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松
(貴州省金沙縣林業局,貴州金沙551800)
天然林指天然起源的森林,它包括原始林和天然次生林,是在原生裸地上,經過一系列的原生演替或經過自然和人為干擾演變而成,具有天然起源、生存環境惡劣、生長緩慢、遭破壞難以恢復等特征。
1998年洪澇災害后,針對長期以來我國天然林資源過度消耗而引起的生態環境惡化的現實,黨中央、國務院從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做出了“重點地區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的重大決策,目的是通過工程的實施,經過一段時期的建設和保護,從根本上遏制生態環境惡化,使林區社會走向可持續發展之路。保護好現有天然林,科學合理地培育后備森林資源,是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對環境的要求,是解決目前后備木材嚴重不足的必然選擇。通過10年來的實施,重點地區、重點部位的天然林采伐得到控制,木材采伐量大幅減少,分流安置了林區部分職工,解決了我國天然林的休養生息和恢復發展問題。但是,生態環境仍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改善,達到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所需的預期要求還甚遠,持續實施仍需進行。
(1)分布廣闊。在我國,各省區均有分布,北至大興安嶺,南至西沙群島,是森林資源的主體,面積為8 726萬km2,占森林資源總面積的80%。
(2)類型多樣。我國地理位置、自然條件和氣候條件從南到北都有適宜生長的植物,從而決定了我國森林類型的多樣性,目前,我國的森林類型基本包括了世界上所存在的各種森林類型。
(3)分布相對集中。我國天然林資源集中連片,大多分布于大江大河的源頭和重要的山脈核心地帶,以及西藏林區、自然保護區和森林公園,面積5 300萬km2,占天然林總面積的61%。
天然林資源在我國國民經濟建設、生態環境建設和國民生活生存質量等方面都發揮著巨大作用。它是木材和林產品主要生產基地,建國幾十年來,累計為國家提供了10多億m3,為社會提供了多種多樣的林副產品,其開發利用和培育為社會提供了上100萬個就業機會。天然林在國家的生態環境建設、改善生活環境質量方面起著積極的作用,在蓄水保水、穩定河床、調節流量、保護水源、保土防蝕、減少江河、水庫泥沙淤積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豐富多彩的森林生態系統孕育了區系復雜的動植物資源,為野生動物的棲息和繁衍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生存環境。
經過國民經濟幾十年的建設和發展,開發和利用了較多的森林資源,使資源的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生產建設的需要使天然林成過熟林面積大幅減少,林地生產力下降,單位面積蓄積低,木材產量不高,功能失調,森林自我調節能力和建設、改善生態環境防御自然災害能力下降。
隨著林區的開發,特別是國有林區林業企業的不斷發展,進入林區的人口增加,使林區人口過快,過多人口的生存、生活消耗大量的森林資源,造成森林資源的過大壓力。
由于國有林區天然林的集中過量采伐,特別是長江、黃河中上游天然林資源的過量采伐,到20世紀末,以對這些地區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后果。
天然林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不僅能提供木材和多種林產品,同時也是自然界中功能最為完善的資源庫、蓄水庫、貯藏庫、貯能庫,最大的O2生產工廠,具有調節氣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凈化空氣、抵御自然災害、維護生物多樣性等多種功效,對改善生態環境、維護生態平衡起著決定性作用。
(1)人類的一切生產生活都有賴于生態環境,人類既取之于自然資源,同時又深刻的影響著環境和資源,環境和資源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其協調發展是經濟和社會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的關鍵,我國是世界人口大國,自然資源相對不足,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正面臨生態環境惡化的困擾,中國科學院國情分析研究小組對我國生態環境的評價:“先天不足,并非優越;后天失調,人為破壞;局部改善,整體惡化;高速增長,缺乏后勁;如無相應有效措施,發展前景令人擔憂”。因此,持續實施對保證我國經濟和社會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近年來,我國洪澇災害仍然頻繁出現,從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辦公室得來的資料,本世紀以來中國洪澇災害發生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001年623億元,2002年838億元,2003年1 300億元,2004年713億元,2005年1 558億元,2006年743億元,2007年1 071億元,2010年截至8月31日洪澇災害已造成全國2.3億人(次)受災,3 185人死亡,1 067人失蹤,因災直接經濟損失3 504.2億元。以上數據顯示,洪澇災害年年發生,造成的損失逐年加大,其根本原因是生態環境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改善,土地蓄水能力嚴重下降,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不強。
(3)國有林區的可采資源大多是原始天然林,有的甚至是地帶性頂級群落,是物種資源寶庫,是很多珍貴野生動物的棲息地和珍稀植物的原生地。因長期開發利用,這部分天然林遭到了嚴重破壞,導致許多野生動植物特有生境喪失或退化,種群數量急劇下降,生物多樣性減少。據調查估計,我國已有15%~20%的物種受到威脅,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目前,全國列為一級保護的97種動物有20余種己瀕于滅絕;389種珍稀植物已有近40種由于亂采濫伐已經消滅殆盡,各大林區的珍貴用材樹種種類和材積在不斷減少;云南林區是中國的“動植物王國”,也因其長期開發己失去40%的珍奇動植物資源。
各級政府和部門都應該充分認識到保護天然林資源、大力推進生態體系建設是一項重要的、緊迫的和長期的戰略任務,按照國家提出的“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加強種樹種草,搞好水土保持,防治荒漠化,改善生態環境”這一要求,下大力氣,做好保護天然林,改善生態環境的建設工作,勢在必行。在全面加快造林綠化步伐,調整林種結構,提高林分質量的同時,盡快建立符合我縣林業實際的各級領導保護天然林資源、搞好生態環境建設任期目標責任制,調動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形成網絡,齊抓共管,切實保護好現有的天然林資源。
近些年,按照縣委、縣政府的要求,林業部門一直都把宜林地上造林、疏林地封山育林、次生林改造作為林業二次創業的生態體系建設重點工程來抓,在營林工作重心上進行及時調整。但由于在管理機制、資金投入和經營方式以及管理力度等方面原因,取得的成效不大。一些交通方便、人口密集的公路沿線和村莊附近的集中成片天然林仍然遭到不同程度破壞,而且還正向邊遠深山蔓延,尤其是那些不經報批,擅自砍伐天然林發展培殖業的地方,浪費天然林資源更大。因此建議:一是從行政上和經濟上采取一些切實可行的措施,把公路兩邊、江河兩岸、塘庫周圍、保護區四周和人為破壞較少、價值高的天然林進行嚴封死管;二是在動植物種類繁多、資源豐富、保護完好的地方有針對性地成立保護小區,明確保護責任,實行分級分類管理。保護小區可走保護和發展并重,以發展促保護的路子。
從現有森林資源狀況看,對現有天然幼中齡林進行全面撫育改造,是保證后繼森林資源永續利用的根本措施。對現有的天然幼中齡林要因地制宜地進行全面撫育,調整林木組成,為保留木創造適宜的生長和營養空間。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在純林里進行下層撫育,伐除被壓木,保留優良木,為保留木增加營養面積;在復層林里進行上層撫育,伐除妨礙保留木生長的上層木,保留不影響培育生長的有益木;在混交林里進行綜合撫育。伐除有害木,保留有益木,培育優良木;對天然幼中齡林進行各種撫育時,將林木分為優良木和采伐木,合理確定采伐對象,采次留好,伐密留稀,均勻保留生長健壯的優良木和目的樹種;在針葉樹為優勢樹種的林分里,適當保留闊葉樹,以便形成針闊混交林,以減少病蟲危害;對霸王樹、枯立木、病腐木等進行一次伐除,使有生長前途的被壓木得到良好的生長空間。在不影響林木生長的條件下,對林內的空地和因撫育而出現的天窗,在冬春兩季進行補植補造。
《森林法》是我國的林業大法,應依法管理森林資源和發展林業生產。圍繞新森林法的實施,抓好林業法規的宣傳工作,做好林地管理、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發放工作;加強林業執法和執法監督,堅持執行森林采伐限額制度,憑證采伐、憑證運輸木材,堅持林地總量控制、用途管制和征占用林地由林業主管部門審核;堅決制止亂砍盜伐林木,狠狠打擊破壞森林資源的各種違法行為。加強執法隊伍建設,全面提高執法人員的整體素質和依法行政水平,造就一支作風過硬、業務熟練、清正廉潔、嚴格執法的林業執法隊伍,真正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對現有天然林應采取基于資源合理利用、以保護為主要手段的科學經營措施。對天然林保護不能絕對地“禁伐”,而應按照天然林生長發育規律及其需要,實施、培育和利用相結合的辦法,在限額采伐的同時,適量采取必要的以減少病蟲害為主要目的的衛生伐和促進林木生長為主要目的的撫育間伐。加強對人工中幼林撫育間伐的監管力度,防止亂砍濫伐。加強后備資源的恢復與培育,對劃入保護范圍的宜林地、林間空地、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采取造、封、人工促進天然更新并加強管理的辦法,盡快恢復植被,提高生態效益。通過生產性用材林基地建設,彌補天保工程實施后木材短缺狀況,緩解市場供需矛盾,增強林業產業自身發展后勁,以保證工程的順利持續實施。
[1]劉立欣,張興永,耿宗琴,等.現代林學觀與可持續林業發展[J].資源與環境,2000(6):19~ 20.
[2]蘇小青.可持續林業與森林生態平衡[J].林業經濟問題,2001(11):72~ 73.
[3]林業跨越式發展研究小組.我國林業跨越式發展的系統思考[J].世界林業研究,2002(7):43~44.
[4]楊小林,尼瑪江措.拉薩市林業可持續發展對策探討[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2(12):74~75.
[5]張道鵬.天然林保護工程對森工企業的影響及對策[J].中國林業企業,2005(5):38~39.
[6]馬金寶,王吉金,趙學成,等.天祝天然林資源保護與發展對策探討[J].甘肅科技,2004,6(12):24~25.
[7]鮑秀英.天保工程與生態建設[J].新疆林業,2000(3):9.
[8]劉 俊.對完善和優化天保工程相關政策的幾點思考[J].中國林業,2003(6):32~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