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榮 陳碩
熱療抗癌—腫瘤治療無創新技術
文/劉榮 陳碩
人類為征服癌癥奮斗由來已久,然而有效的治療手段依然屈指可數。目前常用的方法有:手術切除、化療、放療,但這些方法在運用時都有一定的限制:手術切除并不適合所有癌癥患者且切除率較低,比如肝癌的切除率在20%~50%之間,胰腺癌手術切除率僅20%左右;化療對部分腫瘤無明顯療效,且聯合用藥種類多、藥量大,增加了毒副作用,從而導致病人免疫力下降;放療也會引起許多副作用,而且這些方法對晚期癌癥治療幾乎沒有效果。
北大人民醫院碎石科主任醫師何申戌潛心研究熱療抗癌技術,歷經8年成功研制出我國首臺高能超聲體外聚焦熱療機,為廣大癌癥患者特別是晚期患者帶來了希望。據何申戌介紹,熱療抗癌(FUS)是一種物理抗癌技術,主要通過體外發射高能超聲波,經水介質耦合進入人體后在癌組織中聚焦,聲能被癌組織吸收后轉化為熱能,從而將癌細胞燙死,不開刀就能將腫瘤切除,也稱為高能超聲體外聚焦熱療技術(HiFu)。
一臺熱療機發射的能量相當于3萬~5萬臺普通B超診斷儀所發射的能量,但令人稱奇的是在治療過程中病人卻絲毫沒有疼痛感,不需要麻醉,不會留下創傷,不會造成皮膚灼傷;治療胃腸道癌時也不會引起穿孔、出血等現象。何申戌介紹說:“由于入射能量過于集中,導致單位皮膚面積承載的聲強過高才會引起疼痛。為了達到無痛效果,我們在體外發射超聲波時,最大程度擴大匯聚角度,在總能量不變的前提下降低皮膚承載的聲強值。”
據了解,少數超聲波被皮膚吸收后,能量轉化為熱能,促使皮膚輕微升溫,治療時超聲發射次數的累積也會導致皮膚溫度的累積上升。當皮膚溫度升高到45攝氏度以上時,可能產生灼傷。何申戌說:“皮膚灼傷主要是超聲透射皮膚熱量累積過大所致,個別醫院往往通過降低入射能量來解決此問題,但這樣做療效也會隨之降低。我們在研究時對絕熱輻射升溫曲線進行了測定,發現一個單元時間的照射會引起4~5個單元時間的升溫,也就是說在后3~4個單元時間內,即使沒有超聲波照射,皮膚焦點的溫度也會上升,于是我們采取間斷發射方式,避免了皮膚灼傷。”
熱療抗癌技術是生物工程中的一個新興領域,以往國內外眾多專家的研究結果表明,這項技術只能用于輔助治療或者治療一些淺層腫瘤,如乳腺瘤、軟組織瘤等,而胰腺癌、直腸癌、膀胱癌等腹部腫瘤都被列為熱療臨床應用的禁忌,因為治療過程中極易引起燒傷和疼痛。何申戌研制的熱療機完全突破了禁忌設定,成功解決了治療過程中的各種不良反應,他說:“在有足夠入射通道的前提下,凡是能夠用機載B超觀察到全貌的實體腫瘤,我們都能進行FUS治療。”現在運用熱療技術已經治療過的腫瘤包括肝癌、腎癌、胃癌、膽管癌、直腸癌、膀胱癌等10余種,治療效果都非常不錯,甚至有個別被判“死刑”的患者不但存活下來,而且腫瘤出現明顯萎縮。
眾多良好的臨床治療效果使得熱療技術的安全性和無創特性被國內醫學界廣泛認可,使我國熱療技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國內媒體對該技術進行報道后,引起了歐美及東南亞等國家的關注,紛紛轉載相關報道。據何申戌透露,高能超聲體外聚焦熱療機的第三代機型已研制完成,第三代機型完善了前兩代的不足,治療效果上更安全可靠。三型機采用了最復雜的相控聚焦輻射方式,治療時的能量選擇采用了計算機選擇方式(這是目前世界上未能解決的難題)。目前該機型正在做投產上市前的準備,經費等籌備工作完成后就能與廣大患者見面。
何申戌,原北大人民醫院碎石科主任醫師,現為北京貝儀醫療設備廠廠長。1982年成功研制我國首臺液電膀胱碎石機;1982年~1985年,成功研制我國首臺液電沖擊碎石機,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993年~1999年,成功研制Ⅰ型、Ⅱ型高能聚焦超聲腫瘤治療機,使我國熱療技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