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波
(貴州省水城縣林業局天保辦,貴州 水城563000)
天然林資源是我國森林資源的主體,也是我國森林經營的主要對象。天然林資源的發展關系著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簡稱“天保工程”)是一個立足于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國家工程。它既是構筑國土生態屏障的重大措施,也是為中華民族的后代留下寶貴的生態資源的重大舉措。
天然林資源是國家的重要生態、經濟資源,對于蓄水保土、調節氣候、改善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提供林產品具有重要作用。我國真正意義上的天然林已經為數不多。現有天然林主要位于大江大河源頭和生態脆弱地區。這些森林保護著三江、松嫩平原、八百里秦川、河西走廊、四川盆地的萬畝良田,防護著呼倫貝爾、天山南北、川西草原的遼闊草原,維系著長江三峽、黃河小浪底等眾多大型水利工程的安全,具有極其重要不可替代的生態作用。這些森林破壞容易恢復難,一旦遭到毀滅,涵養水源、保持水土、調節氣候等重要功能減弱或者消失,必將造成一系列生態災難,對人民的生產、生活和國民經濟建設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
目前我國的天然林面積約8 727萬m2,約占森林總面積的65%,大體上分為以下3種情況。
(1)處于基本保護狀態的天然林,主要包括552個森林類型的自然保護區、874個森林公園、尚未開發的西藏林區等,面積為2 000萬m2左右,約占天然林總面積的23%。
(2)零星散布于全國各地的天然林,面積為1 769萬m2左右,約占天然林總面積的20%。
(3)亟待保護且集中連片分布于長江、黃河、松花江等大江大河源頭、大型水利工程周圍和重要山脈核心地帶等重要地區的天然林,面積為4 958萬m2左右,約占天然林總面積的57%,主要包括西南、西北和東北內蒙古國有林區的135個森工企業局和長江、黃河中上游天然林集中分布的重點地區。
但長期以來,由于過度采伐以及毀林開墾、亂砍濫伐、非法侵占等多種破壞森林的行為頻繁發生,致使森林植被遭到嚴重破壞,特別是天然林資源呈逐年下降的勢頭,造成雪線上升,林緣回退,資源分布范圍逐步縮小,水土流失加重,土地荒漠化加劇,水資源短缺,生物棲息環境惡化,全國性自然災害頻繁,給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造成重大損失。1998年長江、松花江及嫩江流域發生的特大水災,直接經濟損失2 000多億元,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中上游地區森林植被遭到嚴重破壞,森林生態功能大大削弱。
森林自我調節能力和建設、改善生態環境、防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低下。在天然林中,原始天然林越采越少,次生林比重增加,且質量越來越低,森林的防護效能削弱,已不能適應改善生態環境的需求。近年來的水土流失加劇、長江和松花江洪水泛濫、沙塵暴肆虐都與天然林的破壞密切相關。
隨著天然林保護工程的實施,全省范圍內停止了天然林的商品性采伐,這給后續產業發展帶來了許多問題和困難,包括負債經營;投融資渠道窄;國家林業重點工程項目經營機制比較單一,林農無法擁有國家投入林業資金的使用權;森林資源資產化管理制度尚未建立,各級金融機構對利用森林資源進行抵押、擔保貸款持十分謹慎的態度;市場體系不完善,主要表現在:缺乏規范有序的資源轉讓市場,缺乏多門類公平競爭的木材和林產品專業市場;缺少流動有序的人才和科技市場。
由于我國許多天然林禁伐區多處偏僻山區,經濟落后、人民生活貧困,實施天然林禁伐后,這些地區人民的生活更加困難。這說明了在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過程中尚存一些問題需要有效地加以解決,這些問題涉及國家、集體、個人等多方面因素,但其中關鍵的一個問題是尚未建立一套天然林公共服務功能的評價指標體系以及建立切實有效的天然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建立天然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是實現天然林有效保護的前提和根本保證,是實現天然林資源永續利用的關鍵。
由于受采伐政策的限制,一些人工林林木分化非常嚴重,自然整枝不良,林木生長嚴重受阻,林分生產力明顯下降。陜南地區于20世紀60、70年代飛播的人工針葉純林,多數密度大,未適時撫育間伐,樹勢衰弱,火險等級升高,有發生森林病蟲害及火災的潛在危脅。采種基地和母樹林建設也因沒有撫育間伐指標,導致林分密度過大,林內光照不足,側枝自然死亡嚴重,影響樹木結實。
隨著新技術在林業調查上的不斷應用,應盡快構建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遙感技術和網絡技術平臺,利用現代信息手段來管理森林資源。通過精確的衛星定位系統給每個林班樁實行衛星定位然后利用GPS或全站儀對林班界進行精確測量,用計算機操作使調查和制圖一體化,排除用手工轉繪引起的圖面誤差。林班樁、小班樁統一制作應全部為鋼筋水泥樁,建立固定林班、小班永續利用。為避免毀壞林木,改掉以往用砍刀砍出班界線的方法,用醒目紅鉛油涂抹法進行區劃,小班界線一律用紅鉛油涂抹做標記,按照森林的用途和生產經營目的劃定公益林(重點生態公益林、一般生態公益林)和商品林,分類管理,建立新的林業經營體制和發展模式,將社會、生態、經濟效益有效地統一起來,使公益林和商品林建設協調同步,持續發展。
以天保工程建設為契機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在天保工程區第一產業的基礎上,加快推進林區農業產業化發展進程,以實現林區一、二、三產業良性互動發展和優化升級。在實踐中,應依托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經濟產業,培養新的林區經濟增長點。在堅持生態優先的前提下,找準產業結構調整的突破口,大力發展生態型經濟林,拓寬林農及企業職工增收的新路子。創新機制,大膽探索開展多種經營,培育一批致力于森林資源可持續發展的龍頭企業、協會和個體戶,進一步拓寬發展林業的途徑,增強林業發展的后勁,為森林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奠定基礎。
為加快天保工程建設,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國家應加快天保林區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應該完善社會保險法制體系,增強對保險市場的宏觀調控。要擴大林區社會保險的覆蓋面,使實施范圍擴大到林區全體成員,即從原有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全民所有制企業的工作人員,擴大到所有企、事業單位和林區個體勞動者。對林區暫時失去收入來源的勞動者,國家也應給予一定的社會補助。開拓社保基金的籌措渠道,強化社會保險費的收繳,清理追繳企業拖欠的社會保險費,加強對收繳社保基金的管理,增強社保基金的支付能力。林區應建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制,采用基本養老保險、企業養老保險和個人儲蓄養老保險等相結合的辦法建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此外還應建立起林區再就業服務中心,通過培訓以及提供各方面的就業渠道,促進林區富余人員再就業。
認真開展年度天保工程市縣級自查、省級復查、國家級核查工作,嚴格執行天然林保護工程“四到省”考核制度,開展了天保工程資金的定期審計和不定期稽查工作。組織開展全省234個國有林場天保工程實施情況檢查工作,確保工程的順利實施。
天保工程檔案管理是工程建設的重要內容,是法律法規所賦予的重要職責。“數字林業”就是通過對各種林業信息進行數字化、網絡化管理,實現林業管理工作的科學化、精確化。天保工程管理信息系統建設是“數字林業”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目標就是通過現代化的管理手段,提高工程管理的效率,從而提高工程建設的效益。為此,各級應加強工程管理人員及檔案管理人員的培訓,提高人員素質和工作水平。重視天保工程管理信息系統建設,盡快實現數字林業,以適應形勢需要。
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是黨中央、國務院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林業局實現由木材生產為主向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歷史性轉變的重大舉措。確保天然林資源保護二期工程的順利實施,建議國家加大資金的投入,將保護天然林資源作為一項長期穩定的政策,納入國家和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要不斷提升總體工作水平,完善森林管護工作方式、方法,幫助森工林區和企業進一步走入良性發展的軌道,強健林區生存和發展能力,切實保護好有限的天然林資源,加快林業發展,構建和諧林區。
[1]郝淑清.淺談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應做好的工作[J].經濟技術協作信息,2007(15):61~62
[2]郭彥青,葉渭賢,吳煥忠,等.廣東省天然林資源現狀及其保護對策[J].廣東林業科技,2007(4):33~34.
[3]王振華,陳建軍.保護天然林資源必須抓好幾項工作[J].中國林業,2008(13):61~63.
[4]巍智海.小隴山林業局天然林保護工程社會經濟效益分析.西北林學院學報,2004,19(1):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