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麗
(山東省桓臺縣婦幼保健院,山東桓臺256400)
兒科護理學是研究小兒生長發育規律、兒童保健、疾病預防和臨床護理的學科。護理風險是指在護理過程中的不確定性有害因素導致患者傷殘或死亡后果的可能性,具有風險水平高、風險不確定性、風險后果嚴重等特性[1]。筆者對所在醫院兒科工作的壓力來源及解決對策分析報道如下。
選取筆者所在醫院20名兒科專科護士作為研究對象。均為女性,年齡18~36歲,平均27歲。工作時間1~15年,平均8年。
(1)心理壓力。主要來源于精神壓力,工作緊張。由于專科性強,工作要求高,護士需要不斷提高自己,需花費較多的時間和精力忙于各種考試,心理壓力大,再加上患兒病情復雜多變,床位周轉快,用藥復雜,用藥量及輸液速度要求嚴格,處于高度緊張狀態;輪班制沒有規律也導致身心疾患率逐年增長。(2)自身不良情緒影響。護士年齡大多處于青年至中青年期,工作、學習、婚姻、家庭事務較多,產生的情緒妨礙個體正常心理功能,影響護理質量。(3)工作環境的壓力。由于兒科診治對象的特殊性,患兒易哭鬧、嘈雜,長期處于噪音的不良刺激環境增加了護理人員的壓力。加上醫院本身多種病原菌集中,護士抵抗力下降易導致感染。(4)復雜的人際關系。醫護之間關系處理不好會影響工作情緒及配合上的默契;護患之間的關系處理不好會直接影響到護理工作。(5)社會支持力不足。部分家長素質不高,科普知識的匱乏使護士辛勤勞動沒有得到尊重與承認及社會肯定,再加上經濟收入、職稱評定等方面不合理,使護士心理上不平衡,直接造成壓力。
(1)自身內部解決。正確心態面對人生,保持樂觀、知足心態,通過唱歌、聽音樂、聊天給自己創造一個輕松的工作氛圍。(2)護理業務技術方面。技術上的生疏會影響工作進程,因此要熟練掌握各種儀器使用及數據的正常值,兒科常見病的護理常規和操作,特別是各種穿刺技術。(3) 醫院內部管理方面。提高護士的社會地位,使其工作得到充分認可,醫院管理機制上給予充分經濟支持及職稱評定上的政策傾斜,制訂合理的分配制度。改善工作環境及制定合理的排班制度。(4)提高風險管理意識。提高護理人員主觀能動性,規范護理記錄及護理人員履行告知義務,讓患者享有知情同意權。從細節上落實各項措施到位,加強護理風險監控。如加高床欄,將危險物品遠離患者,保持地面干燥。(5)加強院內感染管理。認真執行無菌技術操作、消毒隔離制度,降低院內感染發生率。(6)加強護患溝通,建立和諧的護患關系。學習《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對科室存在或潛在的風險及時進行評估、分析,不斷增強護理人員的法律意識。
采取內外結合的針對性減壓對策,護士自身滿意度從60%提高到90%,更主動輕松投入到工作中。
現代兒科學的發展對護理工作的要求越來越高。護理稍有疏忽就可能造成患兒康復延遲、增加并發癥甚至造成死亡。因此,在日常紛繁復雜的工作中,既要保證患者的安全治療,又要以人為本,在護理工作中體現人性化服務。兒科護理學涉及到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等多門學科。醫學護理模式從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護理工作已從傳統疾病為重型護理模式轉變為以患者為中心。即就是要以人為本,體現人文精神[2]。護理實踐發現現代兒科護理工作中的焦慮、煩燥大部分來自于心理及工作本身[3]。護理風險貫穿在護理操作、處置、配合搶救等各個環節和過程中[4]。應把患者和護士這兩個對象看成是一個整體,解決措施也應該立足于全方位考慮,抓住細節,抓住根本才能把問題迎刃而解。
通過上述6個方面的解決措施,不僅使兒科護理工作緊張有序進行,而且還大大緩解了醫患矛盾,護士整體感覺也大大改善,值得推廣。
[1] 劉秋瑾,張國英,張文玲.護理風險管理的研究進展[J].護理研究,2008,22(4):1040-1042.
[2] 施衛星.人文精神:整體護理發展的內在動力[J].中華護理雜志,2000,35(7):391-393.
[3] 曹穎,于艷秋. 護士對自身工作滿意度的調查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00,47(8):98-100.
[4] 蔡學聯.護理實務風險管理[M].第2版.北京: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