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澤舉
(重慶市黔江區濯水鎮衛生院,重慶 409000)
臍疝是腸管經臍環向臍部突出于體表的皮下疝,其發病率占所有腹壁疝的6%[1]。臍疝大多發病于兒童,在成年人當中比較少見。其發病原因多為腹內壓的增高,例如腹水、多次妊娠以及肥胖等,致使腹壁張力增大,臍部結締組織薄弱。由于腹壁張力大,腹部皮膚營養差,臍疝突出明顯,表面皮膚菲薄,加上衣服磨擦等原因,大量腹水伴發臍疝極易產生潰瘍糜爛,甚至發生潰瘍破裂致腹水外溢,或在腹水消退過程中出現臍疝嵌頓,給患者增加痛苦甚至造成死亡[2]。
筆者所在單位2008年6月~2010年12月收治20例臍疝合并腹水患者,其中男3例,女17例;年齡40~80歲,平均55歲;臍疝病史最短0.5年,最長4.5年,其中2例反復嵌頓,1例疝囊破裂,4例疝囊潰瘍糜爛;2例合并單側腹股溝疝,3例合并雙側腹股溝疝,并且均是原發疝;患者的腹水病史最短0.5年,最長6.5年;腹水原因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者13例,酒精性肝硬化者4例,肝癌腹水者2例,腹水原因不明者1例。
腹水程度綜合判定[3]:測量腹圍、腹壁皮膚張力以及采用B超進行腹水定位(具體標準是:僅存在于肝腎問隙及盆腔確定為輕度腹水,同時出現于網膜囊、膽囊、脾臟以及膀胱周圍時則確定為中度腹水,腹水深度≥9.0cm時則確定為重度腹水);輕度腹水(++易發現,但腹水量少)3例,中度腹水(+++腹水顯著,卻非張力性腹水)12例,重度腹水(++++張力性腹水)。
全部20例患者手術過程順利,手術時長為30~80min,平均時長40min;臍疝破裂患者中術后切口感染2例,20d后因為肝功能衰竭死亡;血清腫1例,10d后自愈;其余17例患者均沒有發現肝腎以及心腦肺等并發癥;隨訪3~50個月(平均22個月)中,全部17例患者均持續隨訪,未發現復發患者。
在腹水處理方面,根據患者腹水程度的不同采用相應的處理方法,可以給予利尿劑口服,或者靜脈滴注利尿劑,或者大量腹腔放液(1arge volume paracentesis,LVP)等治療方案,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聯合使用。輕度腹水給予高劑量口服利尿劑與限鈉飲食治療,鈉鹽2g/d,安體舒通90mg/d,1次性給藥;速尿50mg/d,分兩次給藥。中度腹水給予在以上措施的基礎加用靜脈給予白蛋白與利尿劑聯合治療。重度腹水患者進行LVP治療,3000mL/次,同時給予多巴胺40mg、白蛋白10g與羥乙基淀粉500mL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mL進行靜脈滴注,并根據需要維持電解質平衡,放液完成之后打腹帶。
為有效保護疝囊應該進行打腹帶處理;為有效防止已經潰瘍、糜爛部位破潰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進行換藥處理。
手術應該選在腹圍縮小、腹壁張力消失、疝囊壁松軟皺縮后實施。
臍下半弧形繞臍切口,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分離疝囊,距疝環一定距離(根據疝環大小)切開疝囊,將疝內容物還納。如疝內容物為大網膜且有粘連,可將部分大網膜切除,同時切除多余的疝囊,沿疝環向四周解剖出腹膜前間隙,用Dixon線連續縫合關閉腹膜。然后將疝修補網片(Prolene Mesh,Ethicon 6cm×11cm)稍做修剪后,置入分離好的腹膜前間隙內并展開,超出疝環周圍約3~5cm,網片與腹直肌后鞘縫合數針,并將兩側切開的腹直肌鞘與網片縫合固定數針。然后將臍部皮膚縫于疝環處,重塑臍部的下陷。根據手術具體情況,選擇性于皮下留置引流管,最后縫合皮下組織及皮膚。術后常規靜脈應用抗生素3d。
針對臍疝合并腹水患者,除了要強化圍手術期處理之外,更要精準掌握手術時機;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臍疝合并腹水的臨床表現良好[4],具有手術操作安全、術后恢復快、手術效果滿意以及復發率較低等諸多優點。
[1] Perrakis E,Velimezis G,Vezakis A,et al. A new tension-free technique for the repair of umbilical hernia,using the prolene hernia system-early results from 48 cases[J]. Hernia,2003,7(4):178-180.
[2] Arroyo A,Sebastian A,Perez F,et al. Isprosthetic umbiblical hernia repair bound toreplace primary herniorrhaphy in the adult patient?[J]. Hernia,2002,6(4):175-177.
[3] 劉彤,陳志雨. 成人臍疝無張力修補18例分析[J]. 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6(26):56-59.
[4] Nahas FX,Ishida J,Gemperli R,et al. Abdominal wall closure after selective aponeurotic incision and undermining[J]. Ann Plast Surg,1998,41(6):606-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