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星,林 箐
(北京林業大學,北京100083)
圣·索菲亞教堂位于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道里區透籠街95號,是哈爾濱的標志性建筑,是遠東地區最大的東正教堂,通高53.35m,占地面積721m2,是拜占庭式建筑的典型代表。該教堂是由俄國建筑師克亞西科夫主持設計,平面設計為東西向拉丁十字,墻體全部采用清水紅磚,上冠為巨大飽滿的洋蔥頭穹頂,統率著四翼大小不同的帳篷頂,形成主從式的布局[1]。
公元1903年,沙俄東西伯利亞第4步兵師侵入了哈爾濱,于1907年破土動工建造圣·索菲亞教堂。4年以后,人們又在木墻外部砌一層磚墻,從而形成磚木結構式教堂。1923年9月27日,圣索非亞教堂舉行了第2次重建奠基典禮,重建后可容納2 000人。
哈爾濱解放后,蘇聯政府將教堂產權移交給哈爾濱市政府。1960年教堂關閉后,曾作為哈一百的倉庫、話劇院的練功房等。文革期間,教堂遭到嚴重破壞。1986年,教堂被哈爾濱市政府列為市級一類保護建筑,1996年11月,經國務院批準,列為第4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6月2日,哈爾濱市政府對教堂進行保護性修復,并對周邊環境進行綜合整治,歷時80余天,后命名為哈爾濱市建筑藝術館[2]。
文化遺產保護起源于文藝復興時期的古物收藏,但真正成氣候的保護是從19世紀的法國開始的。法國派、英國派和意大利派的相繼出現,標志著文物建筑保護作為一門學科已具雛形,現代文化遺產保護就此興起[3]。
2000年,市政府組織了哈爾濱市建筑藝術廣場擴建、中心休閑廣場建設及城市建設規劃展示館建設工程。擴建后的建筑藝術廣場面積由6 000m2增至10 000m2,中心廣場面積36 154m2[2]。
美國1995年由內政部長簽發了一個《處理歷史資產的標準》的文件,規定了保存文物古跡(歷史資產)的4種方法。
(1)保存。著重在防護、修補現存的古代材料和有價值的遺存,使之安全穩定,一般是在古跡外面加防護材料和加固構件。
(2)更新。為了繼續使用或改變原有功能,在保持古跡歷史特征的前提下,公認需要的增添和改動。
(3)修復。是為了真實地展示某一特定時期古跡的原狀而采取的方法。這是世界各國都承認的保護措施。在美國,強調更多的是“減法”,即去掉后代加上去的部分。
(4)重建。對已消失的建筑和建筑中無存的部分進行“再創作”。從保護文物的原則來說,已消失的就不應復制,復制品不屬于文物。但他們的理念是,只想告訴人們當地17~18世紀的歷史,而不管這些歷史的載體是當時遺存的還是現在仿造的[4]。
在中國,梁思成是文物建筑保護的先驅,綜觀他的言論與行動,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他對中國文物建筑保護的一系列主張與理論。梁思成提出不僅要保護單棟的文物建筑,而且也要保護它們的環境。對那些有重大價值的建筑群體甚至一座古城,也要作整體性的保護。在整修古建筑時,一般應該“整舊如舊”,在整修工作中應該采用新技術、新材料,但必須保持古建筑的原來外貌。梁思成提出,保護文物都是為了古為今用,但用之之道,多有不同。
中西方在文物建筑修復時的觀點在某些方面是有差異的,如《威尼斯憲章》中認為,文物建筑修復工作中應遵循“可識別性原則”,但梁思成卻主張修補部分最好要與原貌相協調,他認為在修葺過程中,運用新材料而給參觀者得到與原材料極不同的印象這種做法是應該極力避免的。這可能是梁思成根據中國傳統審美觀念而提出的主張。
就現在的圣·索菲亞教堂來看,其外立面的修復還是迎合了中國人的審美標準,與原貌相協調,讓游人來到這里感受到教堂近乎完美的震撼,可是這樣完整而美麗的外立面是否過于完美了呢?雖然紅磚被人為做舊,但是教堂在這一百多年里飽受風霜的感覺蕩然無存。相反,進入教堂后,我們發現教堂墻壁上的壁畫已然斑駁不堪,雖然很多顏色都已經消失,但是依然能夠讓人感覺到昔日教堂的莊嚴與神秘。而墻壁上懸掛的哈爾濱的老照片,則把人帶回了那個繁華一時的哈爾濱,游客置身其中,似乎是在時間的長河中漫步,在古老而神秘的教堂中,感受著這座城市的往昔與今朝,感受著這座城市的異國風情。
長久以來,學者們研究最多的是中國古建的保護與修復,而對于這種在中國的歐式建筑的保護與修復的研究工作則很少,因此缺乏一個完整而系統的體系。
教堂周圍飼養和平鴿,是為了渲染氣氛,也是為了招攬游客,但是和平鴿落在教堂的屋檐上棲息會對建筑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于是又要人為地在建筑的屋檐上做一些防護措施,這樣刻意的安排就對建筑的保護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煩。另外,進入建筑內部,游人過多,對地板和墻壁的磨損甚至惡意的刻畫,都是商業利益帶來的對建筑本身的破壞,所以說如何把握商業利益與文物建筑的保護與開發之間的關系,不僅僅涉及到對建筑保護的技術問題,更涉及到政府的監管政策以及人們的素質問題。
梁思成提出不僅要保護單棟的文物建筑.而且也要保護它們的環境。對那些有重大價值的建筑群體甚至一座古城,也要作整體性的保護。人們漸漸認識到了環境對于一座建筑的重要性,但是人的認識是需要一定過程的,在這個認識過程中,人們就已經在不經意間對建筑周圍的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教堂后面的高層建筑與教堂的氛圍顯得格格不入,碩大的廣告牌突兀地架在空中,讓本應屬于教堂的那份寧靜蕩然無存,商業氛圍凸顯無疑,這樣巨大的矛盾沖突是對教堂神圣寧靜氛圍的一種侵犯。
任何可以稱之為物質文化遺產的東西,對人類都有著超乎尋常的意義,它的價值不僅僅體現在商業價值上面,商業價值只是其眾多價值中的一小部分,這些遺產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它們見證了人類歷史的發展,是前人留給我們的巨大財富,我們在保護這些文化遺產的同時可以適當加以開發利用,賦予其新的活力,但是一定要協調好保護與利用之間的關系,不能讓跨越幾個世紀的美麗葬送在一時的利益之下。
[1]常懷生,李健紅.圣·索菲亞教堂——哈爾濱建筑藝術館[J].建筑學報,1998,45(3):37~39.
[2]趙曉龍,邵 龍,劉伊丹,等.用建筑解讀歷史——哈爾濱索菲亞教堂的歷史、保護和開發[J].建筑藝術及設計,2005,12(9):17~18.
[3]李 偉,楊豪中.論景觀設計學與文化遺產保護[J].文博,2005,22(4):61~66.
[4]谷俊青.國外歷史風貌建筑的保護及啟示[J].中國房地產,2010,32(9):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