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冬如,涂琦芳,廖 柱,羅 洪
(1.江西省新干縣林業局,江西 新干 331300;2.峽江縣林業局,江西 峽江 331409;3.峽江縣新陂林場,江西 峽江 331400)
國有林場在培育森林資源、改善生態環境和發展林業經濟等方面承擔著重要作用,其森林可持續經營對于我國生態、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1]。
新干縣黎山林場創建于1956年8月,是江西省第1批興建的10個國有林場之一。林場為縣政府直屬正科級國有林業生產管理型事業單位,實行企業化經營管理。黨委集體領導下的場長負責制和總場領導下的分場負責制,實行一級核算、二級管理。下設桂川、溧源、連坑3個林業分場和小嶺綜合廠,新干鈣塑箱廠,黎山賓館,黎山茶廠,江西新干贛中草珊瑚有限公司6個林業企業,全場職工1000人,年總產值1500萬元,上繳地方財政42萬元,職工年人均收入8000元。
黎山林場地處江西省中部新干縣的東北部,贛江中游,東鄰豐城、樂安,北鄰樟樹,場轄范圍主要分布在新干縣的大洋洲、溧江、桃溪、七琴、神政橋、金川 6 個鄉鎮,地理位置在東經 115°52′52″~ 115°41′6″,北緯 27°50′2″~ 27°50′7″。林場經營總面積4267 hm2,有林地面積 4133.3hm2,果園 113.3hm2,水田10hm2,茶園33.3hm2,森林覆蓋率92%,活立木總蓄積38萬m3。按樹種分:杉樹2297hm2(蓄積31萬m3),國外松800hm2(蓄積4萬m3),闊葉林1500hm2(蓄積3萬 m3),毛竹林80hm2,藥材混交林200hm2,油茶33.3hm2。分布全縣7個鄉鎮34個行政村67個自然村。
幾十年來,在發展林業基礎上實現了林工商全面發展,創辦了新干縣鈣塑箱廠、草珊瑚保健茶有限公司、黎山綜合廠、黎山供銷公司、果園場、茶廠。安置就業人數500多人,上交各種稅費2500多萬元。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不斷完善,小型國有工商企業經營管理體制不活,競爭力不強,虧損嚴重,給國有林場的包袱越來越重,越來越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為盤活資金,增加活力,充分調動職工的積極性,減輕林場負擔,2002年林場對下屬國有工商企業全面進行改革,改變經營管理體制,實行“雙置換”,通過資產拍賣解除債務,對職工進行經濟補償,置轉換國有職工身份,與企業解除勞動關系,到目前為止全場置換職工256人,林場原企業重現生機,大大減輕了林場的負擔。2004年開始,對林場造林撫育經營管理模式進行改革,由原來集體經營管理改為由林場職工通過投標方式,投資投勞,利益分成,與林場合資進行造林撫育的管理模式。整地、打穴、造林、撫育由林場職工個人負責管理,日常管護由林場負責管理,撫育后移交林場管護經營,實現的利益林場與職工按6.5∶3.5分成。大大調動了全場職工的積極性,減輕了林場造林撫育工作量和開支,提高了造林撫育質量,大大提高了林地利用率和林地效益,職工也得到了實惠,林場也增加了效益。從林場目前職工承包的400hm2跡地更新山場幼林來看,不管是造林質量、數量、成活率還是長勢,都大大好于集體造林撫育,成林后出材量將大大超過原集體造林,估計每畝要超出3至5m3。同時,改革林木經營方式,降低成本,增加效益。將條木銷售轉為向社會公開進行活立木拍賣,大大減輕了工作量,降低了成本,減少了浪費,提高了效益,增加了林場的收益,與過去相比每畝可增加收入 2000~4000元,同時,也可以杜絕林木銷售過程中的腐敗現象。
從森林資源上來說,新干縣黎山林場存在以下問題,包括樹種單一,樹種結構欠合理。林場的樹種以杉木和國外松為主。這兩種樹種的純林及混交林面積、蓄積量合計所占的比重分別為75%、92.1%。中幼齡林比重大,成過熟林比重小。在林場有林地中,幼中齡林面積和蓄積均超占總量的75%以上,可采的成熟資源正在逐年減少。林分質量不高。林場現有林地平均蓄積為8.1m3/hm2,林地生產力較低。特別是生態公益林的林分質量更差,有待于加強改造。其實這些問題在許多國有林場同樣存在。
(1)加強國有林場財務內部控制。包括建立起一整套的財務管理內部控制系統,完善控制,明確控制標準。科學壓縮開支,嚴格審批相關支出費用,降低各項成本,管好用好現有的資金。加強對木材銷售應收款項等的風險控制。
(2)根據林木資產的特點,結合市場經濟大環境,強化林木資產化管理的能力。充分依據現有的政策,將商品用材林的經營管理逐漸向完全資產化管理目標上靠攏。運用市場經濟特點,增強對林木資產化管理的能力。
(3)大力實施和發展碳匯林業項目,并實行資產化流通管理[2]。
(1)爭取國家的優惠政策和相關扶持。包括爭取國家盡快出臺森林保險制度、抵押貸款和配套的補助制度,對林業建設包括商品林建設實施專項扶持和貼息貸款等。
(2)加強與金融機構的合作,強化融資功能。在相關配套制度不斷加強和完善的情況下,包括森林保險的推出和加強,森林資源評估業務的開展,林木和林地資產化管理水平的提高等。通過各種融資手段包括上市來獲得資金,實現豐產林培育的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提高綜合效益。
(3)建議對國有林場在一定時間內(如5年)實行彈性的采伐限額政策,按市場供需情況進行木材生產。依據木材市場情況相對彈性對安排年度采伐限額計劃。
(4)加強森林資源資產流轉管理。包括加強森林資產評估工作。預防因流轉產生糾紛。嚴厲打擊流轉中的違法或違規行為,主要針對黑箱操作、行政干預、串標等進行打擊。加強流轉的后續管理和服務工作。加強流轉資金的管理等[3]。
根據林場的定位,逐步轉變營林方式,建立穩定的生態公益林體系,改善優化自然生態環境,改善林場的資源數量和質量,使林場適應未來發展,為社會提供優質的生態服務。
(1)抓好重點生態公益林建設項目的管理,特別要迎合當前形勢,大力發展碳匯林業。主要抓好長防林、退耕還林建設、林分改造和生物防火林帶建設這幾大工程,按計劃、保質保量完成計劃任務,并做好后續的撫育及管理工作。對于項目的管理要到位,專款專用,實行績效評價。
(2)提高現有生態公益林的數量和質量,滿足社會對優質生態服務的需求。生態公益林造林要合理規劃,將生態功能與美化功能有機結合起來。
(3)發展生態旅游,構建生態文化服務體系。按照森林公園的要求,有效且科學利用好森林資源和森林景觀,因地制宜開展森林旅游。建立青少年林業科普基地,培養青少年愛護自然和保護生態意識。通過多種途徑促進公眾對生態文明的認識與理解,使低碳生活走進公眾[4]。此外,還要保護生物多樣性,承載類似與自然保護區一樣的部分功能。
當前,國有林場森林資源可持續經營應該引入市場機制,探索股份制等新型林場經營管理模式。激發國有林場改革發展的活力,林場作為國有資產的管理者退出經營領域,應把主要精力放在資源培育和生態保護方面,搞好生態建設。林場改革發展必須圍繞利益這個核心,優化資源配置,通過經營體制改革、內部挖潛等措施,向投資主體多元化轉變,努力把國有林場的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商品經營型和生態公益型林場都需要樹立市場觀念。跳出林場辦林場,實行投資主體多元化,按照市場規律辦事。林場的林地、林木和森林景觀等國有資產所有權和經營權可以分離,通過組建股份公司.或者多種形式的合作經營,實行投資主體多元化[5]。實現國有林場森林資源可持續經營。
[1]祝江云.我國國有林場改革與可持續發展構思[J].科技資訊,2010(6):144.
[2]何新平.國有林場森林經營探討-以九連山國有林場為例[J].綠色科技,2010(4):50~52.
[3]田明華.我國國有林場分類經營改革探索[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9(4):5~11.
[4]周 娜,周福軍.低碳經濟模式下的國有林場發展[J].經營方略,2010(5):108~109.
[5]劉樹人,張志濤.國有林場的改革探索與實踐-原山林場和塞罕壩林場的成功經驗[J].林業經濟,2010(1):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