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耀杰
(平煤股份八礦 河南 平頂山 467000)
平煤八礦始建于1966年10月12日,是新中國成立后我國自行設計和施工的第一座特大型礦井,礦井主要生產系統有提升、運輸、排水、壓風、通風、供電、通訊等。礦井六大自然災害(水、火、瓦斯、煤塵、頂板、地溫高)俱全,為二級自燃發火礦井,是嚴重煤與瓦斯突出礦井。
平煤八礦信息化建設工程是中平能化集團的重點示范性工程,建設方案于2008年6月通過集團公司組織的總體規劃、論證。一期工程于2008年12月開工建設,2010年4月建設完成并通過集團公司驗收;二期工程于2010年10月開工建設,2011年7月完成。平煤八礦信息化系統經過一期和二期的建設,初步形成以信息傳輸平臺、軟件集成平臺、過程自動化系統、調度集控中心為核心的主體框架。
1.1 突破地質壁壘,建成了覆蓋井上下主要地點的工業以太環網,為各系統數據的傳輸提供安全穩定的平臺。
1.2 完成三個綜采工作面的監測監控系統、五個采區的皮帶集控系統以及煤樓集控系統、兩個斜巷軌道監測監控系統的建設。
1.3 完成安全監測系統、出煤計量系統、信集閉系統、北風井主扇系統、洗煤廠集控系統、井下人員定位系統、水泵集控系統、地面電梯集控系統的數據接入。
1.4 建成覆蓋礦井上下關鍵部位、采掘頭面、重要搭接點、大型設備峒室、乘人點等的工業電視監測系統。
1.5 建成軟件集成平臺,實現對各生產過程子系統、安全監測子系統的監測監控、實時和歷史數據的查詢。
1.6 建成新的調度指揮中心建設,形成了專業調度、調度指揮中心、礦領導的三層調度管理模式。
1.7 基本建成以“通壓排提”、主出煤系統流程的監測監控為核心,集安全生產保障、綜合調度指揮、綜合決策支持為一體的全系統的信息化系統。
為了保證平煤八礦信息化系統的順利安裝和實施,平煤八礦成立由礦長礦黨委書記任組長,機電副礦長任副組長、各業務科室主管負責人為成員的信息化領導小組,負責信息化系統的建設方案和實施方案的制定和論證,適時調整信息化管理模式和勞動組織方案,制定人員配備方案。
隨著各生產自動化子系統的投運,平煤八礦的生產流程發生很大的改變,為適應新的生產流程,平煤八礦管理模式也實現了創新,具體表現在:
(1)根據生產和管理的要求,成立地面儲裝運、礦井供電、大巷運輸、皮帶運輸、主排主提、壓風主扇等六個專業調度室,負責相關子系統的生產調度和遠程集控操作。
(2)信息化管理辦公室負責新建自動化系統的方案的審核、安裝和測試,新建子系統使用單位及其主管部門提供相應的技術和人員支持,并按照“誰使用、誰管理、誰維護”的原則,負責所安裝的自動化設備的日常管理和維護工作。
(3)各戰線業務科室協助信息化管理辦公室對本戰線使用的自動化子系統進行管理,并對涉及本戰線的自動化子系統運行情況進行監督和檢查。
(4)子系統使用單位撤銷崗位司機崗位,按照需要設立巡檢工崗位。子系統使用單位負責自動化設備的定期保養和檢修。同時,必須嚴格遵守跟班干部報崗、檢修作業規程、維修流程等相關管理制度。
(5)各業務部門及子系統使用單位設立專職信息化技術員,負責本單位信息化系統的使用和維護工作。
3.1 管理水平明顯提升
信息化系統的實施,將煤礦生產的各個環節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消除了企業內部的信息孤島,及時準確地提供當日的各種信息,為領導決策提供了科學可靠的依據,為綜合調度管理提供了必要的技術和信息支持。
3.2 安全基礎更加牢固
平煤八礦信息化系統實現了對重要生產環節的實時監測監控,加大了管理人員對井下違章的管控力度,減少了井下工作人數;通過聯鎖集控,提高了對設備的故障分析、判斷能力,大大減少了因設備故障和人為操作失誤引起的停機事故的發生。通過人員定位系統、安全監測系統、應急通訊系統等安全保障系統,為事故防范和安全救援提供了有利的指揮和管理工具。系統的實施,實現了煤礦生產管控一體化,提高了煤礦的安全生產能力和及時高效的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
3.3 綜合效益顯著提高
系統的實施,全礦月故障影響時間由平均40小時降為25小時,通過自動控制和聯鎖,生產各環節的聯系得到加強,縮短原煤的中轉周期,提高了設備開機率,由于保護系統較為完善,設備損壞大大減少。通過遠程控制,撤銷相關系統司機崗位,根據現場實際情況設立巡檢工崗位,現場工作人員大大減少。
4.1 信息化改造是老礦井實現安全高效、科學管理的必由之路
平煤八礦始建于1966年10月,屬于典型的“邊設計、邊建設、邊生產”礦井。由于當時勘探技術、設計技術和其他因素的影響,造成礦井設計嚴重先天不足,投產之后又經過無數次的局部整改,造成了井下設備復雜多樣、點多面廣戰線長,這些都給提高生產能力、實現安全高效、提升企業競爭力造成很大困難。
平煤八礦現有職工近1萬人,從事井下作業人員達6000多人,要保障安全生產,必須加強管理,規范職工行為,不斷完善安全監測系統、人員定位系統、應急廣播系統,并加快三大系統的集成,提高系統的綜合分析和處理能力,同時必須減少入井人員數量,提高勞動效率,防范安全事故發生。
在平煤八礦信息化建設工程完成之前,平煤八礦已經建成多個自動化子系統,同時現有大型設備都具有遠程通訊接口,但是他們之間相對獨立,數據之間缺乏整合,形成相對獨立的信息孤島,自成體系,管理分散,不能夠為整個礦井的綜合調度和領導決策提供綜合的全面的決策支持。視頻通訊技術在安全方面越來越被重視,由于沒有統一規劃和管理,相關部門根據各自所需,自行設計安裝,視頻設備型號不統一,網絡線路重復敷設,給生產調度和統一管理帶來很多困難。
4.2 加強組織管理,強化職工培訓,是系統建設和應用成功的根本保證
首先,煤礦信息化建設作為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到生產流程的再造和管理流程的變革,必須是一把手工程,從企業全局的高度,嚴把建設方案的制定、審核和論證關,確定管理模式和勞動組織調整方案,制定人員配備方案等。
其次,要組成專業的管理機構和實施團隊,負責項目的總體推進、協調和管理,并為系統的建設和維護提供技術支持,并樹立“大自動化”的概念,從全局的角度去思考、實施、管理、維護全礦的自動化系統。
第三,要在全礦范圍內開展全員培訓,使全礦職工接受自動化、適應自動化,并且了解自己在全礦信息化系統中擔任的角色,并熟練掌握全新的操作流程和工作方式。
第四,要按照自動化投運的進度,實時修改各基層單位的生產流程和作業規程,實時制定相關的管理制度和安全措施。
4.3 堅持技術“標準化”與實施“本地化”,為信息化系統可持續發展技術支撐
“標準化”是指技術標準化,就是要使用目前流行的先進的自動化技術,和標準的數據傳輸和數據集成技術,兼顧系統的易擴展性和易用性、穩定性,進行信息化系統的建設。“本地化”是指實施本地化,就是要按照企業生產和管理的需要,培養自己的自動化維護和實施人員,在現有設備和生產條件的基礎上,建設有本企業特色的信息化系統。
“標準化”和“本地化”是保證系統運行和系統發展常態化的必要條件,同時,在建設過程中,也要堅持理論和實踐的高度統一,既要掌握最新的自動化技術和管理理念,也要根據企業的實際,分析先進理論可行性與可靠性,制定出一套適合自己企業內部發展和管理的自動化建設和管理模式,形成一套具有本企業特色的、可復制的建設和管理模式。
4.4 深入數據挖掘,提升應用水平,是信息化系統建設的必然趨勢
企業的信息化建設,按其集成程度來分,可以分為單機自動化、綜合自動化和數字化三個階段。單機自動化階段是系統建設完成,實現了設備的分別控制和監控;綜合自動化階段是在單機自動化的基礎上,實現了設備間的聯鎖與控制,具備一定的分析、統計和查詢功能;數字化階段是在綜合自動化階段的基礎上,完成了數據的集成與挖掘,實現了生產信息化系統和經營管理信息化數據的有效集成。平煤八礦要建成數字化礦井,必須加快建設和完善生產自動化系統、安全保障系統、生產調度系統、經營管理系統、應急指揮系統和決策支持系統。
平煤八礦信息化系統的實施與應用,是“促進兩化融合,優化資源配置”發展思路的初步探索和具體體現。平煤八礦以建設信息化為契機,成功整合了現有資源,促進信息共享,推進了企業發展,提高了效率效益,提升了企業的管理水平,在建設和管理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集團公司實施全集團自動化起到了技術和管理的示范作用,也為下一步平煤八礦建設數字化礦井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