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光明
(安徽省太和縣人民醫院,安徽太和236600)
筆者從事中醫臨床30年,針對婦女更年期前后出現的眩暈、耳鳴、心煩、心悸、失眠、煩躁易怒、潮熱、面目或下肢水腫、納呆、月經紊亂、情志不寧等癥辨證論治,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選擇筆者所在醫院2009年5月~2010年11月收治的6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年齡42~52歲,平均47歲。按中醫辨證分型,陰虛陽亢者25例;腎陰虧虛,虛陽上浮者15例;心腎陽虛,心腎失交者5例;心肝火旺,肝郁不達者15例。病程最長2年,最短半個月。
1.2.1 肝腎陰虛,陰虛陽亢 婦女絕經前后,腎氣漸衰,沖任二脈虛衰,天癸漸竭,出現月經先后不定期,量少色鮮,時有暗紫。頭暈目眩,心煩甚則泛吐,易怒,洪熱汗出,舌質紅,脈左細弦,尺部脈弱。辨證:腎陰虧損,肝陽偏亢,陽失潛藏。治則:滋腎平肝,調補沖任。
例1 患者,女,43歲。年逾不惑,月經先后不定期,初期量少色鮮,后漸紫暗,心煩、噯氣不爽,舌紅苔薄,脈細弦。辨證為肝腎陰虛,治當滋養肝腎,佐以潛陽養心。處方:生地、熟地、麥冬、玄參、山茱萸、白芍、山藥、龜板(先下)、枸杞、炙甘草,6劑,水煎服。二診:癥狀較前好轉,效不更方,繼服6劑。三診:迭進滋腎平肝,調補沖任之劑,前恙均減,經期尚準,量少色鮮,舌潤苔薄,脈細弦,治仍宗前意,加服生脈湯治療月余,自覺癥狀漸愈。3個月后隨訪,經期如常,病愈。
1.2.2 腎陰虧虛,虛陽上浮 中醫認為腎陰、腎精是天癸,七七則天癸漸竭,婦女素體陰虛或脫于血,此期常出現腎陰虧虛,不能上濟心火,而致心腎不交或情志不暢,化熱,灼爍真陰致肝腎陰虛,肝陽上亢,沖任失調,出現月經先期或多少不定,口干,舌紅少苔,脈細數。治當滋陰柔肝,育陰潛陽,方選左歸飲加減。
例2 患者,女,42歲。自剖腹產后4年輾轉就醫未效,經臨量多,夾雜瘀塊。旬末未凈,少腹脹痛時及兩肋,素有頭暈、耳鳴、少寐、烘熱陣作、面色萎黃、腰膝酸軟、身半以下不溫,苔薄白質淡,脈濡細,尺脈沉。此屬腎陽虛餒,虛陽上浮,治以溫腎填督法。方藥:熟地、丹參、山茱萸、炮姜炭、地榆炭、焦白術、破故紙、茯苓、川斷、炮鱉甲、炙甘草、囑服5劑。二診:服上藥得中病機,漏紅減而未凈,瘀塊消而未盡,腹痛尚存,下肢不溫亦輕,仍溫補脾腎,繼上方加生黃芪、當歸頭、巴戟肉,囑服10劑。三診:服完上藥,經凈兩日,頭暈耳鳴除,寐安,下肢漸曖,精神食欲漸振,繼以調補月余而善其后,半年隨訪病愈。
1.2.3 心腎陽虛,心腎不交 部分婦女在絕經期間,特別是近七七年齡者,臨床常出現面色晦黯、精神萎靡、形寒膠冷、腰膝痠冷、納呆腹脹、大便溏薄、崩中暴下、時尿失禁或帶下清稀,舌淡有齒印,苔薄白,脈沉細無力,治當溫腎扶陽,方選《景岳全書》右歸丸加減治療,癥方隨病情轉歸而變化。
例3 患者,女,48歲。自述近1年內形寒肢冷、腰膝重著無力、少寐、納少月余,二便可,精神不振,苔薄白,脈沉細無力,治以溫腎扶陽,佐以溫中健脾,養心安神。方藥:黨參、白術、干姜、炒當歸頭、桂元肉、枳殼、陳皮、木香、褚實子、酸棗仁,杜仲、炙遠志、附子先下、大棗,囑服7劑。二診:前恙均減,苔薄,脈細弦,繼上方續服7劑。三診:諸恙均減,苔薄,脈平,仍守前方,隨癥調治月余漸愈,半年后隨訪病愈。
1.2.4 肝郁不達,心肝火旺 精神抑郁、情緒不暢、心煩易怒,曖氣脘悶時伴心胸撐脹或嘔或大便失常,時有經事不行的患者多見苔薄膩,脈沉弦,治以疏肝、理氣、解郁,佐以養肝、柔肝。
例4 患者,女,44歲。心煩易怒、噯氣反酸、胸脅及脘腹撐脹,服木香順氣丸合開胸順氣丸則癥見好轉,停藥3d,癥又如前。現癥見兩脅脹、心煩少寐,舌苔薄紅,脈弦。中醫辨證,肝郁不達,心肝火旺,法當疏肝理氣解郁,養陰柔肝,佐以養心安神。方藥:柴胡、郁金、香附、枳殼、陳皮、川芎、白芍、丹參、焦梔子、棗仁、紅花等,囑服6劑。二診,上述癥狀好轉,但大便稍干,急躁易怒,嘈雜,目赤,效不更方,上方加左金丸、川軍、珍珠母,服6劑,以清熱瀉下,養陰潤燥。三診:上述癥狀漸愈,大便如常,咽中有異物不適,苔白膩,脈弦滑,擬上方去川軍,加三子養親湯、佛手花,繼服3劑,諸恙均退。
上述各型癥狀患者,2周內痊愈者31例;3~4周明顯好轉,漸愈自如者16例;4周以上病情纏綿難愈,較前略好轉者11例;無效2例,總效率約97%。
更年期前后諸證,中醫按癥分型可分為4類,每類型變化多端,病機復雜,舉一方而有百變,舉一型而應有百癥,故臨床中見一癥而應加以追思尋方,切不可按一癥只限一方[1]。本組病案應遵循古人“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此是前驅階段,腎陰、腎陽、腎氣以及肝腎不和,肝郁脈絡失和,故各階段漸衰之時,均可出現月經紊亂,或經竭之年,下焦陰分虛損不能與上焦陽分相維系,其君相火恒至浮越妄動又善郁者,常有其他的外在表現;又有經竭之年,陰血不足,心血失養,肝失血涵,心火偏旺,肝火偏亢,經云:“心為肝之子,子病及母,肝為腎之子,母病及子”;心肝二火交熾而病,肝郁氣滯郁久化火,心肝之陰內傷,當疏之、柔之,心神不寧應心肝同治,使心肝之陰復,陰陽和和,氣郁自解,氣機條達,陰陽調和,神魂安宅,則諸恙自平。所謂古人“治病求其本”,即是其內函也。
[1] 崔明.中醫辨證治療更年期綜合征患者的診治體會[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09,3(20):57-58.