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軍
(青海省格爾木市園林管理處,青海 格爾木816000)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化建設進程逐步加快,尤其在進入21世紀之后,城市面貌明顯改變,城市的生態環境質量也不斷改善,城市園林綠化事業快速發展。但是在城市園林綠化建設中還存在園林設計良莠不齊,管理粗放;管理難度大,綠化維護成本高;園林綠化建設城鄉脫節;注重園林建設,輕視養護管理等問題。這些問題如果不及時解決,最終將影響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城市園林綠化是指在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創造融合自然的生態游憩空間和穩定的綠地基礎上,運用生態學原理和技術,借鑒地帶性植物群落的種類組成、結構特點和演替規律,以植物群落為綠化基本單元,科學而藝術地再現地帶性群落特征的城市綠地。從城市綠地系統角度,綠地的布局、規模等方面,考慮功能區、人口密度、綠地服務半徑、生態環境狀況和防災等需求進行布局,因害設綠,按需建綠和擴綠,并從市民生存空間和自然過程的整體性和連續性出發,重視綠地的鑲嵌性和廊道的貫通性,將人工要素和自然要素整合成綠色生態網絡;從綠地群落角度,應順應自然規律,利用生物修復技術,構建層次多、結構復雜和功能多樣的植物群落,提高自我維持、更新和發展能力,增強綠地的穩定性和抗逆性,實現人工的低度管理和景觀資源的可持續維持及發展。
城市綠化的含義與內容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變化,其類型也不斷豐富,其所含的范圍也越來越廣泛,由最早的宮苑、庭園,發展為城市公園、綠地;由一個個公園構成了由各種園林綠地組成的園林綠地系統;由各種類型綠地組成的城市園林綠地系統延伸到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等,從而形成了風景園林。園林綠化的目的,是要建設自然和人類和諧的園林城市。而園林城市是在中國傳統園林和現代園林的基礎上,緊密結合城市發展,適應城市需要,順應當代人的需求,以整個城市轄區為載體,以實現整個城市轄區的園林化和建設國家園林城市為目的的一種新型園林。它追求的是“空氣清新,環境優美,生態良好,人居和諧”,其突出特點是城中有鄉,郊區有鎮,城鎮有森林,林中有城鎮。
園林綠化可以提高城市景色美感和質量,改善城市環境,創造舒適的小氣候。城市園林綠化一般以喬灌草相結合,配置這些花、草、樹木不但具有顯著的生態作用,而且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布局合理、設計美觀的城市綠地不僅可改善城市環境,而且可美化城市,使人賞心悅目。一年四季五顏六色的花卉,千姿百態的造型,可增添城市的嫵媚和活力。通過植樹種草可以掩飾裸露的地面,與亭臺樓閣、山石水體、樹木花卉相映襯,顯示出都市的田園風貌,襯托出現代都市的絢麗空間、多姿色彩和烘云托月的美學效果,給人們以靜謐之感,令人心胸開闊、心曠神怡。
伴隨工業化、城市化快速的發展,會帶來諸如大氣、水和土壤的污染,生態失去平衡,珍稀動植物滅絕,森林消失,水土流失,沙漠化和溫室效應等負面影響,使人類生活品質下降,進而影響人類健康。這些促使人類覺悟到保護環境就是保護人類,我們必須樹立科學發展觀,從單純工業化道路向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道路轉變。城市綠化美化,建設園林城市可使人類與自然協調發展,和諧相處。
信息傳播和網絡化的發展,使文化國際化傾向加劇。文化是衡量經濟和技術進步的重要尺度,只有文化的發展,才能進一步帶動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文明和進步。在科技和經濟國際化的時代,更加要求文化的民族化、地方化和多樣化,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園林由于更貼近人的生活,承載著大量歷史文化的積淀,反映當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觀,建造園林所用材料,如植物、山石等更具有地方特色,因而更有利于產生具有民族化、地方化的效果。中國園林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和特點,在發展過程中又產生了許多不同的地方流派和民族風格,對東亞國家和歐洲的園林曾產生過巨大的影響,這些傳統特色值得很好地繼承和發揚。
城市化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結果,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又會促進經濟的發展。據聯合國統計,目前全世界居住在城鎮的人口占全球人口的48.1%,我國1998年城鎮人口約占30%,據預測,到2030年我國城鎮人口可達60%。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將會使小城市增多,大城市擴大。城市是人口大量聚居的地方,城市生態環境的好壞,對市民的身心健康影響至深。因此,園林綠化,建設生態園林城市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園林植物的選擇是城市綠化工作的核心內容,大多數的植物在生長期呈現綠色,但隨著園林事業的迅速發展,大量的彩葉植物被培育出來,彩葉植物因在生長季節內呈現出鮮艷得色彩而備受人們的歡迎,在現代城市園林綠化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近年來,彩葉植物因具有色彩鮮艷、成景快、栽培容易、觀賞期長等特點,在現代城市園林綠化中被大量應用,同時彩色葉植物的運用能夠增加園林的美學內涵,加強園林藝術氛圍,給人以精神上的愉悅。彩色葉植物在植物造景方面正發揮著越來重要的功能。
城市郊區大范圍的農田林網、護路、護渠等防護林帶,是城市綠地系統的有機整體。在城市園林綠化規劃和設計過程中應盡可能將原有防護林網保留并納入城市綠地系統之中。對沿河防護林帶,應和水利部門協調,盡可能保護原有河谷綠地走廊,將防洪堤向兩側退后設立。在正常年份河谷走廊成為市民休閑及生物保護的綠地,而在百年或數百年一遇洪水時,作為淹沒區;對沿路林帶,為解決交通問題,如果沿用原道路的中心線向兩側拓寬道路,則原有沿路林帶必遭砍伐,相反,如果以其中一側林帶為路中隔離帶,則可以保全林帶,使之成為城市綠地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改造原有防護林帶的結構,通過逐步豐富原有林帶的單一樹種結構,使防護林帶單一的功能向綜合的多功能城市綠地轉化。
生態園林應尊重當地原有的地形、地貌、水體和生態群落,盡量采用和保留原有的動植物和微生物,引入植物要與當地特定的生態條件和景觀環境相適應。植物除了有其固有的生態習性,還有其明顯的自然地理條件特征。每個區域的地帶性植物都有各自的生長氣候和地理條件,而改變植物的生長環境必然要付出沉重的代價。在園林綠化設計中,要以鄉土樹種為主,就近選用植物材料,堅持“適地適樹”的原則,這樣,不僅可節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而且可以造就成一個獨具特色并充滿生機的優美環境,并能與周邊氛圍協調、融合。
城市園林綠化建設主要是為了改善生態環境,因此不應僅僅追求美觀,應重點考慮如何讓其發揮最佳生態功能。所以應根據地理位置、氣候類型盡可能地以抗病蟲害能力強、適應性強的鄉土樹種為主,輔以能適應當地氣候條件的外來樹種。在樹種選擇上以“綠期長”、“遮蔭空間大”為選擇植物的首要條件,其次還應考慮樹木的形狀姿態,花期、花形、花味,葉形、葉色和果形、果色、果期等生物生態學特性。在房前屋后,要多栽落葉型樹木。因為在夏季,樹蔭能夠遮擋陽光,使室內涼爽,從而減少空調的使用頻率。而在冬季,樹葉落后,陽光能夠照進室內,為室內增加溫度,減少對能源的消耗。這一觀點符合當前節能降耗的方針。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現代城市園林綠化的內涵已有了質的嬗變,不僅僅是城市的點綴和人們茶余飯后的消遣,而且被歷史性地賦予了保護環境、改善環境的功能。在城市規劃工作中不應再象過去那樣,被動的“見縫插綠”補窟窿和為應付規劃用地指標將完全不能綠化的“廢地”充實到綠地隊伍中,而應主動將城市園林綠化建設規劃與整個城市發展建設規劃協調起來,規劃時既要注重城市中心地帶,也要擴展市郊外圍,體現綠色環境的整體性和可持續性;要根據經濟發展和人民文化生活發展需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地逐步實施,穩步推進;要貫徹“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指導思想,以普遍綠化為基礎,以突出特色為風格,努力擴大綠地面積;同時,注重融入中國傳統文化,提高園林綠化品位和內涵。
園林綠化是一門科學,應以科學嚴謹的工作態度和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從事城市園林綠化研究和建設。在工作中,一要遵守生態學原理,充分考慮植物的生物學特性,在園林綠化時注意公共性、無界性:、協調性和多層次性,以期建成相對穩定的,生態效能最優的植物群落;二要最大限度的發揮綠色植物的色、姿、形、味功能來改善和美化城市的生態環境,努力實現人、城市與自然和諧共存,從而推動城市園林綠化的可持續發展。尊重科學,嚴格按照科學規劃逐步實施,力避行政干預和好大喜功的形式主義,避免因人為干擾而走彎路。
改善城市生態環境,保障城市可持續發展是城市園林綠化可持續發展的根本目的和最終目標。城市園林綠化建設應突破傳統意義的植樹造林、建園增綠,應賦予它以人為本,美化人居環境和市容;建設園林城市,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拓展園林綠化內涵,與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設緊密結合;發展城郊園林,引導農民調整產業結構;統籌安排,園林綠地與防災避災等社會公益事業緊密結合;落實科學發展觀,促使園林綠化與城市可持續發展有機結合等新的內涵。未來的城市,應該是高度園林化和生態化的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實現城市園林化、森林化已成為世界各國城市發展的必然趨勢。
[1]程緒珂,程世撫.程緒珂文集:生態園林是城市園林綠化發展的方向[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7.
[2]俞孔堅,吉慶萍.國際“城市美化運動”之于中國的教訓(下)[J].中國園林.2000,16(2):32~35.
[3]吳曉暉.城市綠地景觀生態建設[J].城市,2005(3):17~18.
[4]陳信群.淺談居住區環境設計[J].福建建設科技,2005(2):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