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朝
(河南省鶴壁市環境保護監測站,河南鶴壁458030)
隨著污染減排、污染源普查、土壤調查、環境宏觀戰略研究、水專項等重點環保工作的深入開展,環境監測的技術支持和技術監督作用日益顯現。當前我國很多工業城市的廢水排放量較大,已造成城市地表水的嚴重污染。解決城市污水問題目前主要采取建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的辦法,污水處理量和由此產生的污泥量非常大。因此,有必要提高全員質量意識,從建立健全質量管理體系、實施全過程的質量保證、加大質控工作力度等方面加強環境監測的質量管理,從而提升環境監測機構整體質量管理水平。
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國開展環境監測工作的初期,質量管理的方式僅限于對樣品的最終分析數據進行統計分析以及對實驗室內分析過程采取一定的質量控制手段,但對現場采樣工作的質量和其它環節卻無法進行有效控制。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環境監測系統先后開展了創優質實驗室和計量認證工作,從組織機構、儀器設備、檢測工作、人員、環境制度等多個方面對環境監測的工作質量進行考核,突破以往質量管理模式的局限性,對環境監測行業的自身建設起到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使監測能力在較短的時間內發生了深刻而顯著的變化。20世紀90年代末期,隨著《校準和檢驗實驗室能力的通用要求》頒布,其中l3款56項要素幾乎覆蓋了對實驗室機構內部工作的所有質量要求,開始將全面質量管理的科學概念引入到環境監測領域。2007年9月1日國家環保總局頒布實施了《環境監測管理辦法》,首次正式提出環境監測全過程質量管理的理念,重申了環境監測站要按建設標準規定達到相應的監測能力,對環境監測人員培訓、考核、上崗做出規定,要求建立環境監測數據質量管理的相關制度,保證樣品采集、保存、運輸、前處理、實驗室分析以及數據匯總、綜合分析等全過程。目前,環境監測質管工作中“重結果、輕過程”的問題仍然普遍存在,即片面重視實驗室樣品分析和數據的填報匯總,但在樣品采集、保存運輸、樣品前處理、信息傳輸等過程中缺乏統一規范和有效的手段,直接影響了環境監測數據的可靠性。加強環境監測的全過程質量管理,有效提高環境監測質量,既是實現“十一五”污染減排目標的必然要求,又是提升環境管理能力的迫切需要[1]。
3.1.1 污泥重金屬檢測技術
在污泥的再生處理和利用中,污泥及其再生利用產物所含的重金屬可能對人體產生難以恢復的危害,檢測污泥中的重金屬種類和含量對于避免危害是必不可少的。德國Metorex公司研究和生產重金屬檢測設備40多年,新產品X-MET 2000 M etelM aster是目前最先進的檢測儀器,用于檢測固體物質中的重金屬。
3.1.2 污泥非加熱脫水干燥技術
污泥含水約48%,如果加熱烘烤脫水,則消耗大量熱能,成本過高,同時產生二惡英和臭氣污染環境。采用機械方法脫水,成本低,不產生二惡英和臭氣,是較好的選擇。美國SWECO公司生產振動分離和脫水設備已有50多年,其最新的ISP成套機械脫水設備,效率比一般機械脫水設備高4~10倍,引進該項設備,對污泥的處理和利用具有重大意義[2]。
3.2.1 樹立全員參與理念
環境監測的全過程涉及到監測機構的每個工作崗位,從采購到管理,從合同評審到現場采樣,從實驗室分析到數據綜合評價。由于以往質量管理的局限性,往往只有實驗室人員和質管人員的質量意識較強,其他崗位人員的意識則相對淡薄,這種局面如不改變,很難實現環境監測的全過程質量管理。要想做到“全員參與”,除了利用各種宣傳手段強化職工的質量意識以外,關鍵是制定具體的崗位工作職責、工作運行程序,使每位員工清楚所在崗位的工作質量要求。
3.2.2 建立健全質量管理體系
監測質量的保證,需要一個科學完整的管理體系,以技術文件的形式,對各個監測環節、各個工作部門,對實驗的環境和條件,對每個工作崗位和監測管理者的職責和行為進行規范。監測質量的管理,說到底就是監測質量體系的建立、持續改進和嚴格施行。因此,環境監測機構要依據《實驗室資質認定評審準則》建立符合本單位要求的質量管理體系,在包括監測方案制定、樣品采集、原始記錄、分析測試、數據處理、報告編寫等各個環節都要按技術文件規定要求開展工作,并實施管理體系的內部審核和管理評審,結合工作實際和質量體系運行中存在的問題,對質量體系文件及時進行修訂,健全一系列規章制度,以保證質量管理體系的持續改進。
3.2.3 實施全過程質量保證
環境監測質量保證是指對環境監測全過程進行全面質量管理,包括對監測計劃、布點方案、采樣方法、樣品處理和保存、分析測定方法的選擇、儀器的校準、試劑和標準物質的使用、數據記錄和數據處理等每一步驟和每一環節進行質量管理。
(1)優化布點質量保證。監測點位的設置應根據監測對象、污染物性質和具體條件,按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及國家有關部門頒布的相關技術規范和規定進行,保證監測信息的代表性和完整性。
(2)采樣過程質量保證。采樣頻次、時間和方法應根據監測對象和分析方法的要求,按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及國家有關部門頒布的相關技術規范和規定執行,保證監測信息能準確反映監測對象的實際狀況、波動范圍及變化規律。
(3)分析測試質量保證。現場測試和樣品的分析測試,應優先采用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方法;需要采用國際標準或其他國家的標準時,應進行等效性或適用性檢驗。實驗室內部質量控制采用密碼樣、明碼樣、空白樣、加標回收、平行樣和人員方法比對等方式。
(4)數據處理質量保證。監測數據的計算、檢驗、異常值剔除等應按國家標準、《環境監測技術規范》和監測分析質量保證手冊中規定的方法進行[3]。
3.2.4 加大質控工作力度
制定質控實施計劃,采取平行樣、空白樣、質控樣、加標回收等質控措施,對監測工作實施質量控制。同時通過組織參加能力驗證、協作定值等外部質控活動,主動發現、解決監測分析中存在或潛在的問題,促進監測人員能力和技術水平的提高。對所有環境監測標準、技術規范和規定要建立動態跟蹤機制以確保現行有效。定期進行儀器的檢定校準和期間核查、現場質量監督、新方法的開發、服務供應商的資質評定等質量管理工作,加強對原始記錄、監測報告記錄內容完整性、數據有效性的檢查,強化日常質量監督管理。
環境監測質量管理是一項任重道遠的工作,我們必須不斷探索加強全過程質量管理的有效途徑和方法,才能確保質量管理體系的有效運行和持續改進,為實現環境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1]胡星明.環境監測研究[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7(6):57~58.
[2]夏 新,劉 偉.中國環境監測質量管理體系之我見[J].中國環境監測,2007(1):71~72.
[3]彭剛華,梁富生,夏 新.環境監測質量管理現狀及發展對策初探[J].中國環境監測,2006(2):3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