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暄
(成都職業技術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41)
高職英語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中,融入一些語用學的知識,并且用這些知識來指導老師教與學生學的過程是很有助于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
人們說話的時候要表達的信息往往不僅僅局限在話語的本身,有時在不同的語境,不同的場合,面對不同的說話對象,甚至在不同的心情下都有可能體現出所說的話和所表達的意思相反或者不相干的情況。在培養交際能力的過程中,要讓學生了解并且掌握這一情況,才能使學生從說話的內容著手了解說話者的真實意思,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針對這一問題,本文著重討論言語行為對高職高專學生交際能力培養的指導作用。
言語行為理論(Speech Acts)是由英國哲學家奧斯丁(J.Austin)在1962年提出并進行研究的,他首先將語言分為了表述句(constative)和施為句(performative)。后來,奧斯丁又把言語行為分為三類:言內行為(locutionary act)、言外行為(illocutionary act)和言后行為(perlocutionary act),這也是他最為著名的言語行為三分說。
美國哲學家賽爾(J.R.Searle)完善和發展了言語行為理論,并在1975年提出了適切條件(felicity conditions)和間接言語行為(indirect speech)。其中適切條件指一個言語行為為實現其目的而必須達到的標準,它包括“準備條件”、“誠實條件”和“本質條件”。間接言語行為就是指其語言形式不直接反映交際目的,而是通過一種言外行為來間接地實施另一種言外行為的現象。
我國英語的課程設置和教學實踐多年來重輸出、輕輸入。在經過了中學六年的填鴨式教學后,很多學生都掌握了基本的語法知識和2000個常用詞匯,但是在表達和交際的過程中,他們卻還是存在著這樣那樣的交際障礙,使得用英語進行溝通變得那么的困難。形成這些困難的原因除了學生自己的詞匯量不足之外,就是學生在交際過程中過于強調語言形式和語法規則,而忽視了語言形式的交際功能,因此在真正交際的過程中,由于存在的顧忌太多,而裹足不前。這也就是我們為什么經常看見一個對英語半懂不懂的人能夠更好的利用基本詞匯和身體語言與外國人溝通,而英語專業的學生反而很難講一段對話開展下去的原因。
理解話語(utterance understanding)其實就是一個人類推理、尋找關聯并取得語境效果的過程(何自然,1998:19)。言語行為理論使語言的研究和學習從語言知識本身轉移到了交際功能,讓學生學會適當地使用語言以避免出現語用錯誤。這正適合英語教學培養學生交際能力的目的。而學生的交際能力的培養是與語用能力密切相關的。因此學生在英語的學習過程中積累充實的詞匯和熟悉語法規則是不夠的,更要培養的是利用語法遣詞造句能力,同時也具備在一定的語境條件下正確使用語言形式進行得體交際的能力。從這一點看來,作為語用學一個重要部分的言語行為理論是學生在學習中必須了解,在實際交際中必須學會的一個重點。
在交際的過程中,要求說話人和聽話人雙方同時認識他們共處的交際環境,或者稱之為言語交際活動存在的語境,這種語境同時受到了言內行為、言外行為和言后行為的制約。因此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將幫助學生理解和表達話語的真實意義作為一個重點,從而培養學生把握在不同情境下的說話人的言外之意。
例如:在電影《羅馬假日》的最后一部分,安妮公主回答記者提問,其中有這樣的一句話。
Journalist:Which of the cities that you visited did Your Highness enjoy the most?
Anne:Each in its own way was unforgettable.It would be difficult to…Rome.By all means,Rome.I will cherish my visit here in memory,as long as I live.
從言內之意看,安妮公主是回答記者的提問,表示對羅馬這一城市的喜愛,并且將會把這個城市的美好永遠記在心里,可是我們聯系言語行為的情境進行分析,我們知道給予安妮公主最強烈印象的是在羅馬和她所喜愛的記者喬之間的愛情。因此永遠銘記在她心中應該是這一段美好的感情。
在一些對話中,我們可以發現由于話語的一些細微的差別,將會表達完全不同的意義。
例如:
A:Would you like to watch a movie on Wednesday?
B1:I am free that day.
B2:I am free after 10 o’clock.
從這一對話中,我們必須把握住回答中的關鍵詞。A詢問B是否愿意去看一場電影,B1說自己那天有空,通過這個回答我們就可以將它的言外之意理解為B1接受了A的建議,同意去看電影了。但是如果我們把B2作為對A詢問的回答,我們就不能完全判斷B2接受了A的建議,因為B2在10點之前有別的事前,只能在10點之后才有空,因此通過提出問題,B2還期待有跟多的信息以幫助自己判斷。B1和B2都沒有直接回答A的問題,而是通過對自己情況的描述作為回答,并且這兩個回答有大部分內容都是相同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從關鍵詞和句子的語氣判斷話語的言外含義。
日常的會話中,我們往往不會直接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思,尤其是在表達拒絕或者否定的時候,我們都會偏向于暗示或者委婉的表達。
例如:
A:Who’d like to go and buy some fruit?
B:Don’t look at me!
在這一對話中,B要表達的是自己“不想去買水果”,而不僅僅是話語中的“不要看我”這個要求。因此我們在理解這句話的時候要對話語進行一定的推理,只有理解了話語的暗示才能清楚話語的言外之意。
在很多時候,我們都能通過語言話語之外的形式取得話語本身之外的效果。這就是間接言語行為。在理解間接言語行為的過程中,我們要善于通過一個言語行為的言外之意來理解它所實施的另一個言語行為。
例如:
Teacher:Can you understand my question?
從字面上的意思來看,老師是詢問學生是否聽懂了自己的問題,這句話的言外之意是老師想詢問學生是否具備聽懂問題的能力,而老師的真實意圖是想要學生回答自己的問題。因此在理解這些句子的時候,我們要培養學生從by saying something,and making something,I do something.
從交際的定義我們可以看出,交際應該是指交際雙方對話語的理解和表達,它包括聽話人對說話人的話語表達和期待的理解,也包括說話人對聽話人的話語表達的理解。因此我們必須要把握住三類言語行為,從言內、言外、言后理解和表達話語和觀點。要切實把握這一要求。我們就要注意:
我們知道語境即語言的環境,它包括了社會文化背景、交際雙方身份背景、語言發生的情境背景、語言上下文背景等等。在交際的過程中,只有交際雙方都有相同的背景,或者對對方的背景有一定的了解,交際雙方才能夠正確地理解話語的言內之意和言外之意,交際活動才能順利地進行下去,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要向學生灌輸知己知彼的觀點,引導學生重視語言交際的背景和情境。
言語行為理論認為人們是在以言成事。因此說話人要通過交際的手段達到行為目的。但是在很多時候這種目的都沒有明白說出出來。因此我們要培養學生通過話語的字面意思推測其言外之意和言外行為。
對于大學生來說,言語行為的應用體現在學生要從說話人的用詞、語調、情感、態度等方面判斷說話人之間的關系并理解話語的隱含意義和真實意圖,同時還能夠運用合適的話語表達自己的意思。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強調語言輸入和輸出的重要性。讓學生從理解話語和表達話語兩方面同時強化自己的交際能力。
但是我們還要認識到單一地用言語行為理論來分析英語語言還是不足夠的,我們還要融合各個領域的不同知識才能全面理解話語的含義。
[1]Stephen C.Levinson.Pragmatics.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2]何自然.語用學與英語學習[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3]李萬勇.言語行為理論與英語“四位一體”教學法[J].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2007(5):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