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淑英
(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河南鄭州450015)
鄭州地處中原腹地,交通便利,資源豐富,是中國古代文明的搖籃和中華民族最早的聚居地之一。祖先遺留下的文化、遺址、遺跡眾多,商城遺址、大河村遺址、秦漢古城墻、虎牢關、漢楚二王城、黃帝故里、宋陵、少林功夫、康百萬莊園等在國內外影響深遠,浮戲山、嵩山勝景、黃河風光更是以其自然生態美景吸引著眾多游客。僅鄭州沿黃地區的自然景觀和名勝,就構成了無與倫比的旅游資源優勢,其中優質人文旅游資源單體就達數百個。可以說,鄭州黃河的文化勝跡濃縮著從未間斷的全部中國歷史。加之高度發達的現代科技文明和商貿經濟,共同構成了人文歷史景觀游、山水風光游、農業生態游、科技文化游、休閑購物游的資源基礎。隨著“旅游立省”、“旅游強市”發展戰略的提出、鄭汴一體化和鄭許融城的逐漸展開,鄭州市旅游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但是,由于生態環境整體背景的惡化及旅游開發過程中的一些不規范操作,也使得鄭州旅游業面臨著重大挑戰。
環境是人類生存、發展的載體,它在為人類活動提供各種自然資源基礎的同時,也吸納著人類活動產生的各種廢棄物。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環境特別是旅游環境的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相對而言,旅游生態環境存在一定局限性,主要表現在:旅游環境能夠為游客提供的旅游資源有限,這些資源一旦遭到破壞,將難以恢復;同時,旅游環境的容量有限,如果游客數量超過這個限度,那么游客的旅游活動及其產生的各種污染物將會超過自然生態環境的凈化吸收能力,造成環境污染,進而破壞生態環境。近年來,鄭州市旅游業獲得了長足發展,購物游、會展游、科技文化游等每年吸引著大批游客,但我們也不難發現,環境質量問題仍是制約鄭州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
城市人口和旅游交通工具的急劇增加使鄭州市的空氣質量大幅下降。據有關數據分析,近年來,鄭州市的機動車擁有量以平均20%的速度增加,私家車的擁有量劇增,截至2010年1月6日,鄭州市機動車保有量已突破136萬輛,僅2010年上半年私家車購買量已突破6萬輛。而鄭州市的道路增長不足1%,道路發展和機動車輛的增加速度嚴重不成比例,基礎設施負載率高。為了使車輛運行順暢,近年來鄭州市大力修建道路交通設施,加之城中村改造工程的實施和大量交通工具的增加,使得廢氣排放量和空氣中粉塵含量急劇上升,影響了游客的旅游體驗效果。
水質污染也是鄭州旅游生態環境惡化的一個重要表現。作為人口眾多、工業發達的城市,鄭州用水量在逐年增多,生產、生活污水排放量也相應增加,但相對而言,近年來鄭州市的降水量呈減少趨勢,天然徑流量減少,對污水的稀釋凈化能力降低,加之人們水環境意識不強,污染治理滯后,導致水質污染呈上升趨勢。盡管鄭州市相關單位做了大量工作,但河流清潔程度仍然不甚理想。
在各個景點,游客不文明行為隨處可見,這是造成鄭州旅游環境破壞的重要原因。2010年鄭州綠博園試運行期間,景區內就發現有部分游客掐花、任意采摘果實、把草坪踩成小道等與景觀不和諧行為,瓜子皮、紙屑、煙頭等雜物亂丟亂扔現象嚴重,更有甚者,一些游客竟然把手伸到水池中抓金魚。
景區游客人數的劇增能夠為景區內的旅游企業帶來利潤空間,但游客的過度增加會導致土壤板結,植被遭到破壞,動植物種類大幅度減少。以鄭州黃河濕地為例,鄭州黃河濕地位于我國候鳥遷徙路線的中部區域,一向是候鳥遷徙的重要停歇地、繁殖地和覓食地[1]。大量游客的進入破壞了濕地內一些野生動物的生存環境,對其繁殖、覓食造成了較大干擾,致使一些珍貴物種因覓食不足而死亡。同時,為滿足大量游客對餐飲和住宿環境整潔衛生的基本要求,濕地內的旅游企業大量使用洗衣粉、清潔劑等洗滌用品,導致水體中氮、磷含量遠遠超標,加之企業在經營活動產生的剩菜剩飯導入水體,從整體上污染了景區環境。
目前,鄭州有些景區為增加游客接待量,在景區內大興土木,大量修建賓館、飯店、停車場等設施,致使原有的良好生態環境面目全非,造成了不可彌補的損失。對鄭州眾多的文物古跡而言,周邊建設的過度混亂是其開發中面臨的最大問題,如商城遺址的城南路西段、南順城街南段周圍建有大量違章的簡陋民居,而東里路東端地下遺址之上有大量單位住宅樓,建筑密度高[2],一方面對文物的發掘、保護不力,另一方面,也使商城遺址的氛圍環境顯得不倫不類,影響了游客的感官。
在旅游立省的大背景下,鄭州市政府對旅游業的重視力度也提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基礎設施、配套資金等方面給予了較大支持,推動了鄭州市旅游業的快速發展。但不難看到,在對公眾教育方面還十分薄弱,許多景區內部尚未建立生態系統解說系統,缺乏有關環境保護的警示牌和動植物習性的講解標牌,而部分導游缺乏景區內動植物習性、分布和保護等相關知識,難以將環保的理念傳遞給游客,由此導致游客對景區內相關注意事項了解不足,保護意識淡薄。
經營者急功近利,過渡追逐個人經濟利益也是鄭州市環境保護不力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受旅游經濟高利潤的誘惑,許多經營者不顧長遠利益和環境利益,盲目修建飯店、賓館,甚至隨意捕殺景區內的動植物資源,導致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
盡管鄭州市已針對旅游業的發展做了統一的旅游規劃,但從某些景區內部來看,缺乏旅游規劃,盲目、低水平開發現象依然嚴重,加之一些違規操作行為,給旅游發展帶來較多負面影響。如中牟縣所屬鄉鎮的某些領導濫用職權,違規批準采伐申請書,導致45 488m2的防護林地種植條件或防護林被破壞,蓄積林木147m3,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法律機制不完善、缺乏有效地監管機制是出現這種局面的重要因素。正因如此,景區內部游人隨意丟棄的塑料袋、煙頭、方便面袋、啤酒瓶、汽水瓶等比比皆是,隨處可見,給景區旅游形象的提升帶來了較大負面影響。
旅游保護同旅游開發一樣,都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政府、管理部門、當地居民和旅游者的全員、全方位參與。因此,鄭州市必須充分利用鄭州電視臺、河南政務網等新聞媒介的輿論監督和傳播作用,及時報道和表彰環保先進典型,公開揭露和批評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違法行為和違背社會環境公德的行為,并向市民傳播有關鄭州文物古跡、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知識和科技知識,將環境保護意識落實到政府機關、學校、社區、家庭、科研院所等社會組織的各個方面,以此建立起覆蓋整個旅游經濟發展的環境保護體系,進而保護鄭州旅游環境。
隨著旅游業的深入發展,低碳旅游悄然而至。所謂“低碳旅游”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綠色旅行,也就是在旅游活動中,旅游者盡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以此達到保護旅游環境的目的。作為推進經濟社會向低碳、循環方向變革、升級的一種可持續旅游產業發展模式,這種新興的旅游形式在消費理念、出游方式乃至旅游過程都以綠色環保、減少污染物排放、節省能源為己任,為鄭州旅游業從根本上解決生態環境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從這個角度來看,倡導低碳旅游是鄭州市保護旅游生態環境的必然選擇。對此,鄭州市應針對不同旅游消費群體和消費需求,開發具有體驗性、知識性、教育性、受益性的低碳旅游產品體系[3],以此引導旅游者消費理念的轉變。
目前,國外及國內一些地區通過不斷探索,制訂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法律法規和制度,如瑞典的硫稅、美國對部分地區水污染所實行的排污權制度及我國實行的生態環境補償機制,都使旅游生態環境保護取得了明顯的成效。通過排污權制度將景區環境保護與旅游企業利益聯系起來,旅游企業可通過提高環保設施效率,減少排污量,同時將剩余的排污權進行轉讓的方式從中獲利,迫使旅游企業提高環境保護意識;而生態補償機制更是將“誰污染誰治理、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恢復、誰利用誰補償、誰收益誰付費”的生態環境保護原則落到了實處。鄭州市可以借鑒這些先進的環境保護經驗,根據自身污染源的類型、污染物的分布等情況,制定合理的旅游生態環境保護戰略,在重點抓好《鄭州市建設項目環境保護條例》、《鄭州市排污費征收使用管理條例》、《鄭州市生態保護與建設管理辦法》、《鄭州市環保產業市場管理辦法》、《鄭州市大氣污染防治管理條例》的立法工作的基礎上,繼續推行警示約談制度,不斷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使景區環境保護做到有法可依。
強有力的旅游環境保護管理機構和完整的管理體系,是有法必依、違法必究的可靠保障。鄭州市各級政府要履行法定職責,嚴格執行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切實加強旅游建設項目的審批力度,嚴格禁止景區內部耗能高、耗水量大和排污量大項目的批復,加大環境執法力度,嚴厲打擊各種環境違法行為,對破壞景區生態環境或文物古跡的單位和個人及時查處。要建立過錯追究制度,對執法不嚴、濫用職權的行為給予嚴厲處分。同時,要加強環境監理執法隊伍和環境監測科研隊伍的建設,提高環境監督執法裝備水平。重點建設和完善城市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系統、重點污染源在線自動監測系統、環境污染應急監測系統,努力提高現場執法能力和應付突發性污染事件的能力。
早在2004年鄭州市就已經委托同濟大學編制了《鄭州市旅游發展總體規劃》,隨著旅游形勢的不斷變化,鄭州市應組織人員,針對現有旅游資源類型和市場需求特點,對原有規劃進行修訂,在規劃中要明確旅游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目標和任務。同時,嚴格按總體規劃部署有步驟地進行合理開發,注重旅游開發中的整體性特征,防止過度商業化開發對旅游環境的破壞,確保旅游資源的合理開發和旅游設施建設與自然景觀相協調。對尚不具備條件的景點不可急功近利,協調統一好旅游業與生態環境間的關系,優化旅游資源配置,把握旅游市場發展趨勢,以理性的態度確保鄭州市旅游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相比而言,鄭州市在旅游環境保護技術方面遠遠落后于經濟發達地區,主要表現為:技術落后,環保工藝和設備高科技含量少,運行可靠性差。有關調查資料表明,投入運行的環境污染防治設施中,大約有1/3能正常運行,1/3不能正常運行,1/3根本不能運行[4]。而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就是企業缺乏技術開發和擴大再生產能力。因此,鄭州市各旅游企業應建立多渠道、多途徑的環境保護投入機制,充分利用市場手段籌集社會資金。政府及有關部門也要把環境保護事業經費和投入納入財政預算的正常支出科目,逐步調高環境保護事業經費,加強對旅游企業環境保護的支持力度,共同推動鄭州旅游環保事業的發展。
[1]張全來,楊偉民.鄭州黃河濕地生態特征及保護利用研究[J].河南林業科技,2009(6):26~28.
[2]劉 英,趙榮欽.鄭州商城遺址的保護重建與旅游開發[J].云南地理環境研究,2009,21(1):62~66.
[3]鄭 琦.低碳旅游:低碳城市轉型的模式創新[J].學習與探索,2010(4):126~129.
[4]杜大成.鄭州市環保產業技術創新報告[R].鄭州:鄭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