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文少 許先鑫
(1.廣東省饒平縣中醫院中醫內科,廣東饒平515700;2.廣東省饒平縣人民醫院中醫內科,廣東饒平 515700)
半夏瀉心湯是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的著名方劑,此方選藥精當、方義奇妙,由半夏、黃芩、黃連、干姜、人參、大棗、甘草組成,具有和中、降逆、消痞的作用。筆者師其理、法其義,用于治療多種內科疾病,屢獲良效,現舉隅報道如下。
例1 男,25歲,2007年8月4日初診。患者平素體健,形體肥胖。昨晚與朋友外出納涼,並以鹽腌制海品下酒,啖飲甚歡,恣食無度。翌晨腹痛如絞,上嘔下瀉,約半小時一行。自服“保濟丸”等成藥,癥狀不能緩解而就診。刻見:發熱面赤,口渴引飲,腹中雷鳴,絞痛即瀉,奔迫下注,肛門灼熱,舌紅,苔白厚膩,脈小而數。處方:半夏10g、黃芩10g、川連5g、干姜6g、黨參18g、葛根20g、車前10g、藿香10g、木香(后下)10g、大棗3枚、甘草3g,急煎多次頻服。中午再診,痛瀉皆止,惟神疲思睡,下午再服1劑,諸癥悉除。
按 本域地處沿海,有生吃腌制海產品的傳統習慣,因海域污染、清洗不凈、貪鮮恣食或自身過敏,每有致腹痛腹瀉病例。其病來驟、痞滿絞痛、腹中雷鳴、暴迫下注。癥狀嚴重,證情復雜。經云:“暴迫下注,皆屬於熱。”但脾胃中焦,樞機所在,為寒熱交爭之地,且“大瀉如傾,須防元氣隨泄。”故治療本病思路不可單一,應全面考慮。既用芩、連清熱止瀉,還須姜、夏溫中降逆,先安其未受邪之地,以防寒從中生;參、草益氣補中,以防元氣隨泄,面面俱到,一氣呵成。若虛寒之象凸現,再進姜參,為時嫌晚[1]。
例2 男,35歲,2005年6月25日初診。胃脘痞脹2年余,經胃鏡檢診斷為“慢性胃竇炎”。經中西藥治療,癥狀明顯改善。近3個月來,因其父罹患腫瘤惡疾,兼他事繁冗,思愁過多,漸至失眠,徹夜不寐。或雖小睡,則幻夢紛擾,移時即醒,醒后則毫無睡意,白天疲乏暈沉,影響工作生活,脘腹痞滿不舒,飲食稍有不慎則瀉利。舌尖稍紅,苔厚,脈弦浮大。證屬氣郁脾虛,陰陽違和。治以解郁滯,健脾胃,調寒熱,交陰陽。方用半夏瀉心湯加味,處方:半夏10g、柴胡6g、黃芩10g、川連3g、干姜6g、黨參20g、生龍牡各30g、麥芽30g、白芍10g、大棗3枚、炙甘草5g。每天1劑,水煎服。服上藥5劑后夜能安睡3~4h,幻夢明顯減少,脘腹痞滿也減。上方加減調理月余,諸證悉除,隨訪半年,未再復發。
按 失眠一證,病因繁多,證情不一,但總屬臟腑失和,陰陽不交。故治療當以“和”字為總則。本例(1)素患痞癥(胃炎),“胃不和則臥不安”;(2)脾虛于前,復憂思肝郁,橫逆犯胃,肝胃失和;(3)五志過極,肝失條達,郁而化火,致寒熱錯雜,陰陽失交。數因疊加,致心神不寧,所以失眠,且證情篤甚,徹夜難寐。故方用半夏瀉心湯調寒熱和陰陽,柴胡、白芍疏肝解郁以調和肝脾;龍牡、麥芽鎮心安神,與大棗、甘草合用,即甘麥大棗湯,有養心安神作用。諸藥合方,補虛瀉實,調臟腑,和陰陽,寧心神,故能取效。此方用于治療此類失眠證,屢試不爽,為治療失眠另辟一途[2]。
例3 女,65歲,1997年10月23日初診。進食有梗阻感,進行性加重、消瘦3個月。經縣、市二級醫院食管鋇餐檢查加點片見:“鋇劑于T4以下見通過受阻約6~7cm,管腔狹窄,呈細條狀通過。疑食管新生物”。未進一步檢查而轉請中醫診治。現每餐進食都有不同程度梗阻感。進干稠食物則胸脘憋悶、疼痛,繼而嘔吐食物及黏稠痰液。形體消瘦、神疲乏力,舌質黯紅,苔黃厚膩,脈弦滑。證屬噎膈,瘀熱郁結。治以化瘀散結,苦泄降逆。處方:半夏10g、黃芩10g、川連5g、干姜6g、黨參20g、大黃3g、代赭石30g、半枝蓮20g、蜈蚣2條、山慈菇15g、露蜂房15g、大棗3枚、甘草3g。水1000mL煎剩180mL。囑小口慢飲,每天1劑。服上方20d后,進食梗阻感及嘔吐逐漸好轉,已能進食較稠米粥及魚、肉。原方再服20劑后,癥狀消失,進食正常。原方去大黃、代赭石加黃芪20g,隔天或每3天服1劑。半年后經原醫院復查“管腔狹窄與10月15日同,但張力稍好。”
按 噎膈一證,為氣、痰、瘀三者交互郁凝于食管,使進食梗噎不順。食管屬胃,以通為用。宋朝嚴國和《濟生方》云:“調順陰陽,化痰下氣,陰陽平勻,氣順痰下,膈之疾,無由作矣。”清朝王旭高云:“消者,去其涌也,臟腑經絡,肌肉之間,本無此物而忽有之,必為消散,乃得其平。”《成方便讀》:“痞堅之處,必有伏陽。”故當以平陰陽、調寒熱、清痰瘀、降逆氣為治。方中以半夏瀉心湯辛開苦降,寒熱(陰陽)平調;并加代赭石、大黃以助通降;半枝蓮、蜈蚣、山慈菇、露蜂房破痰瘀,消腫散結。諸藥合方,共奏降逆止嘔、消腫治噎之效。本方臨床用于食管癌所致進食嘔逆有良好作用[3]。對于改善癥狀,延長壽命,提高生活質量有顯著效果。
[1] 陳明.劉渡舟傷寒臨證指要[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120-125.
[2] 郭子光.傷寒論湯證新編[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115-125.
[3] 趙國華.半夏瀉心湯在食管癌化療中減毒作用的臨床觀察[J].四川中醫,1998,16(3):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