城市蔬菜超市。2005~2006年鮮品收購價均在2.5~3元/kg,效益均在7.5~12.0萬元/km2。發展這些藥食兼用品種既可以提高經濟效益又可以化解種藥風險。
許多地方的農民發展藥材種植,也曾做市場調查,但是他們只選擇漲價或高價的品種,或是大家種什么我就跟著種什么,這種做法是錯誤的。因為這些高價品種之所以價高,很可能是被炒起來的并不是需求拉動的,大量貨源還滯留在市場,如果盲目發展這些品種就會形成新的產大于銷和降價,藥材產新之后,就會出現賣藥難的問題。農民不但得不到預期的經濟效益,還會爛在手中,受到巨大的經濟損失;大家都來追逐高價品種就會形成千軍萬馬走獨木橋現象,等收獲產新之后,必將發生量大、貨豐、降價爛市問題,賣藥難也就在所難免了。
多數藥農種漲不種跌,但藥材價格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漲價時大家都去種植,到收獲時往往高價變低價,形成上年盈下年虧的現象。而跌價藥材沒人種,其價必然上升。
目前藥材種苗市場很不規范,尚無法可依。許多藥材種苗商,往往以偽劣種子、非地道種子和陳年變質種子蒙騙農民。也有的種苗商為了推銷種子,故意夸大產量,夸大效益,誘惑農民買他的種苗,等農民種下之后卻是似藥非藥或是缺苗斷壟,不全苗,甚至到產新上市之后達不到預期的經濟效益。
有不少農民聽說種某些藥材發大財,如西紅花、冬蟲夏草、菌靈芝、豬苓、天麻、三七、人參、北五味、遼細辛、肉蓯蓉等品種,其實這些藥材的確緊缺,它之所以緊缺是因為這些藥材的生產需要一個特殊的地理環境和自然環境,冬蟲夏草需要生長在海拔3 000~4 000m的青藏高原有蝙蝠蛾生長的地方才能生長;肉蓯蓉需要在西北沙漠地帶而且寄生在沙生植物紅柳或梭梭木的根上才能生長。這些品種雖然市場緊缺,但至今科研部門尚未試種成功。不要盲目聽信不法種籽商的虛假廣告,盲目引種這些品種以免蒙受巨大的經濟損失。
這幾年藥材農殘和重金屬超標始終是制約中藥材出口的瓶頸,因為這些物質對人體有害,所以在藥材種植管理過程中,慎重選擇使用低殘農藥,切忌使用高殘農藥除蟲除草,更不要為了追求高產,隨意使用生長激素,這種物質雖使藥材高產,但破壞了藥材的藥效成分,使藥材失去了防病治病的作用。
許多藥農致富心切,往往將價格高的藥材作為選擇項目。但這些藥材都有其獨特的生長環境,環境不適應的地方是很難生長出來的,并且這些藥材種植技術要求較嚴,一般人種植成功的概率很小。如初次種植藥材,更應選擇那些適合本地種植、生命力強,又較容易種植和管理的品種,這類藥材雖然價格較低,但成功率較高,種植面積應量力而行。
因各地自然環境不同,生產出的藥材品質也有差異。一般來說,本地特優產品最容易受藥廠、藥商的青睞。所以應該首先明確哪些藥材是本地的特優品種,然后選擇種植,這樣就不用愁銷路,還可賣個好價格。
藥農一般在藥材收獲后就會急于尋找銷路,擔心產品賣不出去。其實,藥材和其他商品一樣,在剛收獲時產品大量上市,會導致價格下滑,這時出售肯定沒有好價錢。如在藥材收獲后進行初加工,并好好貯存,價格上漲后再適時銷售,這樣能獲得更高的利潤。
[1]樸香珠.淺談中藥材入庫前的驗收 [J].吉林中醫藥,2005(3):17~18.
[2]王芝民,顏治國.中藥材的科學貯藏 [J].農業知識,2006(11):61~62.
[3]欣 欣.中藥材出口動態 [J].中藥研究與信息,2004(5):161~162.
[4]祖炬雄,楊 芳.試論中藥材的傳統采制與生產現代化[J].現代中醫藥,2005(2):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